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

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0-01
开本: 26cm 页数: 251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1.8(7.2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951537
  • 条形码:9787562951537 ; 978-7-5629-515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 内容简介

  《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立足于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的现状与内河航运特色,在研究自生能力形成与演进机理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和完善自生能力形成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并为提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的提升战略与制定提升自生能力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首先,《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从中部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反思中,提出中部崛起的合理性和迫切性,指明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抓手作用;在深入分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指明自生能力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和基础的作用。其后,从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演进中,研究自生能力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揭示自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后,从完善自生能力形成机制的角度,提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提升战略和政策建议,从而*好地服务于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 目录

1 继续推动中部崛起战略的必要性
1.1 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分析
1.1.1 经济全球化促使中部崛起
1.1.2 拉动内需需要中部崛起为支撑
1.1.3 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推动中部崛起
1.2 继续推动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分析
1.2.1 中国经济发展要求中部崛起
1.2.2 中部自身尚未完成崛起目标
1.2.3 中部区域经济状况相对落后

2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与中部崛起相互作用分析
2.1 武汉航运资源分析
2.1.1 狭义航运资源
2.1.2 广义航运资源
2.2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提出
2.2.1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定位
2.2.2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2.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发展进程
2.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与中部崛起的互动关系
2.3.1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对中部崛起的作用分析
2.3.2 中部崛起对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反哺作用分析

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系统分析
3.1 自生能力的理论基础
3.1.1 林毅夫的自生能力理论
3.1.2 马图拉纳和瓦雷拉的自创生理论
3.1.3 自组织理论
3.1.4 本课题自生能力与三种理论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3.2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的提出
3.2.1 航运中心自创生性的论证
3.2.2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的概念解析
3.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及其系统分析
3.3.1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3.3.2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系统框架分析

4 基于产业集群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复杂性分析
4.1 航运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基础
4.1.1 产业集群的特性
4.1.2 航运产业集群相关研究
4.2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产业集群的要素集聚特性
4.2.1 集聚经济与航运中心产业集群成长
4.2.2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范围内航运资源要素区域分布格局
4.2.3 长江中游航运资源要素集聚的空间分析
4.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复杂性分析
4.3.1 航运中心复杂性分析
4.3.2 武汉航运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
4.3.3 基于产业集群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复杂性判别

5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研究
5.1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
5.1.1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的界定
5.1.2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的概念模型
5.2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的机理分析
5.2.1 要素禀赋结构与航运中心自生能力
5.2.2 交易效率与航运中心自生能力
5.2.3 规模经济与航运中心自生能力
5.3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研究
5.3.1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理论模型的构建
5.3.2 航运中心体系中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模拟
5.3.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涌现的条件分析

6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形成与演进分析
6.1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形成与演进的周期性
6.1.1 航运中心代际的划分和代际演进周期性
6.1.2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演进与航运中心成长的关联机理
6.1.3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的代际演进模型
6.1.4 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形成与演进的序参量分析
6.2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的形成与演进机制
6.2.1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形成与演进的产业集聚机制
6.2.2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形成与演进的协调发展机制
6.2.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形成与演进的学习创新机制
6.2.4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形成与演进的投融资机制
6.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形成与演进状况分析
6.3.1 长江中游地区港口体系的等级规模演进
6.3.2 长江中游地区港口体系层级结构分形特征演进

7 提升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的博弈分析
7.1 航运中心横向整合的博弈分析
7.1.1 航运中心核心港区与其他港区间的博弈
7.1.2 航运中心核心港区的内部博弈
7.2 航运中心纵向整合的博弈分析
7.2.1 模型假设
7.2.2 港口与港口服务业的非合作博弈
7.2.3 港口与港口服务业的合作博弈
7.2.4 博弈比较分析
7.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整合分析
7.3.1 国内外航运中心的竞合发展模式
7.3.2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整合策略

8 基于中部崛起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提升战略研究
8.1 自生能力的另一种解释——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理论
8.1.1 自生自发秩序理论
8.1.2 自由市场秩序思想
8.1.3 自由市场秩序理论限度
8.1.4 市场秩序与政府行为衔接路径启示
8.2 基于中部崛起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提升战略目标与重点
8.2.1 基于中部崛起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目标要求
8.2.2 基于中部崛起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提升战略目标
8.2.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提升战略重点
8.3 基于中部崛起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牛能力提升战略
8.3.1 航运中心资源要素优化战略
8.3.2 航运中心产业集群优化战略
8.3.3 航运中心信息化战略

9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提升政策与措施研究
9.1 资源要素提升政策与措施
9.1.1 人才培育政策
9.1.2 资金扶持政策与措施
9.1.3 土地优惠政策与措施
9.2 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与措施
9.2.1 航运金融保险发展政策与措施
9.2.2 港航企业扶持发展政策与措施
9.2.3 集装箱运输发展政策与措施
9.2.4 临港产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9.2.5 保税港区发展政策与措施
9.3 绿色智能化航运中心构建政策与措施
9.3.1 绿色航运发展政策与措施
9.3.2 智能航运发展政策与措施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与观点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 节选

  《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  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取得成效,“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  ——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公有制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  到2020年,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中部地区成为彰显发展优势、充满发展活力、城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人口和产业承载地区。  虽然中部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以GDP为例,2006年中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3030亿元,占全国GDP的18.7%,到2011年达到104473.9亿元,占全国GDP的20%;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从2006年的76.2%提高到2010年的83.08%。中部地区占据全国10.7%的土地,承载着全国26.7%的人口,所以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12年的部分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受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不断加大、外需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呈现放缓态势。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