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

作者:杨崇汇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695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66.3(5.4折) 定价  ¥3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5113237
  • 条形码:9787215113237 ; 978-7-215-1132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 内容简介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河洛文化研究丛书》是“河洛文化研究丛书”系列其中一册,是关于河洛文化的研究。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 目录

携手同心,努力推动河洛文化研究深入开展
河洛文化的“核”与“魂”
根在中原:“先民”与“后民”、“先客”与“后客”
——赖际熙论客家源流试评
先秦两汉时期河洛文化的仁恕理念
简论河洛文化之“核”与“魂”
吸纳河洛文化精髓的“静道”思想在台湾的承袭与嬗变
河洛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伏羲文化
浅谈河洛文化
河洛地区与中华文化
河洛文化与早期中华文明
闽西客家祖地教育的河洛之源
论客家文化中的河洛文化符号元素及其功能
先秦时期河洛文化的特质
论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
试论魏晋河洛文化中“礼”的体现及影响
新时期河洛文化发展传承与发展创新模式探究
台湾通霄李氏家族传承中原圣德家风
河洛文化、华夏文化与国家文化
河洛地区与华夏族的形成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河洛文化与程朱理学
河洛文化传承中漳江理学的缘起
河洛文化与程朱理学在台湾的传承关系及其现代意义
宋明理学中的天道性命之说探析
浅析二程的知行观
朱熹《伊洛渊源录》的理学观念
中晚明河洛理学家的教育实绩
论二程的道德底线意识与文化本位思想
丁若镛对邵康节及朱熹数理说的评论
——以《邵子先天论》为中心
略论朱子的“理气生成论”
邵雍的易学成就及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河洛文化与“一带一路”
让河洛文化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展风华
丝绸之路中西域对中原的影响
丝绸之路开拓考略——兼谈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
从若干史实看河洛文化与岭南海上丝路的关系
早期河洛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从二里头遗址谈起
“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港起点
河洛道家文化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周边外交战略
发扬河洛文化:与“一带一路”相结合
古代洛阳与海上丝绸之路“
河洛文化的传播与“一带一路”战略
河洛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一带一路”为世人铺奠和平
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论中华文明之复兴
丝绸之路敦煌与六桂洪
试论汉唐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体育文化的交流
“一带一路”下的台商契机
河洛文化与洛阳
河洛文化与洛阳
客家语言反映的中原文化
从贵州安顺屯堡文化看河洛文化对外传播与变异
菩提达摩对河洛文化的历史贡献
洛阳地名蕴含的河洛文化元素
洛阳与河洛文化的关系
河洛凤鸟之一瞥——从卜千秋墓壁画说起
河洛典籍《洛阳伽蓝记》丛考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城市市政管理文化
河洛文化与洛阳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洛阳盆地的地形特征与隋代洛阳城址的迁移
关于洛阳与“丝绸之路”的三个问题
浅议洛阳地区的关公文化
诗意洛城送别情
隋唐时期的洛阳与丝绸之路
从汉魏石经看古都洛阳的文化地位
河洛饮食文化与“丝绸之路”
——以洛阳面食文化为例
河洛文化背景下洛阳文化消费新生态研究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
河洛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以洛阳与苗栗客家舞龙节庆文化为例
汉代洛阳与丝绸之路
其他
河洛文化与现代科学关于“宇宙形成、生命起源”之奥秘
河图洛书研究综述及展望
闽南方言的多元性及其原因探析
华人与美国佛教
河图洛书与现代科学创新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与中华文化
河洛文化与西南彝族的祭祀文化之比较
拉丁字母分析河洛古汉语声韵
河洛易学的古代教育与海外传播
追寻嵩云草堂风雨历程弘扬河洛文化精神
河洛汉画像石与楚美术的渊源探讨
略论河洛文化对西汉政治的影响
略论河洛文化与汉代“新(亲)民”治道
