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水泥碳汇及其全球碳失汇的贡献研究

水泥碳汇及其全球碳失汇的贡献研究

作者:郗凤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
开本: B5 页数: 300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77.4(6.0折) 定价  ¥1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水泥碳汇及其全球碳失汇的贡献研究 版权信息

水泥碳汇及其全球碳失汇的贡献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多学科交叉研究创新的著作。它阐明了水泥碳化的碳汇机理,从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和使用过程碳吸收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构建了水泥碳汇核算方法,核算了混凝土和砂浆等不同类型水泥材料在建筑使用、拆除、垃圾处理与回用等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碳吸收,分析了水泥碳汇对全球碳排放量、碳循环、碳失汇的影响,揭示了水泥材料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规律,为全球碳失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水泥碳汇及其全球碳失汇的贡献研究 内容简介

碳失汇是优选碳循环研究核心问题之一。地球系统还有哪些类型未知碳汇存在、如何揭示和量化这些类型碳汇是碳失汇研究重点。水泥主要化学成分是CaO,其使用后碱性的水化产物会吸收环境中的CO2,发生碳化反应生成碳酸钙等稳定物质。水泥材料在建筑建设,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具有碳汇功能。水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对水泥使用后的碳吸收关注极少。水泥碳汇到底有多大?水泥碳汇功能对碳失汇和碳循环有哪些影响?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研究,更没有相关著作描述水泥碳汇功能。因此,本书在靠前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泥碳汇及其对优选碳失汇的贡献研究"(项目编号:41473076),使用优选水泥消费量数据、混凝土碳化深度数据、水泥用途数据、混凝土强度数据、混凝土水泥含量数据、混凝土和砂浆碳化系数测试和文献数据、建筑拆除废弃混凝土粒级分布数据、砂浆使用厚度数据等,特别是我国近30年的30个省份的1144个混凝土结构和砂浆用途数据、178个废弃混凝土粒级分布测量数据、100个砂浆碳化测试数据。本书深入阐述了水泥材料碳汇发生原理及影响因素;采用生命周期评价和混凝土碳化测试方法,抢先发售系统地构建了水泥不同使用阶段的碳汇核算方法体系;抢先发售系统量化了水泥碳汇功能;抢先发售核算了中国及优选水泥碳汇量。结果表明水泥材料是陆地系统重要碳汇,1930-2013年平均每年42%的水泥工业过程碳排放将被水泥碳汇吸收,优选多年累积碳汇量高达161.3亿吨CO2,仅2013年我国水泥碳汇量就达到5.1亿吨CO2,因此IPCC等靠前机构高估了水泥行业碳排放;明确了每年水泥碳汇对区域及优选碳失汇贡献比例,优选达17.5%;分析了城市建筑水泥碳汇,为水泥碳汇量对城市碳循环影响研究奠定基础;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了水泥碳汇量的不确定分析,很后指出了水泥碳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水泥碳汇及其全球碳失汇的贡献研究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气候变化 1.2 全球碳循环 1.3 碳失汇 1.4 水泥碳排放与水泥碳汇 1.4.1 水泥碳排放 1.4.2 水泥碳汇 1.5 水泥碳汇功能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泥碳化 2.1 水泥组成与性质 2.1.1 水泥组成 2.1.2 水泥性质 2.2 水泥水化过程 2.2.1 水泥水化机理 2.2.2 水泥水化研究方法 2.3 水泥碳化机理 2.3.1 水泥碳化化学机理 2.3.2 水泥碳化热力学机理 2.4 水泥碳化影响因素 2.4.1 材料因素 2.4.2 环境因素 2.4.3 施工因素 2.5 水泥碳化区 2.5.1 水泥碳化区划分 2.5.2 水泥碳化区理化性质变化 2.6 水泥碳化检测方法 2.6.1 酚酞指示剂法 2.6.2 热分析法 2.6.3 X射线物相分析法 2.6.4 扫描电镜法 2.6.5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法 2.6.6 红外光谱法 2.6.7 X射线断层扫描法 2.6.8 核磁共振法 2.6.9 化学反应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泥碳汇核算方法 3.1 水泥碳汇核算研究进展 3.1.1 混凝土水泥碳汇 3.1.2 水泥砂浆碳汇 3.1.3 水泥窑灰碳汇 3.2 水泥碳汇核算方法建立 3.2.1 方法学基础 3.2.2 方法学建立 3.2.3 水泥碳汇核算模型建立 3.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3.3.1 敏感性概述 3.3.2 敏感性分析方法 3.3.3 水泥碳汇模型参数敏感性 参考文献 第4章 水泥碳汇量核算 4.1 数据来源与分析 4.2 全球水泥碳汇量 4.3 不同地区水泥碳汇量 4.4 不同类型水泥碳汇量 4.4.1 混凝土碳汇量 4.4.2 水泥砂浆碳汇量 4.4.3 建筑损失水泥碳汇量 4.4.4 水泥窑灰碳汇量 参考文献 第5章 水泥碳汇对全球碳失汇贡献 5.1 碳失汇可能成因 5.1.1 气候变化 5.1.2 CO2施肥作用 5.1.3 氮沉降施肥作用 5.1.4 植物生长 5.1.5 能源活动和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的高估 5.1.6 水泥和石灰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碱性物质的碳吸收 5.1.7 自然碱性无机物的碳汇吸收 5.1.8 农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不确定性 5.2 全球碳失汇量 5.2.1 全球碳失汇量估算方法 5.2.2 全球年碳失汇量 5.3 碳失汇解释贡献 5.3.1 水泥碳汇对碳失汇的贡献 5.3.2 中国能源活动和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的高估对碳失汇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6章 水泥碳汇量不确定性分析 6.1 不确定性分析概念基础 6.1.1 不确定性理论概念基础 6.1.2 不确定性描述方法 6.1.3 蒙特卡罗方法不确定性分析 6.2 水泥及其不同使用类型碳汇不确定性来源 6.2.1 水泥碳汇不确定性来源 6.2.2 混凝土不确定性来源 6.2.3 水泥砂浆不确定性来源 6.2.4 建筑损失水泥不确定性来源 6.2.5 水泥窑灰不确定性来源 6.3 水泥不同使用类型碳汇量不确定性 6.3.1 混凝土碳汇量不确定性 6.3.2 水泥砂浆碳汇量不确定性 6.3.3 水泥窑灰碳汇量不确定性 6.3.4 损失水泥碳汇量不确定性 6.4 水泥碳汇量总体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第7章 水泥碳汇研究展望 7.1 完善水泥碳汇核算方法 7.2 发挥水泥碳汇生态效益 7.3 分析水泥碳汇对城市碳循环的影响 7.4 水泥等矿物的碳封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7.4.1 水泥等矿物的碳封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缺乏的不利影响 7.4.2 加强水泥等矿物的碳封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公式符号与缩略语 附录1 水泥产量 附录2 用于混凝土和砂浆的水泥比例 附录3 水泥窑灰的生产估算 附录4 混凝土利用类型和比例 附录5 不同国家或地区混凝土强度等级分类 附录6 混凝土水泥含量 附录7 混凝土结构厚度 附录8 不同地区混凝土碳化速率系数 附录9 世界不同地区建筑使用阶段暴露时间 附录10 建筑拆除阶段暴露时间 附录11 中国水泥砂浆利用类型和比例调查数据 附录12 中国水泥砂浆碳化速率系数测试数据 附录13 中国水泥砂浆CaO转化为CaCO3比例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