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作者:杨宗红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4.8(7.0折) 定价  ¥6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83732
  • 条形码:9787010183732 ; 978-7-01-01837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内容简介

  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尤其是对以神异叙事为特征的古代小说影响深远,无论是从题材到内容,从情节到结构,从作品主题到小说审美,民间信仰始终都参与其中,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类小说的繁荣。反之,掺有民间信仰或以民间信仰为主体的小说亦在客观上促进了民间信仰的传播。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紧扣“民间信仰”与“神异叙事”,从小说本体到小说外围,对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民间信仰情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全书以明清话本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关于话本小说与民间信仰”“话本小说中民间信仰书写之必然”“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及叙事模式”“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时空叙事”“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叙事隐喻”“话本小说对民间信仰传播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梳理话本小说中的民间信仰,理清其叙事类型、叙事模式,并探究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交互影响。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目录

绪言 话本小说及民间信仰
**章 话本小说中民间信仰书写之必然
**节 记异语怪的文学传统与话本小说之语怪
第二节 历史记忆、现世需求与话本小说之语怪
第三节 神道设教与话本小说之民间信仰叙事
第四节 江南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之神异书写

第二章 民间信仰的基本类型及叙事模式
**节 离魂、异梦、睡显真形、附体
第二节 面相、占卜、堪舆
第三节 仙佛、妖魔与鬼怪
第四节 由文言到话本小说:民间信仰的重写
第五节 民间信仰的表达方式及叙事模式
第六节 民间信仰的叙事功能

第三章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时空叙事
**节 时间观念的民间信仰表达及叙事构架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账簿”叙事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节庆叙事
第四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特殊现实空间叙事
第五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异界空间叙事

第四章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叙事隐喻(上)
**节 前世、转世框架下的现实寄托
第二节 才学与神仙:另类成仙故事探究
第三节 情理与报应:小说家婚恋思想的民间表达
第四节 话本小说物欲叙事的终极关怀
第五节 流通性:“掘藏”“银走”“悭吝”叙事隐喻
第六节 民间信仰书写的生态教化意蕴

第五章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叙事隐喻(下)
**节 人化异类故事的心性意蕴
第二节 拟话本小说冥游故事的仪式解读
第三节 拟话本小说中命相故事的理学观照
第四节 话本小说善恶报应叙事与明清实学思潮
第五节 死亡的神异书写及道德救世
第六节 高僧坐化的理学阐释

结语 话本小说对民间信仰传播的影响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节选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二、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小说与志怪  秦汉之际,巫术、方技、阴阳五行学说大盛,神仙之说流行。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大力造神,于是以阴阳灾异、天人感应等为基础的儒家神学建立起来,“盛称奇怪鬼神”以自神其教的方士之书大行于世,“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据《汉书·艺文志》统计,记载灾异的有《杂灾异》35篇、《务成子灾异》14卷、《十二典灾异》12卷、《钟律灾异》26卷。《汉书·艺文志》收录了15家小说,其中《伊尹说》27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注:括号内为班固所注,下同),《师旷》6篇(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见《春秋》),《黄帝说》40篇(迂怪依托)。李剑国先生认为班固言“其语浅薄,似依托也”,当指其事荒唐不经而言,并引翟灏语云:“《伊尹说》乃怪诞猥鄙之小说也。”而《师旷》所记,“大约以辨吉凶、察妖祥为主”;与《山海经》在内容上互相因袭,关系至为密切。两汉之际的志怪小说,李剑国将其分为三种:一是地理博物体志怪,有《括地图》《神异经》《玄黄经》《洞冥记》《十洲记》;二是杂史杂传体志怪,有《列仙传》《神仙传》《汉武故事》《蜀王本纪》《徐偃王志》《汉武内传》;三是杂记各种神鬼怪异故事的杂记体志怪,有《异闻记》,另有《虞初周说》也疑为是志怪小说。总的来说,汉代的神怪小说题材偏重于“神仙”,它是汉代帝王求仙求长生心理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鲁迅指出:“大共琐语支言,史官末学,神鬼精物,数术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驷,幽验冥征,释氏之下乘。人间小书,致远恐泥,而洪笔晚起,此其权舆。”“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中国古代的史官文化、数术方术文化、巫文化以及佛道二家为中国志怪小说奠定了基础。自小说产生以来,就与“怪力乱神”结下了不解之缘。自魏晋始,神怪小说大量出现。《史通·采撰》言:“中古作者,其流日烦……其失之者,则有苟出异端,虚益新事,至如禹生启石,伊产空桑,海客乘槎以登汉,妲娥窃药以奔月,如斯踣驳,不可殚论”,“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辨,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魏晋南北朝时期,宣扬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更多,它们直接继承了上古神话的思维方式乃至题材,以“列异”“志怪”“搜神”为主旨,写荒幻事体,描绘鬼神灵迹,称道绝域之外。魏晋志怪小说约二十余种,如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托名晋陶潜的《搜神后记》、刘敬叔的《异苑》、祖冲之的《述异记》、王嘉的《拾遗记》、王琰的《冥祥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幽明录》、颜之推的《冤魂志》、吴均的《续齐谐记》、戴祚的《甄异传》、陶洪景撰的《冥通记》等。志怪小说在写人叙事时,常有离魂、梦幻、死而复生、天女下嫁、人鬼结合等离奇的情节。“从曹植的《列异传》到干宝的《搜神记》,再到其后大量涌现的一批以‘志怪’为书名的小说集,划出了一道由‘异’到‘神’、再由‘神’到‘怪’的演变轨迹。在所有这些小说中,‘异’、‘神’、‘怪’三者所指的对象,基本上是同一的;而‘异’则是三者的核心,概括出‘神’、‘怪’之异于人的本质特征,从而使‘神怪小说’的概念趋于定型,并逐渐得到社会的确认。”  ……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作者简介

  杨宗红,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现就职于重庆师范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明清小说研究》等课程。在《社会科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暨南学报》《安徽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参编教材四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