新媒体时代河洛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河南堂:凝聚华夏子孙的徽记
从河洛文化谈易动平衡的美学
闽南语是中原古语的活化石
——从姬姓蔡氏的源流谈起
展开全部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 节选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东汉时期行仁恕之政的帝王不在少数。东汉初年,经过光武帝在位期间的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逐步恢复。《续汉书·祭祀志上》记载,建武三十二年(56年)二月,光武帝封禅泰山,在泰山刻石中有“聪允明恕”之句赞扬光武帝的仁恕之政。唐显庆元年(656年)八月,侍御史王义方在奏章中说“光武聪明宽恕”①。汉明帝在位期间,行“察察”(苛察,烦细之意)之政,民众都厌烦汉明帝为政的“苛切”,但仍有傅毅《明帝诔》说他“薄刑厚赏,惠慈仁恕”②。汉章帝即位后,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为政“事从宽厚”,行仁恕之政。史家评价云:“深元元之爱,著胎养之令。奉承明德太后,尽心孝道。割裂名都,以崇建周亲。平徭简赋,而人赖其庆。又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故乃蕃辅克谐,群后德让。谓之长者,不亦宜乎!”③汉章帝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是与汉明帝相比较而得出的。《东观汉记》记载汉和帝“孝顺聪明,宽和仁孝”,在游历东观之后,“德教在宽,仁恕并洽,是以黎元宁康,万国协和”④。东汉前期仁恕之政的实施与其执行的治国之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元初四年(117年)七月,汉安帝针对包括京师在内的十郡国雨水成灾,再加上有关官员不体恤民众,特别是地方官在案验户口之时.违反《月令》中的“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之礼,出现了“虽有糜粥,糠秕相半,长吏怠事,莫有躬亲,甚违诏书养老之意”的现象,因此下诏要求地方官“其务崇仁恕,赈护寡独,称朕意焉”⑤。汉安帝要求地方官用“仁恕”善待百姓,赈恤爱护寡独之民。  两汉之际,作为家族文化的仁恕传统赢得了东汉皇帝的敬重,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独特现象,官员的仁恕之举对社会风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莽篡位后,颍川人陈咸隐居不出,陈咸“性仁恕”,常常告诫子孙:“为人议法,当依于轻,虽有百金之利,慎无与人重比。”所以世人说:“陈氏持法宽平也。”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廷尉郭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从轻者四十余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律令”。永元六年(94年),陈咸之子陈宠代郭躬为廷尉,及为理官,“数议疑狱,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辄从之,活者甚众”,陈宠“复钩校律令条法,溢于《甫刑》者除之”①。用仁恕的理念处理法律问题,深得百姓的尊仰。汉元帝时,卓茂在长安学《诗》、《礼》及历算,初为丞相府史,侍奉孔光,后来为侍郎,给事黄门,迁任密县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在处理县中“人尝有言部享长受其米肉遗者”事件中,既考虑了人情,又顾及法律规定,赢得了民众的信赖。经过数年的努力,“教化大行,道不拾遗”,甚而出现了蝗虫不入密县的异象。王莽摄政时,卓茂迁任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刘秀即位后,卓茂在河阳拜谒了光武帝,光武帝下诏褒扬:“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絮五百斤”。史家评论日:“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②卓茂以自己的仁恕赢得了社会的认可。汉明帝初年,邓禹的儿子邓训为郎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邓训的“乐施下士”其实也是仁恕的一种表现,李贤注引《东观记》日:“训谦恕下士,无贵贱见之如旧,朋友子往来门内,视之如子,有过加鞭扑之教。太医皮巡从猎上林还,暮宿殿门下,寒疝病发。时训直事,闻巡声,起往问之,巡日:‘冀得火以熨背。’训身至太官门为求火,不得,乃以口嘘其背,复呼同庐郎共更嘘,至朝遂愈也。”③邓训的仁恕在对待士人、友人之子以及同僚之间得以表现,正显现出仁恕理念在河洛地区普通人心目中的位置。马援虽然能够看淡功名,但仍然被谗言攻击,史家评论日:“诚能回观物之智而为反身之察,若施之于人则能恕,自鉴其情亦明矣。”④汉和帝时,魏霸任巨鹿太守,“以简朴宽恕为政”。  ……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 作者简介

杨崇汇,男,汉族,1945年(乙酉年)8月生,四川盐亭人,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