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一辑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一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1.0(7.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一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129305
  • 条形码:9787520129305 ; 978-7-5201-293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一辑 内容简介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主办,以组织、发表学科内各类学术评论(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或特藏文献等)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前沿状况、反思学术史经验、前瞻未来动向。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辑)》分为“十年前瞻”高峰论坛、特稿、专题:《古本戏曲丛刊》与戏曲文献研究、特约访谈、新著序跋、前沿思考、会议综述七个专题。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一辑 目录

“十年前瞻”高峰论坛

特稿
从新材料、新问题到新方法
  ——域外汉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张伯伟】

专题:《古本戏曲丛刊》与戏曲文献研究
关于完成《古本戏曲丛刊》的建议【程毅中】
《古本戏曲丛刊第六集》出版感言【吴书荫】
忆念《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的编辑和考订【么书仪】
《古本戏曲丛刊》在日本的利用【〔日〕磯部彰 撰 石 雷 译】

特约访谈
初到文学所【刘世德 口述 夏 薇 整理】

新著序跋
关于《文选》旧注的整理问题【刘跃进】

前沿思考
当前先唐文学研究的几点新动向【孙少华】
关于明代壁画研究的几个问题
  ——基于读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的一些思考【王敏庆】
宗教·翻译·文学:近代以来理解梁发的不同思路【李思清】

会议综述
“集部文献整理之经验与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孟国栋】
第十四届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林甸甸】
展开全部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一辑 节选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辑)》:  回想起来,我在文学所三十多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研究文学史,主要是唐代文学。在多年与老先生们的接触中,我有一个感受,就是我们与前人有所不同。在座的同学们也好,我们也好,读书是为了科研,往往是领了任务,为了从中寻找问题来做文章而读书,号为“占有材料”,但前人们、大师们好像不是这样读书的。他们从小念书就是念书,至少有一段时间是这样。俞平伯、钱锤书他们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要写什么文章,而只是按部就班一本本这么念过去。念多了,积累厚了,学问大了,自然会发现一些问题,让他们写文章,他们就能写,写起来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这跟我们研究什么,准备写什么,才去念什么,是很不同的。我们基础薄、眼界窄,往往就事论事而已。为写文章而念书,往往目标明确,这当然也好,但往往自己划的范围不大,只是为写而念。这也是我们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决定的。  我觉得自己现在比以前好些,读书比较自由了。不过,完全自由随意也不可能。我的读书经历使我常常想起自己刚到文学所的时候,古代室主任(当时还称研究组组长)余冠英先生与我的谈话。那是**次和余先生谈话。他说:“不要以为你在大学里已经学得不错了。分到我们这里来,给你三年的时间,你要好好补课,三年以后看能不能胜任研究工作。如果能做,你就留下来,如果不能,三年后就只能调走。你们来之前,刚调走了一批年轻人,当然都给他们安排了很好的工作,但是我们要选择特别有培养前途的人留下来。”这个话给我的压力很大,尤其是“补课”两个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现在的话来说,余先生这次谈话的关键词,就是“补课”二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发现,实际上确实是在不断地补课,余先生讲得真是中肯,可谓一语中的。比如中国文学史,在大学里,只学到了一些基本的东西,上的课只是中国文学中非常小的一个面,很多是浮皮潦草地过去,只有几门专题课稍微细一点,要做具体研究必须重新学习,然后深入钻下去。在文学所,我长期地补唐代文学的课。现在因为要研究中国诗歌传统,不得不补更多的课。其实,补课并不是倒退,而是开新,对我自己来说,是开辟新领域。  *近我在重新补读《诗经》。讲中国诗歌传统,绕不过《诗经》,可我对《诗经》却没下过功夫。这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大的缺陷。这方面,徐公持就比我强多了。他的硕士论文是《诗“兴”发微》,他那时候已经对诗“兴”进行“发微”了,并以这篇论文进了文学所。但是我以前没有好好读过《诗经》,只是看过一些选注、译本,这当然是不行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我的体会是一些基本典籍还是越早读,读得越全、越系统越好。  我们现在做的课题叫做“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诗歌,以前都是讲抒情,“诗言志”“诗缘情”。再加上1971年旅美学者陈世骧先生在美国亚洲学会做了一个学术报告,讲“中国文学就是一个抒情传统”,拿来跟以“叙事”为特色的西方文学比较。陈先生的观点传到台湾后引起了轰动,抒情传统的研究和阐发形成一股思潮,延续了四十年。当时中国还在“文革”期间,因此对中国大陆的影响不大。等改革开放后,影响逐渐大了起来,我也就知道了。但看了陈先生的文章和一些台湾学者的论著之后不禁产生疑问:难道中国文学只有一个抒情传统吗,有没有叙事传统呢?叙事传统是不是迟至宋元小说以后才开始的呢,此前是否存在?古代文史不分的情况又该如何看待如何解释?诗歌中,比如《诗经》作品中有无叙事成分呢?讲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不是应该讲“两个传统”呢?从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看,单用抒情传统来贯穿,把抒情传统说成唯一,显然有些片面,用叙事传统与之并列来讲,以两大传统贯穿文学史,似乎更为恰当,于是就有一个如何对待风行了四十年的“抒情传统说”的问题。我认为,这说法并不完全错误,个别学者一反旧说对其全盘否定,这个弯怎么转过来的,我不明白。我们可以对抒情传统说做出批评、修正或补充,但我不赞成简单批倒。对这类学术问题,我主张中庸一些,要以“文革”“推翻”“打倒”式的批判为戒。我注意到《文学评论》现在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发表过我们课题组中一位年轻同志李翰的文章,我们非常感谢。*近还发了一篇李春青谈抒情传统的文章,虽然我的观点与他不完全一致,但此文理论水平很好,值得学习。就这个问题而言,我觉得可以各有各的角度,百家争鸣。  ……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一辑 作者简介

刘跃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文学遗产》杂志主编、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等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