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小海蒂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16 页数: 292
中 图 价:¥9.6(3.2折) 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小海蒂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8752601
  • 条形码:9787538752601 ; 978-7-5387-5260-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小海蒂 本书特色

全面分析
名师导读 全面解题
名家指点 全面提高
注意解词 全面去障

小海蒂 内容简介

在欧洲南部,意大利北部,有一条风光旖旎的山脉,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阿尔卑斯山。我们在这里要认识的这位小姑娘——小海蒂,就住在这座大山的北麓。
巍峨壮美的阿尔姆山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座高峰,那里有冰封的雪原,有丰美的牧场,还有一位离群索居的老人。虽说老人的小木屋与半山腰的道芙里村遥遥相望,但他从不与村里人交往,村里人也不称呼他的姓名,只习惯地叫他“牧场大叔”。这位神秘的牧场大叔少年时特别顽皮,人们都不喜欢他。后来,他离开故乡,去远方当了兵,不久又带着一个儿子回到了故乡。不幸的是,他的儿子和儿媳后来相继离世,他们的独生女儿小海蒂成了孤儿。有一天,仿佛从天而降一般,牧场大叔家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他的孙女小海蒂和她的姨妈黛特。黛特把抚养小海蒂的责任扔给牧场大叔后扬长而去,祖孙两人的命运从此连在了一起。
拿起这本书,我们仿佛跟着小海蒂的足迹走进了阿尔卑斯山。起初,村民们都很担忧祖孙两人的命运。不难想象,山上简陋小茅屋里的生活必定是粗陋而艰苦的,然而面对高山严寒和各种生活不便,小海蒂和爷爷却能坦然乐观地应对。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了各种打击磨难,终于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爱戴,迈向了更高的人生境界。而作家采用这种乐观的描写,显然在暗示我们,这种乐观而坚毅的精神品格对于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价值。

