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百年老西门摄影集

百年老西门摄影集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8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83.1(3.4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66.2(6.7折)定价  ¥2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百年老西门摄影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9619191
  • 条形码:9787549619191 ; 978-7-5496-1919-1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百年老西门摄影集 本书特色

观仪凤之来,叹贯珠之美 老西门,上海一个重要的地标,如今已成为上海市中心一个既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又十分繁华的片区。具有如此特征的大城市片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搜寻,也是不多见的。 如果从*早的源头算起,老西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至六月间,倭寇连续5次焚掠上海,“杀歼兵民甚众,纵火焚庐舍及县署,邑里为墟”,上海民众为此决意筑城御倭,当年年底即建成周围长九里的城墙,设有六个城门,其中西面的城门定名为仪凤门。“仪凤”,是凤凰的别称,宋代苏轼在其《延和殿奏新乐赋》中写道:“歌曲既登,将叹贯珠之美;韶音可合,庶观仪凤之来。”所以“仪凤”,是一个既美丽又充满吉祥的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上海城里姚文柟等一批士绅以城垣有碍交通,对老城厢商业发展不利为由,联名上书上海道台袁树勋,要求拆除城墙,改造马路,以利交通。此议遭到另一些士绅的反对。双方争议之下,官方采取折衷办法,另辟三个城门,以方便城内外交通,于是先后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新辟了尚文门、拱辰门和福佑门。尚文门又称小西门,于是原来的仪凤门被称为老西门,算起来已有百年历史。 实际上,老西门城内作为老城厢的西部地区,历史已很悠久,名人故居和文物古迹甚多,相比较而言,城外则远不像靠近黄浦江码头的东门外那样繁华。1855年年初,在清军和英法军队的严密封锁下,占据县城的小刀会起义军物质接济断绝,处于粮尽弹绝境地,在孤城中难以坚持下去。2月中旬,刘丽川同陈阿林决定进行突围,那天深夜,当城内城外一片宁静时,西城门在夜色中悄悄打开,刘丽川和陈阿林分别率领一部分起义军,在夜色的掩护下冲出西门,向城外虹桥方向奔去。 刘丽川他们之所以选择从西门突围,说明当时西门外一带人烟稀少,还是比较冷落的。但是随着近代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西门外一带也逐渐发展起来,产生了一些现在看来很有特色的文化设施。一个是近代教育文化机构的建立。其中由士绅张焕纶邀集同好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集资兴办的私人学堂梅溪书院(民国初改名为上海市立梅溪小学),是一所“改革旧式教学,培养经世人才”的新式学堂,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1所近代学校,在中国代教育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 1898年7月24日,中国历史上第1份妇女报纸《女学报》,在西门外文元坊创刊,报纸月出三期,每期一大张,设有新闻、论说、征文、告白等栏,间有插图,主编是康有为女儿康同薇、梁启超妻子李蕙仙等人。1906年4月8日,校址设在西门宁康里的健行公学正式开校,高旭、柳亚子、陈去病、沈砺非、朱少屏等任教师,讲述《法国革命史》、《荡虏丛书》等。1912年3月27日,唐景崇、唐文洽、严复等一批名人在西门外生生里创办的神州大学开学。1913年2月,民国法政大学开办,校址在西门外打铁浜德润坊。 不光是国人重视这个地方,外国文化人也看中这个地方。1850年5月,美国圣公会传教士裨治文夫妇来到上海,其夫人格兰德在西门白云观(今西林后路)创办裨文女塾,招收中国女生数十人,校舍宽敞,教学严格,后改名为裨文女子中学。1884年,一位美籍女医师罗夫耐德,在西门外创办西门妇孺医院。因当时医院内有一幢西式房屋用红砖红瓦建造,同周围青灰瓦白粉墙中式房屋形成强烈对比,民众望颜色取名,叫它“红房子”医院,此后相沿成习,百余年来流传至今,“红房子”医院遂成为这所著名医院的代称。 老西门地区一些文化设施也留下不少红色革命记忆。座落在今方斜路、大林路和大吉路交接处,有一所国人自办的体育场,当年曾定名为西门公共体育场,它作为上海华界地区的一个公共空间,曾经举行过多次影响甚大的活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为声援北京学生,支持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约的正义要求,5月7日下午,上海各界民众2万余人在此集会,高呼“宁为救国亡,毋作亡国奴”。会后,集会群众走出体育场,上街游行示威。当时报纸评论:“此沪上民气发扬之第1次,诚未可轻视视”,自此以后,在这里举行的群众集会连绵不断,仅在1919年,举行谴责北洋军阀卖国罪行的大规模群众集会就多达7次。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6月11日,上海总工会和上海学生联合会在里召开10万人规模的反帝大会。6月30日,又在这里举行了“五.卅”遭难烈士追悼大会。“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931年9月26日,上海20多万市民在这里举行“抗日救国市民大会”,大会庄严宣誓:“当必泣血提戈,与日本帝国主义决一殊死战,宁可玉碎,不为瓦全。”11月1日,3000多名义勇军在此举行抗日救亡义勇军大检阅和宣誓典礼。1936年6月7日,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在这里举办了上海民众抗日救亡歌咏大会,参加者数千人之多。