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京华通览西山大运河文化带:走读北京大运河

京华通览西山大运河文化带:走读北京大运河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9.4(4.3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京华通览西山大运河文化带:走读北京大运河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0138597
  • 条形码:9787200138597 ; 978-7-200-1385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京华通览西山大运河文化带:走读北京大运河 本书特色

北京文化,一城三带 擦亮北京“金名片”——让卷帙浩繁的地方志书走向大众

京华通览西山大运河文化带:走读北京大运河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杨良志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北京”,北京出版集团的老编审,北京文史馆馆员。他自幼生长在北京,对北京文化、北京大运河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自小就是在北京大运河的河边上长大的。本书是他历经数月,从运河的发端——白浮泉开始,沿着北京走进通州,一路走,一路记,结合北京的旧志、典籍,将北京运河历史文化的今昔娓娓道来,展示于热爱北京文化的读者。

京华通览西山大运河文化带:走读北京大运河 目录

目 录

引 言/ 1
郭守敬丰碑永记/ 3
忽必烈始建元大都 / 3
建都之后的“水”难题 / 5
郭守敬是“解题”人/ 7
心心系念白浮泉/ 12
白浮泉初探/ 12
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14
白浮泉的前世今生/ 15
说不尽的都龙王庙/ 18
草木葱茏攀龙山/ 18
都龙王庙看碑林/ 19
山泉之间暂徘徊/ 22
“西折而南”识水缘/ 25
“白浮瓮山”有古渠/ 25
“满井”与“温泉”/ 27
画眉山与黑龙潭/ 30
青龙桥畔喜流连/ 34
“画里江南”青龙桥/ 34
令人向往的玉泉山/ 37
“青龙”东望无尽“园”/ 40
“生命之水”昆明湖/ 46
西堤六桥无尽风光/ 46
东堤“牛郎”与西堤“织女”/ 53
请稍留意“凤凰墩”/ 58
海淀“腹地”叹今昔/ 62
行走昆玉河/ 62
万泉庄上觅“泉宗”/ 66
四顾长春桥/ 69
风光*是数长河/ 77
万寿寺、广源闸与龙王庙/ 77
令人难忘的长河/ 81
从高梁桥到积水潭/ 88
什刹蜻蜓款款飞/ 93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93
犹记当年水面宽/ 100
跟随翁同龢游什刹海/ 110
老舍笔下的什刹海/ 113
我家就在岸上住/ 117
纵跨“玉河”的“后门桥”/ 117
后门桥河沿胡同/ 120
河沿胡同甲10号/ 121
河边野趣无极限/ 124
*是“静境”难忘怀/ 129
“压”与“不压”两座桥/ 132
重新露面的东不压桥/ 132
一直被“压”着的西压桥/ 134
“东不压桥”“西压桥”桥名辨/ 135
玉水漾漾进皇城/ 139
皇城内的“东流”/ 139
皇城内的“西流”/ 145
从正义路到东便门/ 149
正义路上的玉河“三桥”/ 149
玉河在内城与外城的环绕/ 153
东便门与大通桥/ 155
东便门处水东流/ 162
二闸曾是游赏地/ 165
历史上的记载/ 165
百来年前的杂录/ 172
今日“庆丰公园”/ 178
从庆丰闸到平津闸/ 181
京通路上行/ 181
高碑店与平津闸/ 184
略说几句“孝悌园”/ 187
八里桥,从朝阳进通州/ 190
“八里桥”处说地名/ 190
我站在八里桥的桥头上/ 193
历史,在脑海中闪回/ 195
通惠河,在通州流变/ 204
大光楼览胜怀古/ 207
观景胜处大光楼/ 207
“波分凤沼”连“太液”/ 208
“柳荫龙舟”属皇家/ 209
从“二水汇流”到“五河交汇” / 210
“万舟骈集” 期重现/ 211
京门**驿——潞河驿/ 214
穿越回明清通州古城/ 217
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 217
商市与衙署/ 221
通州的“帝王缘”/ 223
“一塔三庙”留遗珍/ 225
标志性的燃灯塔/ 225
幸存的“三教庙”/ 227
“十八个半截胡同”与通州清真寺/ 229
天翻地覆的运河两岸/ 233
闻名遐迩的张家湾/ 236
曾是漕运重镇/ 236
曹雪芹墓葬刻石/ 240
琉球国人墓地/ 241
里二泗佑民观/ 242
儒林村刘绍棠墓/ 245
延芳淀与漷县城/ 246
参考书目/ 249
后 记/


