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讲艺术史

作者:希利尔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读者评分:5分4条评论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18.2(3.2折) 定价  ¥56.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希利尔讲艺术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4359688
  • 条形码:9787514359688 ; 978-7-5143-5968-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希利尔讲艺术史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7-10岁
简洁而又易懂是这套书的语言特点,阅读中随时蹦出有趣的话语,点燃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没有生硬的概念,但有帮助孩子理解的故事。历史和地理,都变成一个个小故事,加深了阅读者的印象,就连大人都很爱看。

希利尔讲艺术史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作者不是简单介绍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创作的由来。艺术史上有过数不清的风格流派,希利尔化繁为简,将艺术知识和艺术鉴赏变成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片段。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希利尔讲艺术史 目录

目 录

**部分 绘画 1
原始人的绘画作品 / 1
古埃及人的墓地装饰图 / 4
神秘的两河流域绘画 / 8
谁的画技更高超 / 11
爱画圣经故事的画家 / 18
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们 / 21
意大利的著名画家们 / 25
天才画家和他的老师 / 29
雕塑雕得*好的画家 / 32
多重身份的画家 / 37
威尼斯绘画派 / 43
裁缝的儿子和光影大师 / 47
画家的摇篮 / 51
荷兰风格的肖像画 / 55
德国的肖像画名家 / 58
被遗忘的画家 / 61
三位伟大的西班牙艺术家 / 64
爱画风景画的法国画家 / 69
动荡时期的古典主义画派 / 72
后起之秀的英国画家们 / 77
穷画家科洛和米勒 / 85
印象派大师们 / 91
非具象画和超现实画 / 99
其他现代派画家 / 104

第二部分 雕塑 108
千年的神像 / 108
*早的雕像 / 110
*小的和*大的雕像 / 114
亚述人的雕塑艺术 / 120
古希腊大理石雕像 / 124
站立的雕像 / 129
伟大的古希腊雕塑家 / 132
残缺的希腊神像 / 137
石膏雕像 / 141
宝石浮雕 / 146
陶土雕塑 / 149
古罗马人的半身雕像 / 151
教堂里的雕塑 / 154
天堂之门 / 157
寻宝人的秘密 / 160
意大利的骑士雕像 / 164
米开朗琪罗 / 167
切利尼和珀尔修斯 / 171
处在低谷期的雕刻家 / 174
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丹麦人 / 177
喜欢雕刻动物的雕刻家 / 180
自由照耀之下的世界 / 183
思考中的雕像 / 185
现代雕塑 / 187

第三部分 建筑 189
*早的建筑 / 189
土砖砌成的宫殿 / 194
精美的神庙 / 199
女性化建筑 / 204
建筑新潮流 / 207
罗马人的建筑 / 211
早期的基督教堂 / 216
大气磅礴的拜占庭风格 / 220
那些修道院 / 225
风靡欧洲的罗马式建筑 / 229
探寻古堡 / 233
具有神秘感的哥特式建筑 / 236
献给圣母的赞歌 / 240
风格迥异的英法教堂 / 243
环游欧洲 / 247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大圆顶 / 251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式建筑 / 255
英国都铎式风格建筑 / 260
法国的建筑 / 264
巴洛克式建筑 / 271
文艺复兴式建筑 / 275
美国的“殖民式”建筑 / 280
美国华盛顿的建筑 / 284
大地上的彩虹—桥梁 / 290
现代化摩天大厦 / 295
功能主义与新式建筑 / 301

