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45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8.8(6.5折) 定价  ¥7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85163
  • 条形码:9787010185163 ; 978-7-01-01851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 本书特色

林义、刘喜堂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是“第五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优秀论文的汇集,内容涉及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发展研究、*低生活保障制度与精准扶贫研究、社会救助与反贫困策略研究、社会救助实务与案例研究四个方面。本论文集的出版,反映了会议的主要成果,代表了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理论研究的新方向,必将对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 内容简介

  2017年7月由民政部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西南财经大学: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是从研讨会提交的120多篇论文中精选的文章,代表了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和新研究动态。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发展研究、低生活保障制度与精准扶贫研究、社会救助与反贫困策略研究、社会救助实务与案例研究等方面,既考察和梳理了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又分析了新时期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略,对中国当前社会救助改革发展与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可供政府机构、公共政策研究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的相关人士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师生的专业读物。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 目录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代序)

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发展研究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筑牢社会保障底线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议题
路径、机理与创新:社会保障与减贫发展
重塑生活救助中的央地关系——建立国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救助监测评估的实践经验和对策建议
以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救助立法理念探析
我国出台照护社会救助政策已迫在眉睫
经济新常态和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
问题、逻辑及优化
现阶段我国社会救助财政支出规模适度吗——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分析

*低生活保障制度与精准扶贫研究
*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实现路径研究
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及前景展望之我见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过程中的瞄准机制:地方经验与制度创新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衔接机制研究
*低生活保障制度托底与政府间财政能力配置研究
就业救助再设计:基于我国低保对象就业障碍的分析
基于共享视角的城市居民*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现状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
我国生活救助标准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基于全国统一的制定方法视角
城乡低保待遇水平与物价联动标准测算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社会救助与反贫困策略研究
我国农村贫困精准测量模型的探索与评价——基于吉林省民政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
社会支持对支出型贫困程度的影响研究
保险能否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
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国际实践及其启示
社会救助各项制度有效衔接及大数据管理探索
可行能力视角下提升健康脱贫能力分析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收入财产的界定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贫困学生教育救助的设想及其讨论——基于晋西S县的实证调查

社会救助实务与案例研究
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案例研究——以河南省民政厅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低保核查工作为例
“线上”与“线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浙江实践
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特征、困境及路径分析
创新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会救助实效研究——以上海市五角场街道为例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人群的救助服务研究——以郑州市社会救助社工岗位为例
展开全部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 节选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  一、需要全面认识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局限于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因此,对社会救助制度需要重新认知。  **,社会救助是基础性、兜底性、永久性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兜底性的制度安排,社会救助的使命是解除人们因各种风险而陷入生存困境,从而使低收入困难群体与天灾人祸中的不幸者摆脱危机的基础性制度保障。我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底线不公正,社会必失常。而考察社会救助制度效果的基本依据,往往是因制度漏洞或缺失而发生的极端个案,近几年来无论发生在甘肃、贵州还是广东等地的困难家庭、流浪儿童等非正常死亡案,都表明了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并且必须同时使这一制度得到有力、集中、统一的实施。只要还存在着贫富差距,只要还有低收入困难群体和天灾人祸的不幸者,社会救助作为永久性的制度安排就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第二,社会救助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各国的社会救助项目有多有寡,但均不是一个单一的制度安排,因为造成人生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特别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相对贫困现象更加复杂化,因此,要真正解除生活后顾之忧特别是使所有人免于陷入生活绝境,就必须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以不同的救助项目来化解城乡居民的不同生活危机。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我国的社会救助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多个救助项目在内的制度体系,这些救助项目的设置均有其不可或缺或者替代的价值,哪一个救助项目均需要有相应的财政支撑、完善的法律规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无论有多少救助项目,其目的都是利用财政资源来援助低收人群体和不幸者摆脱生存危机与困境。因此,社会救助是一个有机的制度体系,在实践中不宜分割,也不宜简单叠加,只适宜在统一的行动中追求有机组合、有效组合,从而应当真正实现政策、行政、资源、经办的统一化。  第三,社会救助是不断发展的制度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收入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物价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其涵盖范围与内容会不断扩张,救助水平也需要不断上升。虽不能追求锦上添花,但也不能总停留在雪中送炭。因为低收入困难群体与不幸者也有权利分享国家发展成果,这种分享的意义不能只是*低生活保障,还必须包含伴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提升的份额。换言之,社会救助维护的是社会底线公正,但底线也必然是不断上升的,这种上升甚至是*具时代进步意义的象征。因此,国家应当建立社会救助水平的正常增长机制,这样才能为困难群体提供稳定安全的预期。  总之,社会救助体现的是政府责任、社会良心,是应重点保证、优先安排的社会保障制度。希望社会保障学界达成这样的共识,就是要不断巩固社会救助的基础地位、追求这一制度的完整性,充分体现社会救助的发展性,这应当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