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武汉大学出版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6)

武汉大学出版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6)

作者:胡德才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54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4.3(7.5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武汉大学出版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6)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7201507
  • 条形码:9787307201507 ; 978-7-307-20150-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武汉大学出版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6) 内容简介

本书为资料性工具书,分多个栏目反映华文文学2015年基本状况和成果,收集相关信息供研究者参考。

武汉大学出版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6) 目录

对话
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
陈国球、王德威、陈平原谈《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
磨心磨诗耀眼十年——再访泰华小诗磨坊召集人曾心
文学创作与香港文化漫谈
台湾文学现象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答客问

综述
2016年北美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2016年澳大利亚及欧华文学研究概况
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2016年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概况
2016年香港文学研究概况
2016年澳门文学研究概况

资料
2016年世界华文文学大事记
2016年中国大陆高校开设华文文学课程概况
2016年中国大陆华文文学部分研究著作一览
2016年有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硕士博士论文提要
2016年中国大陆期刊有关华文文学研究论文索引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有关华文文学立项课题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有关华文文学立项课题
日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蓉子华文文学工作室”大事记

争鸣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中的儒学思想
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格局
全球史观视域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无声的绘本小说:华裔文学亚现象
“自由中国文坛”的建立及崩盘
“鬼脸时代”的台湾新世纪文坛
国际视野与本土能力——“世界华文文学”、“华语语系文学”与“本土批评”
藤井省三研究华语文学的歧路——评《华语圈文学史》
刘登翰的贡献和遗憾——在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的发言

目录
2016年《华文文学》目录
2016年《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目录
2016年《世界华文文学评论》目录
2016年《华文文学评论》目录
2016年《香港文学》评论目录
2016年香港《文学评论》目录
2016年台湾《中外文学》目录
2016年台湾《文讯》目录
2016年台湾《艺文论坛》目录
2016年《台湾文学研究学报》目录
2016年《台湾文学研究集刊》目录

悼念
台湾作家蓝博洲深情追忆陈映真
我所认识的陈映真先生
难忘“大头”陈映真
哭信元
一位英名振荡同时又“恶”名远扬的人——追忆不戴面具的袁良骏
小史
马来西亚及马华作协出版的文学刊物简介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小史

书评
去掉政治家给鲁迅加上的各种光环——评林曼叔的《香港鲁迅研究史》
求深务新锐意进取——读曹惠民、司方维《台湾文学研究35年》
眼光独到体例新颖——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4》
守护文明的学术品格——读《古典的回响》
时空·身份·性别——评王艳芳《异度时空下的身份书写》
别开生面的香港文学研究——评凌逾《跨媒介香港》

机构
国际华语作家协会
全球华人词曲作家协会
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
国际诗歌音乐协会
非洲华文作家协会
北美南加州华人写作协会
南美华文作家协会
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
捷克华文作家协会
新加坡锡山文艺中心
胡志明市华文文学会
台湾文学馆
香港文学评论学会
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
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
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世界华人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年谱
黄维棵年谱
林曼叔年谱
朱寿桐年谱

会议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暨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
张诗剑《香妃梦回》、陈娟《昙花梦》作品研讨会在榕举办
“欧华文学会首届国际高端论坛”在布拉格举办
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在榕举办
世界华文中东欧文学研讨会暨第八届文心作家笔会在布拉格举行
“一带一路”与泰国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曼谷举行
“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中国多民族和加拿大原住民文化的比较探索对话”国际研讨会召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9届年会海外华文文学小组讨论综述
“自然写作与环境伦理”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
“2016内地与港澳文学对话”论坛在香港举行
第十一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在曼谷召开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举行
陈映真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第八届当代诗学论坛在澳门大学举行
第三届两岸四地华文文学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2016两岸诗会暨新诗百年论坛在高雄举行
“一带一路”与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连云港召开

备忘
死神,且慢对余光中骄傲

附:九旬余光中:我要再订一个五年工作计划(张忠进)
2016年的台湾文学事件
附:2017年的台湾文学出版事件

补白
我们今天怎样做华文文学老师(学术相声)——在2016年江苏省华文文学年会“演出”