展开全部

希利尔讲艺术史 节选

原始人的绘画作品画画是人的本性,就连浑身毛茸茸的原始人都有画画的冲动。那时虽然没有纸笔,但原始人拥有天然的巨大画板——岩壁,鹿角或象牙等动物骨骼也被他们充分利用起来。他们还自创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用有色黏土和动物油脂混合搅拌而成。木炭和血液等也被用来画画,用血液描绘的图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由红变成暗黑,这是时间流逝沉淀下来的印记。原始人的作品,留在洞窟的石壁或者洞顶上,经历数万年岁月的磨砺和淘洗,让人们得以窥见在那段遥远而朴素的历史中绽放的艺术之花。至于他们都画了些什么,似乎不好猜测。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不能驱使他们画出从未见过的东西。所以,那些屡屡出现在他们生活中,或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或曾在某个刹那让人震撼的动物,成了石壁上绝对的主角。在法国拉?马德冷洞里,一头早已灭绝的长毛象正在岩壁上悠闲地长毛象,学名真猛犸象。一类身披长毛,体形高大的猛犸象。存在于冰河时期踱步。这头生活在史前的巨象,与现在的大象很像,区别是它的身材更高大,耳朵稍微小点,全身长着很长的毛,像裹着厚实而暖和的毛大衣。长毛象生活的环境十分寒冷,长期在室外仿佛连血液都会被冻结,幸好有长长的毛发可以保暖。其实,长毛象早已灭绝,但是后人陆续发现了它们的化石。把这些骨头拼接起来,能通过巨大的骨架想象它们当时的风采,而岩洞壁画上呈现的长毛象的各种造型、各种生活状态,更使我们直观地了解这种昔日称霸四方的庞然大物。与长毛象做伴的,还有美洲野牛,水牛的一种。它们总是一副斗志昂扬、蓄意挑衅的霸道模样。此外,还有驯鹿、长角鹿、熊、狼等常见动物,在石壁画上奔跑了几千年。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面对饥饿、寒冷、野兽威胁的原始人拿着木棒、石头,勇敢地与这些动物搏斗。是不是那些难忘的生死攸关的体验,促使他们用木炭、尖石在幽暗的洞穴里画下了这些图案?又或者,他们费心费力,只是想讲述一个故事,记录一段生活?再不然,难道淳朴的原始人竟相信冥冥之中,这些画能给他们带来好运?穴居人到底为什么要作画?谁知道呢!我对此并不十分关心,而是深感庆幸: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留在黑暗洞穴里*古老的绘画作品依然完好地存在着!虽然画的作者早已离开人世,甚至连名字也没留下,但是谁能就此否定他们的伟大呢?古埃及人的墓地装饰图古埃及人的居住环境稍微改善一些,虽然他们建造的土屋矮小而狭窄,但至少走出了黑暗潮湿的洞穴。这真是个值得庆祝的转变!古埃及人对生前居住的地方不太在意,却很在意死后葬身的坟墓和供奉神灵的庙宇。古埃及人坚信人死之后会有来世,若干年后,身体就能复活。他们为自己修建陵墓,准备死后葬在那里等待转世,国王和贵族更是大费周章,不惜劳民伤财。他们用打磨艺术品的精力,为自己死去的肉体安置居所。每年,埃及的生命之源——尼罗河都会定期泛滥,洪水如猛兽一般涌到两岸,短时间内不会退却。这片长期被洪水浸泡的土地并不适合土葬。所以,他们修陵墓时不会用木材,而是用石头或砖头这类坚硬的东西。准备好尸体“保险箱”之后,古埃及人还会在尸体上涂抹防腐药剂,以防腐烂。这些用药物处理过的尸体就是“木乃伊”,它们会被安放在人形棺椁里。安全条件虽已达标,但古埃及人并不满足。他们找来艺术精湛的工匠,在人形棺椁、陵墓和神殿的墙壁上绘制密密麻麻的图画。在墓主人去世前,这些图画大多已经完成。相较远古时代穴居人以动物为主的图画,古埃及人的墓地装饰图主角变得丰富多了,不再是单一的野生动物,开始以人为主体。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或者古埃及人耳熟能详的神怪,都可以成为这时期绘画的主体。不仅绘画对象更多,古埃及的画所表现的内容也更多样,其中用来讲故事的插图占了很大比例。有的故事图画下面会标有文字辅助说明画的意义。在王室和其他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华丽墓地里,插图的内容一般都是某位去世的国王或皇后的生前伟业、某场重要战役或狩猎宴会等。有的是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故事的一个片段;有的标注了象形文字作为内容说明,有的只有一幅画。古埃及画家使用的绘画颜料比不上现代人的多样,据记载,古埃及人的颜料有7种颜色:红、黄、蓝、绿、黑、白、棕。并且,它们轻易不会褪色。几千年前,科技远落后于今天,古埃及人是怎么做到不让图画褪色的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他们的颜料经过特殊加工,有较强的耐性;另一方面,这些画绘制在黑暗的陵墓里,不管阳光多么强烈,也无法穿透厚厚的墓壁的阻挡。所以,几千年过去,山川被夷为平地,沙漠变成海洋,这些图画依然完好得让人不可思议。没有丰富的颜料,古埃及画家依然创作出了鲜艳得夺人眼球的作品。古埃及人的图画非常有特点,他们并不怎么讲究画面色彩的搭配,而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把人物的脸画成鲜红色、绿色,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画中的人物都严格遵守“正面侧身律”,也就是眼睛和双肩是正面,脸和身体则侧面呈现。