展开全部

京华通览西山大运河文化带:走读北京大运河 节选

18 / 走读北京大运河 / 19 额,匾额纵约20厘米,横约80厘米,其上阴刻行楷“龙泉岛”三字。上缘有“道光十七年二月吉日立”,下缘有“信士弟子司政平修造”,记录着这是“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信士弟子敬献的。“龙泉岛”,“龙”可解为“龙王庙”,“泉”可解为“白浮泉”,“岛”,则是当年这山与泉之间或还有一什么立于水域的建筑,遂以“岛”称之。沿着这方石匾提供的信息,我们当然应该继续求索。 都龙王庙看碑林 龙王庙,这是一个称呼,祭祀龙王之所在,各地数不尽的龙 都龙王祠 说不尽的都龙王庙 草木葱茏攀龙山 白浮泉就是倚着龙山而建。白浮泉之侧,有步道逶迤,缓步可达山顶。山不算高,百八十米以内;路不算远,一二百步可达。孤山四面,草木葱茏;步道两旁,绿荫掩映。山顶中心,兀立一庙,红墙,影壁,在绿色蓊郁的山色中十分醒目,整个庙宇向四周和空中喷射着一股热力。 庙门内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院落。左右钟鼓楼,大殿居中,檐下悬“都龙王祠”匾,抱柱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原谅我插入一句:这联语委实不工!)大殿内人面龙王正中端坐。 殿外院中的东北隅,或高或矮,或宽或窄,或驳斑残坏或新色犹存的七八座石碑,错落在浅草幼树间,足令人徘徊不去。 正殿的后方,垒砌一堵筑墙,其上镶嵌一方刻石匾 都龙王庙 龙泉岛石刻匾额 20 / 走读北京大运河 / 21 朝”即元代所建的历史。说都龙王庙是伴着白浮泉而生,这不就是见证吗?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夏闰五月”的《重修昌平州龙王神祠碑》,上恭录:这一年,即1713年,是“我皇上(康熙)万寿六旬大庆”,又欣逢“甘霖大沛,自春迄夏,滂沱霡霂”,即好雨知时节,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带来一个好年景!于是昌平州重修了庙殿,并且因“此山路径旧竣以狭,祷者怕难陡,今阔之而宽”,为上香人众做了善事。 清“乾隆十七年次壬申清和月”的《都龙王庙置田碑》,这是1787年,碑额上篆书“流芳百世”四字,碑文中描述“去城五里许有山,蔚然深秀,山下有泉”,说靠了这庙的佑助,“远近村垆有祷,常获甘霖之沛”,所以地面上又捐款增置了僧舍庙田以示感念。碑文中还记录了每逢“六月十三日”即传说中的“龙王爷生日”这一天,也是盛暑已至、丰收可期之时,民众要“报赛尊神,演剧三朝,结社鸠资,香火繁盛”。这是京北民俗活动的一个珍贵文献。 《光绪昌平州志》于《皇德记》一卷中记了这样一件事:清光绪四年,也即“光绪己卯年”,公元1879年,地面上“自春徂夏,天久不雨,谷生黏虫”……万分焦急之际,“官绅及远近绅民”在都龙王庙虔诚祈祷,“旬日间甘霖大霈,谷之被虫蚀损者,得雨复生”,“早晚秋禾,皆得及时补种”,知州吴履福把这一喜讯报大臣李鸿章,李鸿章上奏光绪:“查昌平州属凤凰山都龙王庙,灵应素昭……御灾捍患,功德及民……吁请……颁发匾额一 王庙。 都龙王庙,又是一个称呼。 加了一个“都”字,有什么区别吗? 这里的“都”字,是“集中”“总领”“概括”的意思。 “都龙王庙”,是一般龙王庙的上级,龙王庙的总管。 龙王庙是“董事”,都龙王庙是“董事长”。 我们眼前这座都龙王庙,历史可久远了,可以说它是伴着白浮泉而生的。 怎敢这样说呢? 有碑为证! 请看庙院东北隅那小“碑林”—— 明“弘治八年岁次乙卯冬十月”的《重修都龙王庙碑》,碑文上有“昌平东南五里许,白浮村北凤凰山上有都龙王庙,乃前朝所敕”的字句,“弘治八年”即1495年,它记载了都龙王庙是“前 都龙王庙内的断碑陈列 22 / 走读北京大运河 / 23 前景令人期待。此番再来,白浮泉与都龙王庙已镶入其“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的大盘之中了,确是高手一笔,值得称羨。 