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黄梅戏流派

黄梅戏流派

作者:韦京东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
开本: 24cm 页数: 200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8.5(7.3折) 定价  ¥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黄梅戏流派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5037429
  • 条形码:9787565037429 ; 978-7-5650-374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黄梅戏流派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黄梅戏流派论”“黄梅戏发展观”二个方面, 对黄梅戏在发展中形成的流派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黄梅戏流派意义、流派调查、流派启示、流派学说”等, 并重点对黄梅戏的两大流派“严 (凤英) 派”“王 (少舫) 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黄梅戏流派 目录

黄梅戏流派论
一、流派意义
二、黄梅戏源流
三、流派调查
四、流派研究
五、“严派”艺术
六、流派启示
七、流派学说
八、流派阐述

黄梅剧发展观
——黄梅剧三部曲
一、创意黄梅剧
二、黄梅剧方法论
三、产业化黄梅剧

附录一:黄梅戏流派大家谈
附录二:黄梅戏流派践行图

尾记:流派传承
展开全部

黄梅戏流派 节选

  《黄梅戏流派》:  我国的戏曲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华戏曲的声腔衍变发展史。通俗易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的全国“*受欢迎的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黄越”三大剧种之一、安徽唯一的一类剧种——黄梅戏,原名采茶、采茶调、采茶戏、花鼓戏、黄梅调、黄梅小戏、黄梅小剧、徽戏、平戏和皖剧等。它源于皖江皖河的安徽西南地区和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域,形成于安徽的安庆地区。  黄梅戏在中华戏曲的发展中后来居上。它随着皖江及皖河近一个世纪的流淌,终于在20世纪上半叶走进了安庆城,于30年代闯进了上海滩,于50年代被请进了省城合肥,并拍成黄梅戏**部电影《天仙配》,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黄梅戏一跃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安徽的文化标志。这是黄梅戏的**个奇迹,其产生的安徽文化附加值又是黄梅戏第二个奇迹;从“一度梅开”到“梅开二度”,其间又一个十年左右的时间,黄梅戏在十年前借助电影艺术成功之后再度借助电视艺术而再次将黄梅戏推向了高峰,应该说这是黄梅戏的第三个奇迹。现在,只待今日21世纪数字化多媒体、自媒体时代的“三度梅放”了。至此2017年,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和与时俱进的黄梅戏已经走完了形成与发展的138年的历程。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在这些艺术宝库中,由于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经过较长期的创造、积累和发展,出现了一种集歌唱、表演、音乐、舞蹈、说白、美术和杂技等于一体的戏曲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既不同于欧洲的歌剧、舞剧,也不同于歌舞剧和话剧以及现代的音乐剧等,而是一种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独树一帜、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戏曲。据1981年《中国戏剧年鉴》中“全国戏曲剧种概况”统计的剧种数字为293个(一称278,一称21世纪为187),黄梅戏即为其中之一。  旧中国的文艺,特别是地方戏曲,向来不被统治阶级重视,因此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宋、金、元之杂剧,宋、元、明之南戏,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杂剧、传奇所唱的北曲、南曲,虽都曾有幸进入过宫廷,但在清代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尚被贬为“南北曲非文章之正规,故不录其词”。至于清代发展起来的各种地方戏曲,在统治者眼里,更是“不屑一顾”了。非但如此,清末民初的黄梅戏,还常被视为所谓“伤风败俗”的“花鼓淫戏”加以禁演。为了生活和剧种的生存,艺人们在旧社会受到的各种摧残与凌辱,更是令人发指。演员们经常被官府抓去,任意打骂、罚款、游街、坐牢等。有的艺人一生竟被抓去关押、坐牢达八次之多。黄梅戏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犹如山野中的一棵小草顽强地生长着。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除安徽外,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吉林和西藏等省都有或有过专业黄梅戏剧团,足迹遍及全国。自从优秀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新编神话剧《牛郎织女》(彩色)和《槐荫记》(宽荧幕)以及《春香闹学》、纪录片《夫妻观灯》等搬上银幕之后,影响所及已远达海外。  黄梅戏因其初期的演出形式多为小旦、小丑或小旦、小生或小旦、小生和小丑等,故称“二小戏”“三小戏”,又叫“三角班”。1949年前安徽人通称为黄梅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把它叫作黄梅戏。因为这种民间小戏在安徽的发展很快,可谓突飞猛进,影响越来越大,淮河以南、新安江以北的地区几乎每个地市县均有黄梅戏剧团,仅安庆市区一度有过三四个黄梅戏剧团;安徽、江西和湖北三省交界的沿江地区也大都有黄梅戏剧团。但湖北黄梅等县一直叫的是采茶戏,在50年代末改称为黄梅戏,就叫黄梅戏剧团了。可见,这是安徽的黄梅戏对于湖北采茶戏的影响。  黄梅戏这种来自民间歌舞、说唱的地方小戏,在清末民初大多还保留着忙则农、闲则艺的半职业班社状态。每个班子少则只有五六人,多则十几人,伴奏全用打击乐器,这种形式叫作“三打七唱”的班子,即演出时由三人操打击乐器兼帮腔,七人出场演唱,这种形式较长期地活动在皖西南地区和皖、鄂、赣三省边区的广大农村。  安徽是我国重点产茶的省份之一,因此,皖西的大别山区和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山区都有名目繁多的茶歌,如:“采茶”“盘茶”“贩茶”“茶歌”“倒采茶”“十送香茶”“四季采茶”“十二月采茶”等。黄梅戏采茶戏中的采茶调,在黄梅戏里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与发展,虽与原来的“采茶调”各自发展,扩大着差异,并且有了自己的名字,如:“开门调”或“元宵调”,但仍可在旋律的运动规律下找出它内在的联系。  安徽的黄梅戏与黄梅县的采茶戏,尽管名称不同,但它们所号称的“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出”的传统剧目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如大戏中的《天仙配》《女驸马》(即“双求主”)及《罗帕记》;小戏中的《夫妻观灯》《打猪草》《讨学俸》等。常用的唱腔,虽唱法不同(主要是指旋律,其次是语言),但曲式结构、调式的运用、板式和锣鼓点子的长短等也大多相同。  据黄梅戏老艺术家丁永泉说,20世纪初还出现过湖北采茶戏与安徽黄梅戏艺人合班演出的情况。合起来时在剧本、唱腔、语言等以谁为主(指安徽与湖北),那就看哪方的人数多。当时叫作“四不拗六”。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