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

作者:汪树东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6.9(7.2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93090
  • 条形码:9787010193090 ; 978-7-01-019309-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追求现代性的主潮中,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对现代性持反思和批判立场,可以统称为反现代性立场。整体上看,文化保守主义、审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和超越精神,确立了五种基本的反现代性立场。从文化意义层面上看,现代文学的反现代性书写真正打破了现代人对现代性方案的盲目迷信,多方面地展示出现代性方案的局限性,从而有利于现代性方案的自我完善。从文学史意义层面上看,反现代性书写为现代文学确立了在现代性方案之外更为丰富的价值立场,拓展出更具有艺术韵味的文学空间,极大地解放了现代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现代文学的反现代性书写很终存在着鲜明的局限,主要是没有充分地考虑到中国社会具体的时代语境和国情民情。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 目录

绪论: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追寻与反现代性抗争

**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反现代性
**节 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学衡派”的坚守传统
第三节 立足于儒家传统的反现代性取向
第四节 立足于道家传统的反现代性倾向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审美现代性的反现代性
**节 审美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新诗的反现代性
第三节 存在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反讽
第四节 当代先锋话剧的反现代性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的反现代性
**节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先锋文学的抉择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反现代性
第三节 新历史小说对现代性的反讽
第四节 当代生态文学的现代性批判
本章结语

第四章 革命意识形态的反现代性
**节 作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方案的革命意识形态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革命现代性
第三节 革命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颠覆:以丁玲小说为例
第四节 革命样板戏和革命现代性的畸形提纯
本章结语

第五章 超越精神的反现代性
**节 文学经典的启示与当前文学超越精神的欠缺
第二节 忧愤与决绝:张承志的反现代性书写
第三节 人生意义的沦陷与救赎:北村的反现代性书写
第四节 超越残疾与苦难:史铁生的反现代性探索
本章结语

结语:反现代性文学书写的意义和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 节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  **节 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脉络  要把握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化保守主义的反现代性取向,自然需要先大致了解一下作为社会思潮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起承转合。  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整个中国的社会主潮无疑是不断激进化,但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始终不绝如缕,甚至渐渐呈高涨之势。  20世纪初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孑L教派”,倡导“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都是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时,西方世界正饱受**次世界大战创巨痛深的伤害,西方现代文明受到普遍的质疑,泰戈尔、柏格森、斯宾格勒、奥肯等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促使许多中国学者反思西方现代文明,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杜亚泉、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章士钊等“东方文化派”就纷纷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现代文化的优越性。梁启超在  20世纪3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再次引起社会关注。1935年1月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萨孟武等十教授在《文化建设》月刊上联合署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他们忧心忡忡地高喊道:“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同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①因此他们高举建设中国本位文化的旗号,“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宣言书虽然响亮,持论也看似中肯,他们却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文化建设成果。  20世纪4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力军“新儒家”横空出世,体现了非凡的思想创造力,主要代表人物有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马一浮、钱穆等。他们承接宋明理学,重视儒家的心性之学。在贺麟看来,“民族文化的复兴,其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份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假如儒家思想没有新的前途、新的开展,则中华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也就不会有新的前途、新的开展。换言之,儒家思想的命运,是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盛衰消长同一而不可分的……如果中华民族不能以儒家思想或民族精神为主体去儒化或华化西洋文化,则中国将失掉文化上的自主权,而陷于文化上的殖民地”②。由此可知,他们心心念念的还是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重振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  到了20世纪50到70年代,大陆在左翼革命意识形态的强力覆盖下,文化保守主义无用武之地。但在港台,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再次振作“新儒家”的猎猎旗帜,为花果飘零的中华文化招魂。1958年初,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四人在香港联合署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成为此时段港台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理论宣言书。此宣言书极力肯定中国文化的优长之处,罗列西方文化必须向中国文化学习的种种道理。随着他们创办书院、杂志,在大学推出人文讲座,文化保守主义终究在港台社会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 作者简介

汪树东,江西上饶人,文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文学、20世纪中外文学研究。已经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黑土文学的人性风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