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

作者:刘霞云著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 24cm 页数: 307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6.3(4.3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9659657
  • 条形码:9787539659657 ; 978-7-5396-5965-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论述了新时期文体变化的新形势, 观点独特, 评析精当。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从文体视角考察世纪之交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的本真状貌, 二是以存在的“文体革新”状貌为借鉴, 将其放置于中外古今的文化视野中探究成因。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 目录

绪论
一、相关概念释义
二、研究的缘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章 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的历史演变
**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第二章 文学资源的渗透与文体革新的格调
**节 现代、后现代思潮植入与文体的“西化”
第二节 古典文学传统复归与文体的“返祖”

第三章 文类的等级、界限与文体的自律转化
**节 文类等级、界限与文类的发展
第二节 长篇小说的“文类互融”现象

第四章 代际、个体差异与文体革新的原动力
**节 作家代际差异与文体表征分野
第二节 作家的个性差异与文体选择

第五章 文体革新现象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
**节 文体革新面临的限度
第二节 文体探索的可能性维度

结语
附录一:20世纪后20年具有文体革新倾向的代表性作品
附录二:20世纪后20年具有文体革新倾向的代表性
作家学历及职业状况调查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 节选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  整体观之,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文体探索现象呈逐步升温趋势,尤其在90年代达到高潮期。仔细打量这些诸如“并置”“寓言体”“哲思化”“心理型”等革新文本,其中的兴起与回落与新时期以来中西方文艺思潮的渗透以及文化语境的转向息息相关,如西方思潮影响下的文体“西化”倾向、中国古典文学资源传承与渗透下的文体“返祖”现象等。正如学者朱晓进所言,要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性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否为该研究对象找寻到*合适的研究角度”。诸如“西化”或“返祖”等文体革新现象本身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的,而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包容性决定了采用中国文化诗学的视角,侧重从外在文化语境的浸染来剖析文体革新现象成因不失为比较合适的研究角度。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会促成文体革新不同的格调。纵览“五四”以来各时期的文化语境背景,影响文体格调的语境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二是外域各种文艺思潮的植入与影响;三是国内本土文学传统的承继与渗透。很显然,**种语境在政治与文学的胶着关系中直接影响着文体的存在状态。与政治一样,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本来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足性。因为“写作是*不能机械地划一。在这个事业中,必须绝对保证个人创造性、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但事实上,文学和政治同属上层建筑,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更高地悬浮于意识形态领域之上,直接反映着社会实践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情感领域的投射,而政治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自然难逃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自古以来,凡是涉及时代生活的作品,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内容相关,即便《诗经》《离骚》也概莫能外。纵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则发现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历经了“结盟”“僭越”与“新型的规约与奉迎”的阶段性变化。  一般意义上,大家皆把现代中国文学的起点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但若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着手,则应溯至晚清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动态的历史发展观观之,没有戊戌变法的爆发,就没有辛亥革命的兴起。因为尽管变法失败,但其在文化上颠覆了儒家经书的变革主张,而这正好为辛亥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思想条件。同理,若没有辛亥革命的爆发,也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因为尽管辛亥革命失败,但这场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扫除了政治上的障碍。失败的政治带来了文学的自主革命,由梁启超等发起的小说界革命,首次呼吁发挥小说的政治宣传功能,让政治和文学首次以“结盟”的姿态面世,将小说从几百年前的边缘位置推向中心地位。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由于辛亥革命的功绩,新文学中明显少了对政治的诉求,文化现出纯粹的面容。且当时的知识分子与政府之间关系和谐,文化的革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权政府的立场,由此也带来了文学和政治的“结盟”。之后,国内革命战争的爆发又引起文学的变动,**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以及国民党的“清党”运动又直接引发了“革命文学”和更广泛的“左翼文学”,政治与文学的利益“结盟”再次展开。接下来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催生了全国全民的抗战文艺活动。至此,文学与政治的“自主结盟”不仅完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还为当代文学史的开始拉开了序幕。由此观之,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政治与文学逐渐“结盟”的历史。  ……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 作者简介

  刘霞云,女,安庆怀宁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马鞍山师专中文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教学。马鞍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人性边缘》《马鞍山名人风韵》《当代名家小说研究》等专著。在《小说评论》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专著、论文多次获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奖、马鞍山市社科成果奖、马鞍山市政府太白文艺奖。主持完成安徽省人文社科、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共3项;主持在研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青年人才计划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马鞍山中青年作家创作方阵扶持项目共3项;主持在研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