2010年春,都龙王庙尚未修缮,我记得清楚,残破的庙门上,斑驳的红墙上,有不少处用利器割划下的笔道,英文的,法文的,俄文的……尽管风剥雨蚀,那些刻划仍是残迹依然。 这是什么遗存? 很有可能的一个推断是:1900年夏,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匪徒们在颐和园、圆明园等处大肆劫掠,魔爪直伸到京北的昌平境内,这该是侵略者们留下的记录!是他们罪恶的名字?是他们类似“到此一游”的题记?只可惜,当时匆匆一过之间,未及留下影像的记录。 当然也有别的可能,是此后的外来旅游者,曾经“胡写乱画”过。 已修复的都龙王庙庙门 方……”光绪帝也很认真,恭书“祥徵时若”四字制匾,赐予都龙王庙。 与上面题匾这件事相印证的,是清“光绪己卯年九月”的《重修凤凰山山顶龙王庙碑》,这是1879年,碑文记那一年“旱灾遍重,饥馑渐臻,民几相食”,严重的大旱灾年。当地主管官员听说来都龙王庙求雨灵验,便“率众来祈……请焚香即雨,不三日而大霖”!是解百姓于倒悬。这次“光绪己卯”(1879年)距离上一碑“乾隆”“壬申”(1787年),不过九十二年,但碑文上叙说此时该庙已是“垣颓脊折”,“不堪式凭”,于是官民又进行了“重修”。 都龙王庙的小“碑林”,足够你盘桓上好一阵。白云悠悠,鸟鸣啾啾。寂寥山院,人迹罕至。我面对着一座座石碣,在漫漶的字迹中辨识,寻找着历史的遗绪。几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们赞颂着都龙王庙的“神灵”,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恶劣气候的频现,以及世人在天灾面前的无奈。碑碣上缈无声阒的文字,恍惚间仿若从石面上源源不息地流了出来——给它们作伴奏的,就是不远处泠泠而响的山泉。夕阳在山,树影迷乱,暮霭从山下、水边升起,我不能不再三回首,与这几方碑告辞了。 山泉之间暂徘徊 2010年春,我曾来过一次白浮泉与都龙王庙。那时候,这一地区累年来采取沙石留下的沙坑一片连着一片,显得格外荒率潦倒;昌平区政府当时亮出了计划建“白浮泉湿地公园”的方案, 24 / 走读北京大运河 / 25 “西折而南”识水缘 “白浮瓮山”有古渠 前边我们引《元史·河渠志》,说白浮泉水“西折而南转”,《元史·郭守敬传》,说白浮泉水“西折而南”……让我们尝试着“穿越”一下,回到七百年前的郭守敬时代,同他一道,从白浮泉起步,“西折而南”一段吧。 今天由白浮泉走下,靠南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京密引水渠”(这是历史上后来的工程),沿京密引水渠向西行,有横跨“京藏高速”(原称“八达岭高速”)的“白浮桥”。过了白浮桥,引水渠沿地势,沿水道,走了一个自然、优美的弧线。今日依着引水渠岸畔的公路车行,道路平坦,绿荫覆地,可随时欣赏水道旖旎,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可遥想七百年前,水流尚且万难,谈何伴水大路,郭守敬他们巡检一次引水工程,可真是极为不易了!这不由引人心生今古之异的浩叹! 沿着绿水画成的弧线一路走下,不住地查地图,看路牌,问故老,翻古籍……白浮泉一水流来,古地今称,旧痕新貌,依稀可以得到大略踪迹: 《元一统志》中有“虎眼泉,源出昌平县西北城下(平川), 我不知道近十年来都龙王庙再行修建之际,是否把门前、墙上的这些遗存,曾经拍摄留下;倘有心人真地做过这件事,那么这些资料很值得研究一番呢。 2018年5月中旬,我在读这本书的一校样,《北京青年报》的文化记者王勉,发我几张他们在都龙王庙留下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庙墙砌砖的侧面,深深刻下了——“We Loen Lee 1935(?) Jun”,谁家的“李维伦”,1935(?) 年6月,记下了“到此一游”。中国的、外国的旅游者,到了一个新的景点,都容易犯“手痒痒”,或许是“通病”……

京华通览西山大运河文化带:走读北京大运河 作者简介

杨良志,北京出版集团原文史部主任、编审,北京文史馆馆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