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科技传播与普及教程(修订版)

科技传播与普及教程(修订版)

作者:任福君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30
开本: 16开 页数: 314页
本类榜单:科普读物销量榜
中 图 价:¥29.2(4.3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科技传播与普及教程(修订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678676
  • 条形码:9787504678676 ; 978-7-5046-786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科技传播与普及教程(修订版) 本书特色

教程包括20讲内容,内容涵盖科普的概念理解、构成要素、任务目标、资源和能力建设、科普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以及科普研究的未来等重要课题。讲简要概述了科普从早期到当代的历史发展,第二讲讨论了对科普概念的基本理解,第三讲、第四讲分析了科普的主体、内容、渠道的构成要素,第五讲介绍了学者们对于科普模式和模型的一些基本观点,第六讲、第七讲分析了科普的当代需求和当代目标与任务,第八讲讨论了科普的社会形态及其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系,第九讲到第十二讲介绍了我国《科学素质纲要》的基本内容及其实施成效,第十三讲到第十六讲分别讨论了科普资源和能力建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产业展发以及科普政策推进情况,第十七讲、第十八讲分析了在科普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监测、评估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第十九讲讨论了我国当代科普发展的特点、趋势和重要课题。第二十讲论述了信息化时代下我国科普工作的深刻变革。

科技传播与普及教程(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教程是为推进我国科普人才工程、培养培训各类科普人才而编写的一本科技传播与普及教材,主要包括科普传播与普及的历史、概念理解、结构和主体、内容和渠道、模式和模型、当代需求、当代任务以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纲要、重点行动、重要工程、进展,政策、人才队伍、产业发展、监测评估等。可供高等学校科技传播普及专业、科学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哲学、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作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科技传播课程教材,也可供政府部门、科技团体、社会组织作为各类科普工作培训、科普人才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为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技服务工作者、大众媒体从业者、科普设施从业人员、科学技术专业师生了解科技传播与普及提供参考。