小海蒂 目录

名师导读?/ 001

要点提示?/ 009

小海蒂

**部?海蒂学识共长的日子

第?一?章?到爷爷身边去 / 016

第?二?章?在爷爷家 / 028

第?三?章?在牧场 / 036

第?四?章?在奶奶家 / 049

第?五?章?有客来访 / 062

第?六?章?全新的生活 / 072

第?七?章?管家不平静的一天 / 081

第?八?章?泽塞曼家不再平静 / 095

第?九?章?泽塞曼先生在家中碰到的

?????新鲜事 / 106

第?十?章?奶奶 / 113

第十一章?海蒂的得与失 / 124

第十二章?家中闹鬼 / 129

第十三章?夏日傍晚再攀高山牧场 / 140

第十四章?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天 / 156

第二部?海蒂学以致用的时光

第?一?章?旅行准备 / 172

第?二?章?高山牧场的客人 / 179

第?三?章?报答 / 187

第?四?章?道芙里的冬天 / 196

第?五?章?冬天还在继续 / 207

第?六?章?远方的朋友们行动了 / 216

第?七?章?山上的故事 / 233

第?八?章?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 241

第?九?章?再见了 / 255

考点延展?/ 275

思考提高?/ 279
展开全部

小海蒂 节选

**章?到爷爷身边去
从温馨的梅恩菲尔德古镇伸出的一条林荫小道,一直蜿蜒到巍峨(w8i'9,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脚下。一条陡峭的山路穿过清香扑鼻、草木丛生的牧场直达俯视着脚下山谷的顶峰。
六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一个健壮、高挑的山里姑娘拉着一个小女孩儿,走在这条狭窄的山路上。小女孩儿五六岁,炽烈(ch#li-,形容阳光炽热猛烈)的阳光将她的脸烤得通红,脸颊如同两团火球。这也难怪,这么热的天气里她还穿着两三件衣服,脖子上居然围着一条大大的红色棉布围巾,脚上拖着一双笨重的带钉子的登山鞋,像是要抵御刺骨寒风似的,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掩住了她的体型。她气喘吁吁地向山上走着。
两人在山路上走了一个多钟头,到了阿尔姆山半山腰一个名叫道芙里的小村。这里是高个子姑娘的老家。一进村,几乎人人都跟她们打招呼,有的是从窗口,有的是在门边,有的是在路上。姑娘匆匆应答着,没有停下脚步。等她们到了只有零散几户人家的村尾,有个声音从一户人家传出:
“黛特,你还要往上走的话,我和你们一起去。”
她们停下来,小女孩儿抽出被牵着的手,一屁股坐在地上。
“海蒂,走累了吧?”黛特问。
“不累,就是太热了。”小女孩儿答道。
“坚持一下,”黛特鼓励小女孩说,“走快点儿的话,再有一个小时就到了。”
一个面容和善的妇女从屋里出来,她和姑娘是老相识,一见面就开始东家长西家短地聊起来。小女孩儿站起来,跟在后面。
“这就是你死去的姐姐留下的孩子吧?你打算带她去哪儿?”
“是她,”黛特答道,“我们去大叔那儿,她得留在那里。”
“什么?让这孩子留在牧场大叔那儿?你没糊涂吧,黛特,亏你想得出来,那老头儿肯定会把你们撵(ni2n,赶,驱逐)出来的。”
“他不能那么做,这女孩是他的亲孙女,他必须接受。芭贝尔,我告诉你,我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不能再受她拖累了。我已经把她从小拉扯到这么大,现在是该她爷爷尽责任的时候了。”
“他和一般人可不一样。”矮小的芭贝尔有些激动地坚持道,“你又不是不了解他,他怎么能带得了小孩儿,而且还是这么小的孩子。孩子在他身边肯定受不了!你要去哪里?”
“去法兰克福,”黛特说,“去年夏天,有一家人到山下的巴德温泉村度假,我负责给他们整理房间。他们当时就想带我走,可我离不开。今年他们又来了,还想带我走,我也想去。这是真的,没骗你。”
“幸亏我不是这可怜的小女孩儿。”芭贝尔甩了一下手,大声叫嚷道,“谁也不知道那老头儿在山上过的是什么日子,他从来不和人交往,几年也不去教堂,偶尔拄根粗棍子下山来,大家也都吓得赶紧避开,更别提他那浓重的白眉毛和可怕的胡子啦,简直就像个老异教徒(含有贬义,对于基督徒来说,指不信仰基督的宗教信徒)或印第安人。没单独碰见他,就算你走运了。”
“那又怎么样,”黛特执拗地说,“他毕竟是她爷爷,该他照顾这孩子。他不会把她怎么样的。要是真有什么的话,那也是他的责任,跟我没关系。”
“我就想知道,”芭贝尔好奇地说,“他到底做了什么亏心事,眼神总是那样怪,孤单单一个人住在山上的牧场,几乎与世隔绝。人们的传说可多了。黛特,你肯定也从你姐姐那里听说了些什么,是吗?”
“当然,可我不能说,要是传到老头儿耳朵里,那可麻烦了。”
芭贝尔早就想知道,牧场大叔到底出过什么事,使他对人充满敌意,要形单影只(形容生活孤独,没有伴侣)地住在山上,为什么大家说起他总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好像既怕说他坏话,又不想说他好话?还有,为什么道芙里村的人都叫他牧场大叔?他不可能是所有人的叔父——这地方的人把叔父都唤作大叔。她只是入乡随俗,跟着大伙儿称他“牧场大叔”。
