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
开本: 23cm 页数: 352页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66.0(7.5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358136
  • 条形码:9787564358136 ; 978-7-5643-581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本书特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建筑结构向高层次、高强度和组合结构发展,结构体系的选择将根据建筑的外观和功能效果以及可造性来决定,进而使得结构体系更为多样化,结构材料更具多样性。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式,,但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和使用功能的日趋复杂,单一的结构形式已不能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同时具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目前高层建筑领域内应用较多的一种结构形式。
  虽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组合结构还未经过强震检验,对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亦不够充分。《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基本力学性能分析》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破坏模式、地震易损性以及新型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有:
  (1)在已有方钢管混凝土构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参数分析,提出了一种方钢管混凝土柱塑性屈服面的快速确定方法。对现有方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三折线弯矩.曲率关系曲线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适用于钢·混凝土组合梁和方钢管混凝土柱弹塑性分析的四折线弯矩.曲率本构曲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建筑结构向高层次、高强度和组合结构发展,结构体系的选择将根据建筑的外观和功能效果以及可造性来决定,进而使得结构体系更为多样化,结构材料更具多样性。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式,,但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和使用功能的日趋复杂,单一的结构形式已不能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同时具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目前高层建筑领域内应用较多的一种结构形式。
  虽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组合结构还未经过强震检验,对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亦不够充分。《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基本力学性能分析》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破坏模式、地震易损性以及新型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有:
  (1)在已有方钢管混凝土构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参数分析,提出了一种方钢管混凝土柱塑性屈服面的快速确定方法。对现有方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三折线弯矩.曲率关系曲线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适用于钢·混凝土组合梁和方钢管混凝土柱弹塑性分析的四折线弯矩.曲率本构曲线。
  (2)在已有圆钢管混凝土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纤维模型法和实体有限元法对圆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化方法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是否考虑钢管与核心混凝土间的黏结滑移对计算结果无明显影响。该结论为纤维模型中钢管与核心混凝土之间应变协调符合平截面假定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3)进行了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较为系统地对比了五种不同类型框架结构的受力、变形性能以及破坏状态,为组合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4)对钢梁.圆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和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的“强柱弱梁”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柱和梁的极限弯矩比与梁柱线刚度比对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框架“强柱弱梁”的设计公式,为组合框架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5)给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定义了结构整体和楼层的四个极限破坏状态,提出了基于结构极限破坏状态确定结构抗震性能水平限值的方法。对两个不同类型的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对结构的易损性能进行了评估。讨论了地震需求变异性的影响,研究了基于全概率和半概率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差异和转化关系。
  (6)对组合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和参数影响分析。研究了框架伸臂梁连接方式,梁柱截面、核心筒厚度等参数对结构变形和受力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组合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地震破坏模式,分析了结构变形和外框架剪力随地震作用增大的变化规律,可为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对比了Pushover方法和弹塑性时程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别,讨论了Pushover方法的适用性。
  (7)进行了8片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了不同钢材强度和栓钉间距对钢板局部屈曲、整体破坏形态以及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组合剪力墙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在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能影响墙钢板局部屈曲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参数影响分析。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为研究对象,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等方法, 对其抗震性能、破坏模式、地震易损性以及新型组合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发展合理组合构件强非线性本构模型用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整体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探讨科学、可行的基于性能的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并提出基于结构极限破坏状态结构性能水平限值的确定方法 ; 给出合理抗震性能指标建议, 提出单体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震害指数的确定方法。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研究现状
1.2.1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试验研究
1.2.2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计算研究
1.3 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1.3.1 剪力墙弹塑性分析模型
1.3.2 试验研究现状
1.3.3 理论研究
1.4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综述
1.4.1 静力分析方法
1.4.2 反应谱分析法
1.4.3 动力时程分析法
1.4.4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1.5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
1.6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基于截面的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弹塑性模型化方法
2.1 方钢管混凝土柱弹塑性模型
2.1.1 弹性单元参数的确定
2.1.2 单元截面塑性屈服面与极限面
2.1.3 考虑材料变化的屈服面简化确定方法
2.1.4 弯矩一曲率骨架曲线
2.1.5 滞回模型
2.2 CFSST柱弹塑性模型的试验验证
2.2.1 单调加载试验验证
2.2.2 往复荷载试验验证
2.3 钢·混凝土组合梁弹塑性模型
2.3.1 弹性单元基本参数的确定
2.3.2 弯矩-曲率骨架曲线与滞回模型
2.4 钢·混凝土组合梁弹塑性模型试验验证
2.5 小结
参考文献

3 基于纤维模型的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弹塑性模型
3.1 概述
3.2 基于纤维模型的组合构件弹塑性模型
3.2.1 纤维模型简介
3.2.2 操作平台及纤维划分
3.2.3 材料强度取值规定
3.2.4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3.2.5 材料的F-D曲线拟合
3.2.6 材料的F-D滞回关系
3.3 基于实体模型的组合构件弹塑性模型.:
3.3.1 实体模型简介
3.3.2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3.3.3 单元类型选取及网格划分
3.3.4 边界及荷载添加
3.3.5 界面接触处理
3.4 弹塑性模型验证
3.4.1 静力弹塑性分析验证
3.4.2 动力弹塑性分析验证
3.5 小结
参考文献
……

4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5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强柱弱梁”问题分析
6 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性能水平限值确定方法
7 基于性能的钢一混凝土组合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
8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地震反应分析
9 新型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轴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10 结论与展望
展开全部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作者简介

刘阳冰,博士,讲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方面的研究。2001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中国建筑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硕士生导师,共培养硕士生4名。2014年7月至今在南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任教。 以主持人身份获准项目共8项,其中纵向项目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1项(省部级)、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南阳理工青年学术骨干项目:横向项目3项,其中1项为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实验研究部分。以主研人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庆市建委科技计划项目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1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参编重庆市地方规程2本,参编教材3本。获2013年重庆市建设创新奖一等奖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