聂耳、孙慎、刘良模等创作的《大路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救中国》等发聋振聩的歌曲,经这次歌咏大会广为传播,有力推动了上海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老西门地区的商业设施也具有时代特点,蓬莱国货市场即为其代表。这个(1926年?)由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匡仲谋为提倡国货,挽救民族工商业购地建造的市场,曾吸引了冠生园、老大房、五洲药房、中法药房、小花园鞋帽店、三友实业社、五和织造厂、华丰钢精厂、中华珐琅厂、益泰搪瓷厂等一大国货企业在此开设经营部,以弘扬国货而名声远扬。 比邻蓬莱国货市场的蓬莱大戏院,抗战爆发后因演出抗战戏剧而名声大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上海影剧界人士以文艺为武器,积极投入抗日文化宣传。1937年8月7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个月,由夏衍、陈白尘等剧作家集体编写,洪深、袁牧之等担任导演,金山、赵丹等著名演员参加演出的《保卫卢沟桥》在这里进行首演,10余天演出期间,台上演员慷慨陈词,怒斥侵略者,台下观众义愤填膺,群情激昂,整个戏院成了反对日本侵略、保卫国土的战场,盛况空前。 总之,近代以来老西门地区出现的机构,无论是文化教育医学设施,还是商场戏院等,其发展都有特色,它们犹如一颗颗珍珠,贯穿在西门地区,同城厢内历史悠久的文化机构互为观照,展示着老西门地区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令人高兴的是,老西门街道办事处的党政领导,十分重视辖区内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珍惜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委派专人深入挖掘历史资料,精心策划,组织攝影师对重要遗址等进行拍摄,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这部《百年老西门》,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的行动值得点赞。上海类似老西门的地标不少,《百年老西门》编辑出版,无疑具有榜样的意义。我们期望,能有更多反映地区历史记忆和遗迹的图册问世,使近代以来上海各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情况,得到全景式的展示。 马长林2016年9月12日 作者为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原上海市档案局副巡视员 海浪花开馨香久远 ——序《百年老西门》攝影集 也许我和上海老城厢有缘,年轻时就在地处老西门人民路上一家私营企业做工,解放初期调进机关,办公大楼也在人民路上,家就在附近的机关宿舍内。经历了坎坷以后,重新回到上海,还是在原邑庙区、南市区任职,都在老城厢地区,对环城中华路、人民路上的豫园、文庙、大境阁等尤为关注,对如何保护历史遗存、使上海老城厢在新时期绽放光彩,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总在思考的课题。 攝影作品集《百年老西门》的创编者们,高瞻远瞩、深谋近虑,为了让上海这座中国东南沿海新兴城市的历史记忆传承久远、光辉永耀,精心策划、细致选择,将老城厢地区一部分富有历史文化内蕴的代表性遗存,拍成照片,并细心创制了这本图文并茂的攝影作品集,使上海老城厢丰厚而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载体相映辉煌,传承久远,让人们看了有身临其境、耳闻其声之感,这也有益于中外人士对上海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的了解,更有益于新一代上海人真实而又形象地认知上海,从而更自觉地喜爱上海,建设上海,可谓功莫大焉! 上海这座中国东南沿海的新兴城市,史载六千余年前还是汪洋一片,是大自然神奇的手,缔造了古老中华的这座新兴沿海城市。主要是由长江水流夹带而来的泥沙,渐渐地淤积成新的滩涂湿地,因而相继有了名曰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前者在现今的十六铺地区,后者所在地至今还有一座下海庙呢,从而,上海这座迅速崛起的新兴移民城市,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等为特点的城市随之逐渐形成,于是迅速崛起、名扬世界。 在上海老城厢地区,如今幸存下来的古城墙大境阁,形神兼具地向人们展示,上海人民为奋起抵抗倭寇的侵略,齐心协力地筑城、开挖护城河的壮举!而市区仅有的一座文庙,不仅是历代上海市民尊崇孔子及其学说的圣地,也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难民营”的所在地,还是音乐家为表达中国人民抗战意志而及时创作的《大刀进行曲》第1次唱响的地方,上海市民慷慨激昂、齐心合力保家卫国的情景不难想象! 是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上海这座个性独特的沿海城市,她的历史文化建筑,富有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质,多有真实地记载着丰富的海派特点的人文故亊。每当我来到徐光启故居前,总会驻步凝神、沉思黙想,这位20岁就中秀才的智者,他和洋人利玛窦先生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开创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倡导海派文化的开先河者!面对光启古居这样的照片,会引发人们的沉思黙想…… 是啊,原本是汪洋一片的上海所在,如今海浪花般越来越繁茂的城市建筑,每每都像蕴含着人文历史故事的海浪花啊,花开朵朵,馨香久远! 李伦新2016年8月26日 作者为原中共上海市南市区区委书记、上海市南市区人民政府区长,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百年老西门摄影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为历史文化摄影集,属艺术类作品读物。老西门街道是上海老城厢的发祥地,地域特色明显,人文资源丰富。本书以上海百余位摄影师拍的新照片为主、并对照历史老照片,配以史实文字介绍,反映景观和遗迹的历史沿革,展现了老西门的人文底蕴和风貌特色。同时,书中还配有现代诗人对景观和遗迹的感悟和歌颂的诗歌,以增强摄影集的艺术性。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