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作者:李杰玲著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2-01
开本: 24cm 页数: 273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3.1(5.5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9089937
  • 条形码:9787209089937 ; 978-7-209-0899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六章, 主要内容包括: 诗学意象理论、意象理论与古典诗学、山岳意象的内涵及泰山意象的产生、泰山意象的母体文化意义、黄泉信仰源与泰山蒿里等。

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节 研究思路及本书结构
第二节 国内泰山诗歌研究现状评述

**章
**节 诗学意象理论
第二节 意象理论与古典诗学
第三节 山岳意象的内涵及泰山意象的产生

第二章
**节 泰山意象的母体文化意义
第二节 泰山蒿里意象:生命归宿的信仰
第三节 黄泉信仰源与泰山蒿里
第四节 泰山意象:生命归宿的另一种信仰
第五节 泰山意象与古代登山

第三章
**节 “结根泰山阿”中的泰山与婚俗
第二节 泰山意象与南山之爱
第三节 泰山意象与南山之寿

第四章
**节 泰山意象与隐逸之风
第二节 泰山意象与古代审美
第三节 泰山意象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第五章
**节 泰山意象与禅佛思想
第二节 泰山松柏意象的组合与衍生
第三节 泰山意象的内涵特性

第六章
**节 诗歌与山岳女神信仰
第二节 泰山意象与西王母信仰
第三节 泰山意象与元君信仰
第四节 泰山意象与盈盈传说
第五节 泰山诗歌与石敢当信仰的传播

余论
未来相关研究可开拓的空间

附录一
一、前言
二、佛教经典中的泰山
三、十王信仰与泰山
四、“如泰山崩”之拜礼法
五、“泰山崩”的历史事实和信仰
六、总结
附录二
泰山府君祭与“冥道十二神”的形成
一、《今昔物语集》和泣不动缘起
一、泰山府君祭与阎罗王
三、泰山府君祭都状与冥道十二神
四、冥道十二神的形成
五、平安贵族与泰山府君祭
结语
附录三

日韩所藏泰山古、近代文献(外文、汉籍)举要
展开全部

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节选

  《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节诗学意象理论  学术界对于“意象”的概念、范畴和用法,仍有许许多多种说法,莫衷一是,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还存在着这样的误解——认为意象与诗歌没有什么关系,也有的并未充分认识到它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密切关系。不仅如此,学术界还存在这样的倾向:认为“意象”是西方的产物,认为它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符号”等同,更有甚者,把“意象”与“形象”“物体”混为一谈。这种术语混乱、概念模糊不清的现象在学术界存在已久,说来说去,陷于混乱,终难跳出西方理论藩篱,所以,意象研究在七八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被“打人冷宫”,很少有人问津。  但这并不表示意象诗学研究已经停止或者消失,说起来,真正掀起过意象研究热的,已经是20世纪末的事情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性就是意象性,中国古典诗歌理论、诗歌批评也具有意象的特点,通俗地来说,就好比炎黄子孙的黑头发、黄皮肤,虽然平时我们对这些特征熟视无睹(每天照镜子,也不一定会注意到),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不存在或者消失不见。  抓住本质特点,回归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诗学理论本身出发,而不是从西方借一根理论的拐杖来走路,这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有效途径。在西方文艺思潮一波接着一波猛袭过来的当代,挖掘古典诗歌内在的特质,并从这些特质出发进行研究,显得尤其迫切。现在意象诗学的研究,正如当年文体学的研究一样。文体学研究开拓者吴承学教授在开始研究时,面对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曾经这样感叹过:“这里远离学术中心,在许多外地学者看来,此间不是做学问之处;而在此间世人看来,做学问乃是不合时宜之事。这两种看法都近于事实。既难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所以学者在这里想真正做点学问实在具双重的困难和压力。也许正是这样,我的论文总是带有某种‘边缘’色彩和寂寞之音,格格不入时流。”但是他坚持着这“边缘”的文体学研究,并*终使昔日的边缘成为了今日学术界谈论、研究的热点,得到了国家科研基金的大力资助,吴承学教授也成立了文体学研究中心。  可见,今天的“边缘”不会总是边缘,它很有可能会成为明天研究的热点。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只要有其自身价值存在,只要有研究者愿意坚持,终会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并得到认可。  本文的意象诗学研究在今天看来无疑还是处于边缘,虽然不能肯定、更无法预言它是否还会再次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但是,研究只要有价值和意义,就是可行,就是可以坚持的。况且,鉴于学术界在意象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的已如上述),立足于中国传统诗学之中的、系统的意象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为此,在《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正式拉开帷幕、研究泰山诗歌意象之前,笔者特设一章对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意象理论加以溯源。正本清源,是研究之先。另外,《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还将“意象”与西方理论中的“符号”和“image”等术语分别进行深入的辨析,并力图还原中国传统诗学中意象的真正含义,揭示它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血缘关系,为本论文以下所要研究的泰山意象做好理论上的铺垫。  我们先来对“意象”这一术语进行溯源和辨析。  关于“意象”的说法有很多,西方文艺理论中有“意象”,中国传统诗学中也有“意象”。二者就像交叉的两个圆,有重合的部分,但更多的是不同。然而,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中的“意象”明显受到西方“意象”与符号学的影响,与传统的意象理论已经不完全相同。有时候,“意象”甚至直接与“符号”等同起来,交替使用,有时还用来互相解释,如《语象·物象·意象·意境》一文给“意象”所下定义之一是“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的总体”。  ……

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 作者简介

  李杰玲,女,文学博士,苏州大学中国文学流动站博士后。现任教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5年应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任东京学艺大学访问研究员。主要从事中日文化比较和中日文学交流研究、诗歌创作研究、海内外清诗文献整理、中英和中日翻译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有翻译作品和文学原创作品发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