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作者:雷永强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0.2(7.0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版权信息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本书特色

“乐之所由来者尚矣”。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演进可征之于儒家乐教文献。本书基于文献与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对先秦儒家乐教文献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考证和解读。据《尚书·尧典》载,舜作为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已经有意识地在氏族内部“典乐”以教育“胄子”。周公对这种源自远古时代作为“事神之道”的“礼乐之具”进行改造,“制礼作乐”、弘扬乐教,体现了周人制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萌芽。孔子自觉地担当起古文道统的传承与延续,针对先王乐教的形式化或具文化倾向进行了大量的纠偏补正工作,他主张“成于乐”,即通过音乐教化以成人、成德,实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转向,并努力重建传统文化经典与生活的联系。自孔子倡导儒家乐教以来,一直为后儒所坚守,孟子应之,荀子和之,不断演进,推动了儒家乐教理论的系统化,历史地形成了儒家的乐教传统。儒家乐教文献可分为应用性乐类文献、述乐类文献以及论乐类文献,内容丰富,是研究先秦社会人们生活情态的宝贵史料。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观念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统一性,它经由感性的情感表达,到理性的反思,再到制度层面的定型;从心得体会式的只言片语到乐类文献的生成、结集与传播。作者认为,文献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文献的灵魂与生成动力,二者互济互成。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心理结构等宏观视角探讨先秦乐教文献的生成规律,同时从微观层面来研究儒家士人的社会行为、文化人格甚至是个人职事对儒家乐教文献生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文献生成史与乐教思想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并从文献生成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先秦时代儒家乐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入考察儒家乐教的道德指向、审美关怀和伦理精神等,打破了传统文字文献的“静态”研究范式,呈现为一“动态”的研究过程,真正做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精神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目录

绪言 **章 先秦乐教文献的历史存在 **节 文献、乐教及乐教文献 第二节 先秦乐教文献的生成途径及存在形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巫史文化与古代乐教文献意识的萌芽 **节 巫舞原始 第二节 巫史文化与巫史的文献功能 第三节 瞽师乐教及其对乐教文献生成的贡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周公“制礼作乐”对周代乐教及其文献生成的影响 **节 周公的政治抱负与文化气质 第二节 周公“制礼作乐”与文化重建 第三节 周公“神道设教”的人文指向 第四节 周公制礼作乐与周初乐教文献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儒家“述作”传统以及乐教文献的生成 **节 夫子“述而不作” 第二节 夫子施教与六经整理 第三节 继往开来——孔子“述作”的文献学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孔子圣化与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 **节 孔子的自我圣化 第二节 七十子祭祀行为及后儒对孔子的圣化 第三节 圣化孔子与儒家文献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儒家乐教文献的经典化 **节 自我反思型主体思维及其特征 第二节 “追孝”与文化寻根 第三节 立言传世与文献积累 第四节 “知止”的文化认同与儒家文献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诸子争锋与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演进 **节 私学勃兴与“士”阶层的崛起 第二节 “士”的独立人格与学术自由 第三节 “攻乎异端”与诸子文献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论孔子的文化焦虑与乐教传承 **节 删诗正乐,接续斯文 第二节 仁以奠基,内在转化 第三节 知行合一,文质中道 第四节 美善兼济,移风易俗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孟子乐教思想论纲 **节 仁声与善教 第二节 “距杨墨”——对墨子“非乐”的回应 第三节 通权达变——对新乐的接受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情文俱尽”——荀子对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总结 **节 性恶论——对先周人性论的历史清算 第二节 乐以“化性起伪”——对墨子“非乐”的历史清算 第三节 “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对传统雅郑之辨的历史清算 第四节 “审一以定和”——对传统音乐“和”论的清算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作者简介

雷永强,1973年3月生,河南省商城县人。现为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1996年本科毕业获得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被分配到河南科技大学外语系任教。2004—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深造,先后师从李祥俊教授和郑万耕教授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并获得中国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0—2012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为过常宝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文献学、中国传统文化。已出版专著《情文俱尽——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深层意蕴》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