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商业银行向何处去: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及有效监管研究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商业银行向何处去: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及有效监管研究

作者:张振兴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27.4(5.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商业银行向何处去: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及有效监管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418282
  • 条形码:9787518418282 ; 978-7-5184-182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商业银行向何处去: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及有效监管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篇,理论文献和借鉴启示篇、银行改革发展篇和有效监管篇,共十章。以金融深化为大背景,紧跟“次贷危机”这一热点问题,对我国大型银行改革发展和有效监管进行了务实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研究。每一章在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都以“本章小结”的形式进行了高度概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商业银行向何处去: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及有效监管研究 目录

理论文献与借鉴启事篇
**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节 金融深化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第二节 关于银行改革方面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有效银行监管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次贷危机”谈起
**节 对“次贷危机”发生和演化的反思
第二节 国际社会对风险管理实践的观察及拟采取的行动
第三节 对我国银行改革发展和有效监管的启示
本章小结

大型银行改革发展篇
第三章 深化大型银行公司治理改革
**节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础理论分析
第二节 我国大型银行公司治理改革评价及现状分析
第三节 继续深化我国大型银行公司治理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立流程银行组织架构
**节 传统组织架构在运行机制方面的弊端
第二节 流程银行和事业部制
第三节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流程银行改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节 当前大型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二节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和良好实践
第三节 构建大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节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国际考察和理论探讨
第二节 我国大型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强农业银行整体协调配套改革
**节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后发优势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 农行改革应着重处理好六个重要关系
本章小结
……

有效银行监管篇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商业银行向何处去: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及有效监管研究 节选

  《商业银行向何处去: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及有效监管研究》:  二、关于银行运行机制和效率的有关研究  此部分主要参考国内相关文献,大体可以分为几类。  一是从体制上找机制运行问题的原因。施华强(2004)用国有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和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形成的双重软预算约束分析框架,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内生性。张军(2006)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在中国并不牢靠,原因在于更多的信贷分配给了低效率的国有企业。高蓓、冯宗宪(2006)建立了一个双头寡占下数量竞争的混合寡占模型,讨论了在利率市场固定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设计中,国有股份与非国有股间的*优比例问题。他们的研究发现,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人,其决策变量的*优代理程度为负值,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停止盲目存贷款扩张而着重追求效率。二是从现实的信贷特征找宏观经济和体制上的原因。孙巍等(2005)认为,降息并不是导致银行业整体绩效下降的直接原因,生产率水平的下降和可贷资金规模的扩张是导致商业银行整体绩效降低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课题组(2005)发现,近几年山西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投放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中长期贷款扩张具有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基建和个人信贷为主,向中心城市和大企业集中的特点;其原因是总需求扩张过快而金融体制转型滞后,周期性风险和体制性风险较为突出。江曙霞等(2006)认为,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发生局部过热,银行信贷扩张是这次地方政府主导型投资过热的重要支撑和扩张加速器,归根到底是软预算约束机制导致银行信贷系统性风险开始积聚。  三是银行业的效率研究。朱超(2006)研究发现,动态看,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竟然轻微下降,原因是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水平变动均有所退步,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偏低。他的研究表明,我国银行存在13%的投资资源浪费,规模效率较低,影响了整体效率,而提高银行效率的途径主要在于调整规模。秦宛顺、欧阳俊(2001)认为,严格的存贷款利率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非利润偏好,极大地削弱了银行市场结构与绩效的联系。因此,我国银行业传统竞争手段是以机构扩张和工具创新为主,而利率市场化恰恰有利于改变这种约束(易纲、赵先信,2001)。  四是从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上寻找原因。聂永祥等(2003)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以控制权回报作为基层行长的主要激励手段,基层行行长存在偷懒和搞好上下级关系为主的行为选择,不利于绩效的提高,而应该采取剩余分享制的报酬激励机制。也有学者通过对美国20家样本银行高管人员收入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意见:高管人员的收入巨大;收入当中,年薪所占比重小,激励比重大;不同级别的高管人员的年薪收入有一定的差距,但激励差距更大。本文认为,这可能适合于美国这样的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但是在中国需要具体研究。实际上,“次贷危机”表明,美国的这种激励机制并不适用于杠杆率高的金融机构,尤其不适用于商业银行,因为这种激励机制更容易激励“所有者掠夺”,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利。五是探讨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方式。主要有从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模型建立的角度(焦瑾璞,2002;王松奇等,2004),从商业银行竞争对手(特别是外资银行)的动机和战略出发(刘振华,谭峥,2004),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孙伯灿,2003),从成本领先战略的角度(刘锡良等,2005),研究改进和提升银行竞争力的方式和途径。六是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陈小宪(2005)认为,在微观上,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多元目标选择,如何*优地配比盈利、市场份额、可持续经营和金融产品优势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在宏观上,当前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一种顺周期式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另一方面把自身置于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三重风险之中;在市场结构上,垄断和竞争格局无法改变,片面追求规模将导致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和盈利空间收缩;制度上,外部信用制度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也需要重构。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商业银行向何处去: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及有效监管研究 作者简介

  张振兴,男,生于1970年,山西人,经济学博±,高级经济师。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院,并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就职于大型证券公司、金融监管部门和大型商业银行。曾在《经济学家》《改革》《金融时报(理论版)》和《中国证券报》等重要杂志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学术专著《金融稳定的微观治理基础:国际比较与中国现实》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发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