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民满意型政府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府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系列丛书

人民满意型政府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府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系列丛书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38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8.6(3.8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民满意型政府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府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系列丛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201245
  • 条形码:9787010201245 ; 978-7-01-02012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人民满意型政府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府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改革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包括行政权力结构变革、行政组织机构调整、行政管理制度以及行政手段方式创新等。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回顾总结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研究探讨继续推进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满意型政府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府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系列丛书 目录

**章 构建人民满意型政府:一个理论分析与叙述框架
**节 政府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心
第二节 政府改革的基本维度
第三节 推动重点领域配套改革
第四节 改革推进值得重视的方法论问题

第二章 历史脉络: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四十年
**节 从办证说起,“放管服”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第二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新时期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第三章 政府与政府:政府间关系的互动与改革
**节 以放权让利为主的分权改革
第二节 分权与集权并行的政府间关系改革
第三节 集中攻坚:深化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箭在弦上
第四节 脱胎换骨: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层级“扁平化”
改革

第四章 政府与市场:经济市场化浪潮
**节 从小商品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第二节 从价格管控走向市场规制
第三节 从禁止限制准入走向公平竞争
第四节 从政府直接干预到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调控
第五节 问题和展望

第五章 政府与企业:自主市场主体的培育
**节 国有企业从政企不分迈向现代企业
第二节 重要行业从垄断走向竞争
第三节 非公经济从无到有持续壮大

第六章 政府与社会:从“管理”迈向“治理”
**节 全能政府的实践:政府“一元”社会管理格局
第二节 向社会赋权:“政府一社会”管理格局
第三节 政府治道升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七章 政府与人民: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
**节 人民主体性的成长及其背景
第二节 居民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
第三节 人民自由与权利的保障
第四节 居民自治和社会参与的扩大
第五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实践

第八章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治政府的建设
**节 从制宪到依宪治国
第二节 从依策执政到依法执政
第三节 法治政府建设在改革中推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人民满意型政府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府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系列丛书 节选

  《人民满意型政府的伟大实践:中国政府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系列丛书》:  建设福利社会,建立普适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有责任维持居民*低的生活标准,提供资金和服务,同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完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数据集中和共享,推动社会保障保险服务的规范化和便利化。  多年高于国际公认警戒线的基尼系数、严重的社会不公、巨大的贫富差距、高昂的维稳费用,都表明中国迫切需要从重经济增长,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点是全面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把福利社会作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主导性的社会政策,切实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建立福利社会,保障人民群众一定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有利于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实现公平正义,缓和与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解决消费动力不足问题,形成消费拉动型的增长模式,推动发展方式转型。  福利社会概念起源于欧洲,但类似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古代,先秦儒家就提出“使老有所终”“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在近代中国,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和革命实践都体现了建设社会福利制度的理想。在国外,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也强调保护孤寡,犹太教、基督教等教派所宣扬的博爱、助人、公平的宗教教义,都包含丰富的福利思想。在18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方国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贫穷、伤残、失业、犯罪等社会弊病也日益严重,劳资冲突等社会矛盾加剧,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国家应当保障*低国民生活水平的福利观念逐渐形成。在1943年,处于二战战火之中前途未卜的英国探索建立福利制度,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了建立福利制度的一系列设想,成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基础,也成为二战之后很多国家构建福利制度的滥觞。  由此可见,福利社会概念来自西方,但决不是西方社会的独有名词,而是用以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欧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年来之所以保持社会秩序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甚至工人革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视解决大众的福利问题,建立了福利社会,构造了社会稳定器。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