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

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

作者:边红彪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33.6(7.0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 版权信息

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 内容简介

  基于食品安全综合保障理念,《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重点对动态中的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日本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介绍,勾勒了中国、日本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就各体系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理念变化、发展过程及效果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尝试性地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理论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食品和农产品认证体系、食品安全预警体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食品安全教育培训、食品安全年度监控计划、进出口食品监管、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食品检验检测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并就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对比。期待为建立统一完善的中国食品安全体系提供参考。

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 目录

**章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综述
**节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念
第二节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要素及作用

第二章 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节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二节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节 中国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第四节 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体系
第五节 中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
第六节 中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第七节 中国食品安全教育培训
第八节 中国食品法律的演变及基本内容
第九节 中国食品安全年度监控计划
第十节 中国进出口食品监管
第十一节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第十二节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第十三节 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第十四节 食品检验检测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第三章 日本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节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二节 日本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节 日本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第四节 日本食品认证监管
第五节 日本冷冻食品的认证理念
第六节 日本食品安全预警体系
第七节 日本食品安全应急体系
第八节 日本食品安全教育体系
第九节 日本进口食品监管
第十节 日本进口食品监控指导计划
第十一节 对《2016年日本进口食品监控检查指导计划》的理解
第十二节 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第十三节 日本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作用
第十四节 日本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第十五节 日本食品的检验检测

第四章 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
**节 中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比
第二节 中日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对比
第三节 中日食品标准体系对比
第四节 中日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对比
第五节 中日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对比
第六节 中日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对比
第七节 中日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对比
第八节 中日进口食品监控对比
第九节 中日食品安全事件处罚对比
第十节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对比
第十一节 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对比

第五章 日本各界对中国输日食品的客观评价
**节 先进的进出口食品监管制度
第二节 日本官方对中国输日食品的评价
第三节 日本顶级食品科学家对中国输日食品的评价
第四节 日本进口商及学者对中国输日食品的评价
第五节 日本消费者对中国输日食品的评价
第六节 日本媒体对中国输日食品的客观报道
第七节 日本专业中介组织对中国输日食品的评价

第六章 调研与思考
**节 对山东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调研
第二节 对质检总局出口食品基地——安丘外贸的实地调研
第三节 对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的考察
第四节 对吉林长春首舜农业有限公司的考察
第五节 大型封闭式食品农产品基地在全国有推广价值
第六节 中国食品农产品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 节选

  《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  第二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要素及作用  有理由说,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中应该包含政府监管、法律法规、标准、认证认可、风险监测和预防、检验检疫、检测、预警、应急、从业者(企业、农户、消费者、广告业者)、媒体、教育培训等多种要素。各个要素在食品安全保障中均有自己的责任、定位和作用。  政府监管、法律法规、标准、认证认可、风险监测和预防、检验检疫、检测、预警、应急等属于政府监管范畴,该范畴的工作由政府牵头。从业者(企业、农户、消费者、广告业者)、媒体、教育培训属于社会保障范畴,这几个要素各负其责,对食品安全提供社会保障。这些要素形成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局面。  1.政府监管  政府监管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但并非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部。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监管在世界各国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政府部门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各国,大部分国家都设有监管食品安全的政府机构或代理监管机构,制定适合自己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制定监管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实施认证认可、风险监测、检验检疫,从事预警和应急监管处置,实施教育培训。在此基础上还会根据食品安全形势适时酌情调整机构或监管模式,调整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或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国发展水平的标准和认证认可,调整风险监测和检验检疫制度。目的在于发挥政府层面的监管作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也不例外。  2.法律法规  依法监管食品安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只有依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管食品安全,才能使食品安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到餐桌的各个链条得到法律的保护,使得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执法有据、执法必严。因此,各国都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视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遗余力构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食品安全主法及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覆盖食品安全整个食物链。对于法律法规无法覆盖的领域或盲区,各国基本采取制定部门规章、政府令、条例的形式予以补充完善。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3.标准  按照标准定义,标准是经有关方面协调一致而形成的一种统一的规定,在约定条件下也起着协调社会活动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食品安全标准可以看做是一种技术法规,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一部分。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具体的食品安全标准,我们才有了组织食品种植养殖的规矩,根据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检查确认、检验检疫,对不符合标准的食品实施召回等。这也是我们衡量食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依据。也是人们生产食品的依据。因此,保障食品安全标准要先行,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4.认证认可  认证认可也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食品进行认证认可,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促进食品企业采取先进生产方法的有效措施,这项措施对促进企业采取科学生产方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提高食品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认证认可并非检验食品或产品是否合格的手段,如HACCP认证、IS022000质量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等。认证认可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取信于民,而且对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风险监测和评估  风险监测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预防或排除食品安全风险的科学方法,强调科学评估、早期预警防控、排除风险。国际上已普遍放弃通过*终产品确认食品是否安全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风险监测。即所在国的官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通过上述的这些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排除食品安全风险。  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已被国际上作为公认的排除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科学方法,被视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在保证食品安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6.检验检疫  食品安全检验检疫也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是监控进出口食品安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通常,人们是无法通过感官或触觉完全发现食品中的各种隐患,包括农兽药残留量、添加剂残留量,食品污染或其他各种危害人身健康的有害因素。因此,就需要通过检验检疫发现包括食品在内的各种产品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确保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如进出口食品在口岸检验检疫或市场抽查中被确认存在问题,立刻会实施扣留、退货或销毁处理,对已入境的违规食品会立即实施召回措施,以确保国门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7.检测  食品安全检测通常是指经国家注册的食品检测机构,依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国家公布的食品检测标准、检测方法或指南,对食晶质量安全所进行的检测。包括感官检测、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等。对食品质量进行的检测包括: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标识、标签、商品及外观的特性等,食品的理化指标以及其他一些安全指标所进行的检测。感官检测无法发现食品内部存在的隐患。因此,需要进行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等发现食品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置并排除风险,确认食品质量安全。  通常将如下内容归为食品安全检测的范围:农兽药残留、食品微生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动植物疫病疫害、转基因、动物源性成分的鉴别、重金属、放射性残留等等。  为保障食品安全,通过构建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检测队伍,依法实施检测并承担相关检测的法律责任,不断提升检测技术水平,通过科学的高水平的食品检测,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检测已经成为食品安全保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 作者简介

  边红彪,博士,译审。1984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到共青团陕西省委旅游部工作。1992年任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中国青年旅行社陕西分社副总经理。曾任中国光大旅游总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虹桥旅行社常务副总经理等。  2001年-2002年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获外国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攻外国哲学、国际贸易)。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副译审,从事WTO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2013年至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译审,从事食品安全等的研究及参加贸易磋商。  主要代表作有:专著《中日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比》《中日外交研究——吉田茂对华外交思想》《吉田茂早期对华外交思想》等;执笔《2002年-2004年度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年度报告》;译著《WTO与FTA》《日本国际标准化活动经济效益》《食品的迷信》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