芭贝尔的娘家在山下的普莱特高村,她不久前才嫁到山上的道芙里村,所以对村里和周围一带一些特殊的人和以往的事不太了解。黛特可不同,她出生在这个村子,直到去年母亲去世后,才离开道芙里村去了拉加茨镇的巴德温泉村,在那里的一家大旅馆找到一份当服务员的工作。今天早上,她领着小女孩儿,搭了一辆熟人往家里运干草的马车,从拉加茨一直到了梅恩菲尔德。
芭贝尔不愿放过眼前这个难得的打听机会,她亲热地挽起黛特的胳臂说:“从你这儿可以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他们瞎说的。你肯定什么都知道。你就给我透露一点儿,那老头儿到底怎么了,他以前是不是也这样?”
“他以前是不是一直这样,我怎么能说清楚。我今年才二十六岁,他都七十了,我又没见过他年轻时是什么样,这你就别指望我告你了。但他和我母亲都是多姆施克人,你要是能保证不回娘家(区别于“婆家”,是已婚女子自己父母的家)村里乱传闲话,我可以把他的许多事都告诉你。”
“说什么呀,黛特,”芭贝尔有些受辱似的答道,“我们村里的人可不爱说闲话,而且我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放心讲吧,不会让你后悔的。”
“那我就讲了,但你一定要说话算数啊。”黛特要求道。她调头看了看,怕孩子跟得太近听到她要讲的话。可孩子不见了,肯定是她们只顾自己说话的时候把孩子落(l3,因为跟不上而被丢在后面)下了。黛特停下来四下张望,从道芙里村延伸出来的山路虽然曲曲折折,但她们从高处可以一览无余(放眼看去,没有遗漏)——路上不见一个
人影。
“我看到了。”芭贝尔指着远离山路的地方说道,“瞧那边,她和羊倌儿(专职放羊的人。倌,gu`n)彼德在一起,正爬坡呢。真奇怪,他怎么这样晚才赶羊群上山?不过也好,他可以帮着照看孩子,你可以跟我好好讲讲了。”
“照看?她可不用羊倌儿照看。”黛特强调道,“她可不像五岁的孩子那么憨(h`n,痴傻),我早就注意到她总是睁着一双滴里骨碌的大眼睛,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这也好,要不只守着她爷爷那儿的两只山羊和一间茅屋该多无聊呀。”
“他以前很有钱吧?”芭贝尔问。
“他?是的,曾经非常富有。”黛特热烈地回应道,“他在多姆施克曾经有一个农场,是*漂亮的那种。他是老大,只有一个老实规矩的弟弟。但他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好劳动),整日和一帮不三不四、常人唯恐避之不及(只怕躲避还来不及。唯恐,只怕)的人交往,酗酒(x&ji^,没有节制地喝酒)、赌博,把家业败(使败落,由盛转衰)了个精光。父母因此伤心过度,先后去世。沦为乞丐的弟弟一气之下,远走他乡。他本人也从此没了踪影,只在村里留下一个坏名声。后来听说是去那不勒斯当了兵。以后的十二年,也许是十五年里再也没有他的消息。突然有一天,他带着一个半大的男孩儿回到多姆施克,想把孩子托付给亲戚,可家家对他大门紧闭,谁也不理他。他恼羞成怒,带着孩子住到道芙里村这里,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踏进多姆施克一步。后来他在村里娶了妻子,她好像是格劳宾登人,但结婚后不久就死了。大叔那时应该还有些钱,因为他送那男孩子,也就是托比亚斯去学木匠手艺。那是个诚实厚道的小伙子,道芙里村的人都喜欢他。至于老头儿就没人敢信任了,听说他是不得已从军队里逃出来的,因为杀了人,当然不是在战场上,而是跟人打架。尽管如此,我们家还是认了他这门亲戚,他的奶奶和我妈妈的奶奶是表姐妹,我们叫他大叔。因为这村子里的人几乎都和我父亲有点儿亲戚关系,所以大伙儿也跟着我们叫他大叔,打他搬到上面的高山牧场附近后,人们就叫他牧场大叔了。”
“托比亚斯后来怎么样?”芭贝尔追问道。

小海蒂 作者简介

约翰娜·施皮里是19世纪瑞士儿童文学作家,1827年出生于苏黎世附近的西尔泽村,这个村庄坐落在苏黎世湖畔,推窗远望,巍峨的阿尔卑斯山如在眼前。
约翰娜·施皮里虽然是举世闻名的儿童文学家,但关于她的生平资料却鲜有人知。据说曾有人要为她写传记,她拒绝道:“我的人生道路从表面看很简单,甚至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我的内心生活汹涌激荡,但又有谁能够描摹?”
1901年7月,施皮里病逝于苏黎世。她一生共发表小说五十余部,其中的重要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仅《小海蒂》一书就被译成了四十多种文字。1999年,海蒂基金会成立,该组织的宗旨是致力于“推动海蒂故事在全世界的普及和出版,以完成约翰娜·施皮里的遗愿”。2001年,瑞士政府发行了关于施皮里的纪念币,还将她的肖像制成邮票,以表彰她为世界儿童文学做出的贡献。

译者简介:
孙晓峰,厦门大学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