科技传播与普及教程(修订版) 目录

修订说明 **版前言 **讲 科普的历史发展 1 科普的早期历史 1.1 科普的早期发展 1.2 科普的近代兴起 2 科普的现代发展 2.1 科技教育和科学交流体系的建立 2.2 科学普及的兴起与独立 3 科普的当代转型 3.1 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推动 3.2 传播新技术的促进 3.3 科学与公众关系的挑战 4 中国科普的发展 4.1 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科普 4.2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科普发展 本讲小结 第二讲 科普的概念理解 1 国内研究与实践界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1.1 国内科普界对“科学普及”的定义 1.2 国内学者对“科学(技)传播”的理解 2 国际学者和相关组织关于“科学(技)传播”的理解 2.1 贝尔纳对“scientific communication”的理解 2.2《科学与公众》报告对“science communication”的界定 2.3 澳大利亚学者对“science communication”的定义 3“科普”的术语解释和概念界定 3.1“科普”的术语解释 3.2“科普”概念的界定 本讲小结 第三讲 科普的构成和主体 1 科普的构成要素 1.1 社会传播现象的构成要素 1.2 科普过程的构成要素 2 科普的参与主体 2.1 科普参与者的历史演进 2.2 当代科普的主体关系 2.3 公众群体的分群与分层 2.4 科普的“第三方” 本讲小结 第四讲 科普的内容和渠道 1 科普的传播内容 1.1 科学知识 1.2 科学方法 1.3 科学思想 1.4 科学精神 1.5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相关内容 2 科普的传播渠道 2.1 当代科普的基本渠道 2.2 当代科普渠道的多样化特征 本讲小结 第五讲 科普的模式和模型 1 科普模式 1.1 基于时空特征的模式分类 1.2 基于传播载体的模式分类 1.3 基于流程特性的模式分类 1.4 基于综合属性的模式分类 2 科普模型 2.1 缺失模型 2.2 与境模型 2.3 地方知识模型 2.4 民主模型 2.5 对现有模型的简单分析 本讲小结 第六讲 科普的当代需求 1 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1.1 当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1.2 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 2 当代科普需求的变化 2.1 科普的国家需求 2.2 科普的社会需求 2.3 科普的公众需求 本讲小结 第七讲 科普的当代目标和任务 1 科普的当代目标 1.1 科普的公众目标 1.2 科普的社会目标 2 科普的当代任务 2.1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2.2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2.3 服务公众参与科学 2.4 服务科学技术创新 3 体现当代科普多重任务的整合模型 本讲小结 第八讲 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1 科普的当代社会形态 1.1 科普事业 1.2 科普工作 1.3 科普实践活动 2 科学素质议题的发展变迁 3 我国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本讲小结 第九讲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学素质纲要》 1《科学素质纲要》出台的国际国内背景 1.1《科学素质纲要》出台的国际背景 1.2《科学素质纲要》出台的国内环境 1.3《科学素质纲要》出台的素质国情背景 2《科学素质纲要》的基本内容及组织实施 2.1《科学素质纲要》的制定与出台 2.2《科学素质纲要》的基本内容 2.3《科学素质纲要》的组织实施 本讲小结 第十讲 《科学素质纲要》:重点行动 1“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与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 1.1“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 1.2 我国近些年来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 2“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与农民科学素质建设 2.1“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 2.2 我国近些年来的农民科学素质建设 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与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建设 3.1“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 3.2 我国近些年来的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建设 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科学素质建设 4.1“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 4.2 我国近些年来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设 5“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与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建设 5.1 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目标任务 5.2 我国近些年来的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建设 本讲小结 第十一讲 《科学素质纲要》:重点工程 1“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和科普内容资源建设 1.1“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1.2 我国近些年来的科普内容资源建设 2“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工作 2.1“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2.2 我国近些年来的科学教育与培训工作进展 3“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3.1“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3.2 我国近些年来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4“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4.1“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4.2 我国近些年来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5 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5.1“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5.2 我国近些年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进展 6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确定的新“工程” 6.1 社区科普益民工程 6.2 科普信息化工程 6.3 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本讲小结 第十二讲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成效 1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近些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 1.1 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形成的工作机制 1.2 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1.3 重点基础工程建设促进了科普服务能力的提升 2 我国未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 2.1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面临的几项重要任务 本讲小结 第十三讲 科普资源和能力建设 1 科普资源和目前我国科普资源建设现状 1.1 科普资源概念和构成 1.2 我国科普资源建设现状 2 科普的资源建设和能力建设 2.1 科普的资源建设 2.2 科普的能力建设 本讲小结 第十四讲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1 科普人才及其资源 1.1 科普人才的内涵和分类 1.2 科普人才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2 我国新时期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2.1 我国科普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 我国近年来推出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 2.3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本讲小结 第十五讲 科普产业发展 1 科普产业的特征及分类 1.1 科普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1.2 科普产业的分类 2 科普产业的功能和市场需求 2.1 科普产业的功能 2.2 科普产业的市场需求 3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现状和推进措施 3.1 科普产业的研究探索和相关政策 3.2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现状 3.3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本讲小结 第十六讲 科普政策推进 1 科普政策的内涵和目标 1.1 科普政策的内涵和特征 1.2 科普政策的目标和任务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普的政策推进 2.1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的科普政策 2.2 20世纪90年代的科普政策 2.3 新时期科普的政策推进 3 科普政策的体系化建设 3.1 进一步健全科普政策体系 3.2 进一步提升科普政策效应 3.3 进一步强化科普机制建设 本讲小结 第十七讲 科普实践活动策划和实施 1 科普实践活动的一般原则和基本定位 1.1 科普实践活动的一般原则 1.2 科普实践活动的基本定位 2 科普实践活动的方案策划及其一般方法 2.1 科普实践活动的方案策划 2.2 方案策划可用的一般方法 2.3 科普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 3 科普实践活动的方案细化和组织实施 3.1 科普实践活动的方案细化 3.2 科普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本讲小结 第十八讲 科普领域的监测和评估 1 科普监测和评估概述 1.1 科普监测和评估的概念与特征 1.2 科普监测和评估的理念与原则 1.3 科普监测和评估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2 科普实践活动的项目评估 2.1 科普活动评估的基本类别 2.2 科普活动评估的主要内容 3 具有典型意义的几类科普监测评估研究 3.1 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监测和评估 3.2 科技类博物馆常设展览科普效果评估 3.3 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评估 3.4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状况监测和评估 本讲小结 第十九讲 我国科普理论和实践的当代发展 1 我国科普理论的当代发展 1.1 国际相关理论基础 1.2 我国科普理论的发展 1.3 新时代基于问题和需求导向的重点研究课题 2 当代科普的理念提升 3 当代科普的实践拓展 4 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讲小结 第二十讲 为科普插上信息化之翼 1 互联网带来传播革命 1.1 互联网技术革命 1.2 互联网传播优势 1.3 互联网平台特性 2 互联网推动科普变革 2.1 互联网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 2.2 互联网传播带来的科普变革 3 为新时代科普插上信息化之翼 3.1 信息化时代与科普信息化 3.2 我国科普新挑战与科普信息化 3.3 以科普信息化科普的创新发展 本讲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科技传播与普及教程(修订版) 作者简介

任福君,1961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部长,兼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曾经专门从事科普研究工作10余年,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 翟杰全,1964年生于山东郓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出版有《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技术传播与企业的技术传播》等著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