后记
编著“年鉴”成了我晚年的一项事业
展开全部

武汉大学出版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6) 节选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6)》: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为什么难  客:你姓古,可你并不崇尚发思古之幽情,将自己的精力全埋首在古文学堆里呀。  主:我出版的文学史明显带有当代人写当代史的特点。我受老师刘绶松的影响,写“史”似乎上了瘾,现在仍和历史的情缘未断,真好像是走上“不归路”了。可我写的“史”并不属古文学的亡灵,其中上史的作家不少还健在,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用“当代”命名的缘故。  客:中国古代有江郎才尽的故事,放眼内地学界,也可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你已75岁高龄,快成“无齿之徒”了,难道没有“才尽”之感?  主:“才尽”应与年龄无关,而与对研究现状、研究题材和研究对象失却敏感相联系。“才尽”的人往往找不到新的学术生长点。我为了将自己和“江郎”区隔开来,近几年在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出书和写论文时均尽可能做到出新,不至于“把破帽,年年拈出”。例如,我于2015年初在长沙举行的第四届“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上发表的《偷渡作家:从逃亡港澳到定居珠海》,以及*近写的《厚得像电话簿的(世界华文新文学史)》,后者就曾被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大报竞相转刊。  客:你这种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的人,竟然成了“新锐批评家”,真是少见。不过,说香港文坛有个偷渡作家群,这个发明权属于你。你写的境外文学史的确很多,我记得你有一部《澳门文学编年史》还未出版。有人建议你改换门路,因为这些不成为“史”的著作,很容易被他们用后现代的非中心论进行解构。  主:我的确想改换门庭,我十年前在台北出版的《分裂的台湾文学》,以及武汉出版社即将出版长达近百万言的《台湾当代文学事典》,就是用辞条写的文学史。对拙著提出任何批评意见,我都表示欢迎,但不应由此认为“当代事,不成史”或否定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必要性。我这8种境内外文学史,均是基于自己的史学意识和文学观念,对境内外文学存在的一种归纳和评价,与现代性尤其是与现代的教学和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都富有强烈的当下性与现实感,这既是由选题决定的,也与我的研究兴趣和评论取向分不开。  客:你说即将出版的《台湾当代文学事典》也是文学史的另类写作,可文学史总应不同于作家小传一类的工具书吧。  主:你说得对。以台湾成功大学马森为例,他由于缺乏写大规模华文文学史的实践或日文学史理论功底本来就不足,所以他在台北出版的《世界华文新文学史》凡是写到两岸文人、作家部分,大多用早年刘心皇所使用过的“点鬼簿”写法,抄抄生平和排列著作目录了事,故有大量引文的《世界华文新文学史》,不该署名“著”,而应为“编著”。  客:现当代文学史写作之所以难,在于当代众多作家健在,还无法盖棺定论。  主:就是要查他们的生卒年,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作家生平的叙述,看似公式化,连中学生都会做,其实这同样包含着学客。以卒年而论,当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由于消息闭塞导致其生死不明,而这种消息有的其实已以公开报道的方式出现,另有某些作家因离开文坛太久或居无定所造成无人知其下落。对后种情况,华文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一直难以把握。如马森写到1922年出生的香港老作家岳骞未注明卒年,让岳骞、文晓村、钟雷、云鹤等众多华文作家全活在他的文学史中。  客:有位资深学者看了你的《台湾新世纪文学史》打印稿后很不爽,他强烈反对用“史”命名。因为以“史”的名义显得过于庄重,还不如用“现场”一类的词好。  主:这是很不错的建议,“现场”的命名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有作家智慧的灵动,读之能带给入学术震撼和审美享受。我为此动摇过,很想按他的意见改。不过,后来掂量了一下:蓝海的《抗战文学史》,不就是当时创作的编排和归纳?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框架上与作家作品汇编并无多大的不同。至于今人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则纯粹是批评史家论组成。可见,“史”并不神秘,何况拙著前面有整体勾勒,有史的线索,有不少地方阐明了新世纪台湾文学与上世纪末文学的不同之处。不敢说拙著已全面总结了台湾当下文学发展的规律,但起码描述了当选票变成台湾所有核心价值的新世纪之文学发展之轮廓,其中不乏“两岸”框架下文学对象的经验总结。  客:你2012年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曾考虑过“台湾新世纪文学”能单独成为一个阶段来写吗?这样论说,能得到对岸的认可吗?  主:在台湾,除《文讯》杂志2004年10-12月策划过“台湾文学新世纪”专辑外,鲜有“台湾新世纪文学”的提法,而在大陆,“新世纪文学”成为各出版社出版系列丛书竞相打出的新旗号,还成为各媒体讨论的热门话题。不管别人如何评说,重要的是走自己的路。但台湾文学研究在大陆毕竟属边缘性专业,故诸多文学评论刊物,可以对研究大陆新世纪文学一路开绿灯:不是设专栏,就是开研讨会,还出专书乃至套书,可对论述台湾新世纪文学的文章,他们大多以所谓“敏感”为由拒之门外。当然,也有少数文评刊物愿意刊登。既然园地不多,我只好移师到文学圈外的刊物《学术研究》,另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台湾研究》、《台湾周刊》上发表和连载。在台湾,尽管他们认为我有所谓“预设立场”,但仍欣赏我的历史情结,有《文讯》、《新地文学》、《海峡评论》、《祖国文摘》、《世界论坛报》发了我这个课题的有关论文,让我受到鼓舞,使我觉得自己还未到“古郎才尽”地步,有构思多时的《两岸台湾文学编纂史》、《台湾文学制度史》以及《文革鲁迅研究史》等待我去完成呢。  ……

武汉大学出版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6) 作者简介

胡德才,汉族,男,1962年10月生,湖北监利人,教授。先后求学于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师从著名学者董健教授,获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研究、影视传播专题研究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