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丁志伟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90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49.0(7.2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版权信息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特色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从城市与区域互动的本质出发,基于扩展断裂模型的城市—区域系统理论,探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区域的互动规律,提出推动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实施路径。首先,从城市的本源、城市与区域的互动作用、城市—区域系统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整合要求。其次,基于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体系,剖析城市—区域系统的研究进展、城镇体系与功能组织。末尾,以中原城市—区域系统为案例,在剖析特征、分析规律、定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城市—区域系统的功能组织方案和调控重点。《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可供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及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参考。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从城市与区域互动的本质出发,基于扩展断裂模型的城市—区域系统理论,探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区域的互动规律,提出推动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实施路径。首先,从城市的本源、城市与区域的互动作用、城市—区域系统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整合要求。其次,基于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体系,剖析城市—区域系统的研究进展、城镇体系与功能组织。末尾,以中原城市—区域系统为案例,在剖析特征、分析规律、定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城市—区域系统的功能组织方案和调控重点。 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及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参考。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目录

1城市—区域系统概论 11城市的本质 111城市的概念内涵 112我国城市的相关标准 12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 13城市—区域系统的形成机制 131城市—区域系统的发生机制 132城市—区域系统的发展机制 14城市—区域系统的基本概念 141与城市—区域系统相关的概念 142城市—区域系统的构成要素 143城市—区域系统的基本属性 144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与演进 15小结 2城市—区域系统的系统论基础 21系统的科学概念 22系统的科学思维 221整体性思维 222关联性思维 223结构性思维 224层次性思维 225动态性思维 226开放性思维 227目的性思维 228反馈性思维 23系统的科学分析 24小结 3城市—区域系统的理论体系 31城市—区域系统的相关理论支撑 311传统基础理论 312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理论 32城市—区域系统的理论架构 321城市—区域系统的单元模式 322城市—区域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角色定位 33城市—区域系统的整合 331整合的必要性 332整合的目标 333整合的原则 334整合的主要通道 34小结 4城市—区域系统研究进展 41国外研究背景 42全国研究 421研究进展 422评析 43地方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例 431研究进展 432评析 44小结 5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体系 51城镇体系的概念辨析 52城镇体系的发展机理 521群体演化规律 522产业发展机制 523自组织聚合机制 524极核—周边共生互控机制 525区域开发政策机制 53城镇体系的调控途径 531调整城镇体系的内部结构 532组织城镇体系的杜会功能 533控制区城城镇化的进程 54小结 6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功能组织 61综合发展的空间组织 611概念内涵与研究重点 612组织的一般模式 62综合发展的规划组织 621区域规划 622中心城市综合发展规划 623城镇体系发展规划 624重要基础设施发展系统规划 625区域环境建设规划 63综合发展的经济组织 631分析经济发展形势 632拟定经济发展战略 633调整产业结构 634组织城市—区域系统的内外经济活动 64小结 7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体系组织 71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镇体系的基本状态 711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的状态 712城镇体系规模序列结构的状态 713城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的状态 72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镇体系三大结构的优化组织 721等级层次结构的组织 722规模序列结构调整 723职能类型结构调整 73小结 8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城—区作用机制 81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811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的不均衡性 812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度不够强 813城镇点在空间分布随机、均匀 814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梯度大 82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8211949—1954年的“点”状发展阶段 8221954—1978年的“轴”状发展阶段 8231978—1995年的“带”状发展阶段 8241995之后的“群”状发展阶段 825演化进程的评析 83城镇密集区的演化过程 831研究理念与研究思路 832研究方法与参数设置 833结果分析 84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 841城市—区域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 842自然环境条件 843政策及战略 844经济发展 845信息及其他 84小结 9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组织 91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 911评价理念 912城市基础规模实力评价 913城市综合发展实力评价 914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 92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组织的现实依据 921中心带动战略的组织基础 922轴带扩展的组织基础 923圈层推进的组织基础 924核心板块的网络化整合基础 93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组织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取向 931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式 932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组织路径 94小结 10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功能分区 101分区依据 1011基本原则 1012划分方法 102分区划分 1021郑汴区域(郑州、开封) 1022安鹤濮区域(安阳、鹤壁和濮阳) 1023新焦济区域(新乡、焦作和济源) 1024洛三区域(洛阳、三门峡) 1025许平漯区域(许昌、平顶山、漯河) 1026商周区域(商丘、周口) 1027驻信南区域(驻马店、信阳、南阳) 1028长晋运区域(长治、晋城、运城) 1029邯邢区域(邯郸、邢台) 10210聊菏区域(聊城、菏泽) 10211皖北区域(淮北、阜阳、宿州、亳州、蚌埠) 103小结 11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规划组织 12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经济组织 13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化进程调控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丁志伟(1983—),男,汉族,河南荥阳人,人文地理学博士,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讲师(校聘副教授),教育部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区域研究室主要成员。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研究。近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4部;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应用型课题20余项;获得中国地理学会优秀论文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特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