就像你现在看到的这张图画,主人公是一个长矛工匠,他的眼睛虽然正视着我们,但脸明显侧向一旁。此外,当国王和平民同时出现在画中时,国王的身躯比平民高大得多,一般会高出两三倍。当然,这并不符合现实,只是为了凸显皇族的威严。如今画家要区分人物前后关系,就会把后面的人画小一点,位置向上挪一下,可是古埃及人不这样做。在他们笔下,远处的人和近处的人在体型上没有区别,只是后面的人画在前面的人的上面。神秘的两河流域绘画蜿蜒的尼罗河是古埃及的母亲,也是埃及人的灵魂。它披着神秘的面纱,从南向北一路狂奔,在荒凉的沙漠里孕育出悠久灿烂的古埃及文明,流经之地即“尼罗河流域”。在距离埃及大约一千英里的地方,也有两条同样闻名遐迩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经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就是“两河流域”,这片肥沃而广阔的土地,是孕育“两河流域文明”的摇篮。西亚*早的文明就诞生在此,在这片土地上,众多著名的国家曾耸立在这里:迪亚王国、亚述帝国、巴比伦王国……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都是一个神秘的国家,但是,当两河流域的繁荣落幕,只剩残垣断壁、砖块瓦砾时,大多数文明瑰宝都随着覆灭的帝国灰飞烟灭,难觅遗踪。为什么会这样?就我们所了解的事实,缺少石头可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致命伤口之一。两河流域的建筑物不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用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堆砌起来,多数都是用泥土制成的砖块垒砌,一段时间之后很容易损坏。并且,砖块制造工艺比较粗糙,用泥土作为原料,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就是全部的工序。可想而知,用这种材料建成的房子怎么经得起千年的风雨?幸运的是,不是所有砖块都是晒制而成的。少数用木材烧成的珍贵砖块,以及古代匠人绘制在砖面上的图案,逃过了烽烟战火的破坏,避开了岁月长河的冲刷。几千年后,它们重见天日,上面的蛛丝马迹讲述着曾经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传奇。砖块上的图案能保存千年,是因为人们绘上各种图案后,又把一种和玻璃相似的釉质材料涂抹在上面,再经第二次烧制,制成了能够长期保存的玻璃砖。玻璃砖带着它的心事——绘画图案,经受住了岁月的磨砺。与古埃及人充满死亡遐想的绘画作品不同,两河流域的人并不关心死后的事情,他们把死亡当成自然且必然的经历,画画是为了展示给活着的人看。两河流域的君主从不沉迷于营造奢侈的坟墓,他们非常关心宫殿和神庙的修建。千万不要以为那些被发掘出来的玻璃砖是这些建筑上的,因为宫殿和神庙往往非常巨大,需要大量的砖块,所以只能使用太阳晒成的普通砖。用泥巴砖块建造的宫殿非常朴素,与主人的贵族身份一点儿也不相称。工匠们不得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用多姿多彩的图画和图案作为点缀,来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他们的画板是雪白而柔软的石膏板,在上面画画比较容易。虽然绘画的场所和目的都不相同,但两河流域和埃及的画家好像师出同门,画画的技巧十分相似:在人物侧脸上画正脸才有的眼睛;为区分人物前后,会把后面的人画在前边人的上面。但是两者又有不同,两河流域的工匠懂得运用透视法,为了区分人物的前后空间关系,后面的人除了会稍微偏上之外,体型也会缩小一些,同时会有一部分身体不画出来,像被前面的人遮挡住似的,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更加真实。两河流域的人崇尚强健的体格,所以作品中的人物大都肌肉发达。其中国王还长着呈规则螺旋卷状的长发和长胡子,他们一向把长发和长胡子视为强壮的标志。这些作品中不但人物强壮,动物也如此,这也是当时的画家格外喜欢描绘狮子和公牛的原因。他们还擅长画图案和边框作为整幅画的装饰。他们创造的圆花饰图案和连接环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圆花饰图案由一个圆点以及环绕它的一圈圈花纹构成,连接环图案主要运用于浴室地砖和其他建筑物的墙壁上。另外,还有一种生命之树图案,树上长着不同类型的树叶、花朵和果实,常被装饰在地毯或刺绣上,至今也没人知道这些花纹代表什么,看来这是画家故意留下的谜语。你喜欢猜谜游戏吗?不妨赶快开动脑筋,寻找答案吧。

希利尔讲艺术史 作者简介

希利尔(V.M.Hillyer),美国杰出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韦茅斯。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后,在纽约的布朗宁学校教了两年书,随后迁往巴尔的摩,成为卡尔沃特学校的校长。希利尔创建的小学函授教育体系,即“卡尔沃特学校体系”。

商品评论(4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