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梦笔生花-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北京文化遗址公园创新设计-第三部

梦笔生花-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北京文化遗址公园创新设计-第三部

作者:李战修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157.2(7.9折) 定价  ¥1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梦笔生花-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北京文化遗址公园创新设计-第三部 版权信息

梦笔生花-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北京文化遗址公园创新设计-第三部 本书特色

《梦笔生花(第3部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北京文化遗址公园创新设计)》通过对一城(北京古城)、一水(通惠河)相关文化遗址所进行的园林设计的相关案例,介绍了北京从2001年开始,北京对于遗址公园的建设历史。作者李战修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自己主持或参与项目的设计过程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其中还有对一些重点项目的详细分析。所谓“识园知城,识园知史”,本书试图用园林以及园林文化的发展来解读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力求使读者*多地感受到现代园林对北京历史遗址独特的文化表达,以及感受到这类遗址公园所藴藉的古城魅力和京派园林特征。

梦笔生花-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北京文化遗址公园创新设计-第三部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用园林以及园林文化的发展来解读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力求使读者更多地感受到现代园林对北京历史遗址独特的文化表达,以及感受到这类遗址公园所藴藉的古城魅力和京派园林特征。

梦笔生花-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北京文化遗址公园创新设计-第三部 目录

序一 承上传下借古开今 序二 创新京派新园林迈向设计新高度 序三 欣慰的寄语 自序 学习与认知 前言 **部分 综述——北京从历史中走来 **章 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1.1 北京建城选址原因1.1.1 自然条件优越1.1.2 交通枢纽与军事关卡1.1.3 历史与文化积淀1.2 北京城池的发展1.2.1 西周初期——蓟燕古城1.2.2 秦汉隋唐——北方重镇1.2.3 辽代陪都——南京城1.2.4 金代建都——金中都1.2.5 元代都城——元大都1.2.6 明、清京师——北京城 第二章 北京历史文化景观的特殊性2.1 北京历史文化景观的形成2.2 北京历史文化景观的表达2.2.1 时间发展2.2.2 空间形态2.2.3 文化特征 第三章 北京城市历史地段的重要性3.1 城市空间的异化3.2 历史地段的消失3.3 城市记忆的保留3.3.1 历史形态的连续性3.3.2 空间肌理的连续性3.3.3 文化传统的连续性 第四章 遗址与遗址公园4.1 国外遗址开发、保护和利用4.1.1 亚洲国家4.1.2 欧洲国家4.1.3 美国4.1.4 加拿大4.2 遗址与公同的关系4.3 遗址公园的分类4.3.1 地面以上遗址4.3.2 地面以下遗址4.3.3 依托遗址文化4.4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4.5 遗址公园的景观评价4.5.1 遗址景观4.5.2 文化景观4.5.3 自然景观4.6 遗址公园的设计方法4.6.1 整个公园都是遗址4.6.2 遗址只作为核心形象和文化特色4.7 北京城墙遗址公园的基本特点4.7.1 建设特色4.7.2 共性分析4.8 北京水系遗址公园的基本特点4.8.1 莲花池水系——北京的“摇篮”4.8.2 通惠河水系——北京的“生命线” 第五章 我们的设计5.1 设计风格5.1.1 北京同林的风格框架5.1.2 “渐进式创新”的设计风格5.2 设计特点5.2.1 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5.2.2 表现遗址和遗存的原真性5.2.3 注重景区文化的连贯性5.2.4 植物景观和生态多样性5.2.5 公共空间功能的综合性5.2.6 新技术新材料的实用性 第二部分 案例——园林与城市一起成长 第六章 与城墙相关的9个案例6.1 生命印记——莲花池公同(两周初期)6.1.1 莲花池历史概述6.1.2 莲花池公园慨况6.1.3 现状存在的问题6.1.4 公同定位与主题特色6.1.5 景观分区和2条游线6.2 蓟丘寻古——天宁寺桥北街心公园(西周初期)6.3 建都之始——金中都公园(金代)6.3.1 缘起6.3.2 概况6.3.3 设计特点6.3.4 建成效果6.4 中都遗迹——鱼藻池公同(金代)6.4.1 项目背景6.4.2 鱼藻池遗址的研究价值与恢复意义6.4.3 鱼藻池历史演替过程6.4.4 鱼藻池遗址现状及保护建议6.4.5 鱼藻池公园设计方案6.5 大都盛世——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元代)6.5.1 概况6.5.2 地理位置及前期准备6.5 3保护与利用的双赢6.5.4 公园的三条主线6.5.5 设计体会6.6 红墙留影——明皇城根遗址公同(明、清时期)6.6.1 鲜为人知的皇城6.6.2 场地的格局与概况6.6.3 遗址公园的设计定位6.6.4 几个重要的文化节点6.6.5 植物景观特色6.6.6 “整合”理念下的设计效果6.7 转角记忆——西皇城根南街绿地(明、清时期)6.8 阜成梅花——西二环顺城公园(明、清时期)6.8.1 场地的历史文化6.8.2 设计特色6.9 古城遗痕——北二环德胜公园和城市公园(明、清时期)6.9.1 背景6.9.2 依据6.9.3 特点 第七章 与水系相关的6个案例7.1 漕运终点——什刹海风景区(元代)7.1.1 历史沿革7.1.2 总体规划7.1.3 现状分析7.1.4 设计构思7.1.5 设计定位7.1.6 文化特色7.2 水穿街巷——玉河公园(元代)7.2.1 历史沿革7.2.2 建设意义7.2.3 考古先行7.2.4 设计思路7.2.5 设计内容7.3 古韵如画——菖蒲河公园(明代)7.3.1 特殊的位置7.3.2 设计定位7.3.3 基本对策7.3.4 风格特点7.4 二闸新景——庆丰公园(元代)7.4.1 项目概况7.4.2 场地的过去7.4.3 设计定位7.4.4 景观空间结构7.4.5 节点塑造7.4.6 建成评价7.5 朴野现代——通州商务园滨河公园7.5.1 项目概况7.5.2 设计理念7.5.3 功能分区7.5.4 生态特色7.5.5 景观特色7.6 阔水平林——大运河森林公园7.6.1 项目概况7.6.2 设计目标7.6.3 规划理念7.6.4 景观小品7.6.5 绿化种植 结语:构建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附表:公园案例项目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