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丑闻的力量:大人传媒中的符号学

丑闻的力量:大人传媒中的符号学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8.2(3.8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丑闻的力量:大人传媒中的符号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1498125
  • 条形码:9787561498125 ; 978-7-5614-9812-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丑闻的力量:大人传媒中的符号学 本书特色

成为丑闻的事件是否具备内在的“丑闻性”,或者说,确实存在本身就会演变为丑闻的事件吗?在《丑闻的力量》一书里,“丑闻”这一概念重新得到了审视。丑闻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由公众舆论制造出来的,而公众对某一事件的观念则由媒体叙事建构。丑闻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能够挑战现有体制,削弱其合法性。在丑闻的制造过程中,传媒起到了整合作用,它将真实事件解释为公众有目的性的行为。
通过对当今大众传播中大量丑闻的讨论,艾赫拉特得出了全新而令人惊奇的结论:丑闻是建构出来的观念。
艾赫拉特将经典的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理论用于对当今传媒的分析,特别针对性虐童案和电视布道中的道德话语进行了深入考察。在他看来,对丑闻的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忽略了传媒的建构本质,而他关注的是有意义的公众叙事方式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通过对传媒观点和公众舆情的对比研究,约翰奈斯·艾赫拉特编*的《丑闻的力量--大众传媒中的符号学》一书为我们理解大众传播提供了另类的视角。

丑闻的力量:大人传媒中的符号学 内容简介

艾拉德将经典的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理论用于对当今传媒的分析,特别针对性虐待案和电视布道中的道德话语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他看来,对丑闻的社会和传播研究忽略了传媒的建构本质,而他所关注的是有意义的公众叙述方式如何被生产出来。通过对传媒观点和公众舆情的对比研究,《丑闻的力量》一书为我们理解大众传播提供了另类的深刻视角。

丑闻的力量:大人传媒中的符号学 目录

1 媒体丑闻本质的理论方法研究1.1 丑闻研究趋于如何看待媒体丑闻1.2 丑闻逻辑:理式和惩罚1.3 丑闻工业产品和制度实践1.4 媒体丑闻是什么和不是什么1.5 视频真相1.6 从媒介角度理解媒体丑闻1.7 作为丑闻前提的公共叙述 2 何为舆论界,何为公共领域2.1 舆论方法论建构2.2 舆论拟像2.3 舆论和意义实证2.4 符号学:形式意义与具体意义的理论 3 舆论符号学3.1 舆论目的论3.2 合法性3.3 历史文化角色关系中的公众舆论3.4 剧院中的公众舆论3.5 公众舆论运作:实例阐述的建构作用 4 媒体理论关照下的公共领域4.1 媒体——功能还是符号4.2 是否需要独立的媒体符号学理论4.3 社会符号4.4 媒体符号中三个相关物功能4.5 技术决定还是符号进程:以电视福音布道为例4.6 上帝的播客:宗教自我展现的意义运作方式 5 从欢呼到丑闻5.1 公众舆论之外的宗教意义5.2 电视研究和审美形式5.3 宗教时空的媒体建构5.4 召唤5.5 见证5.6 祷告型节目屈服于掠夺型节目:电视福音布道者的权威行为5.7 原始的丑闻宗教 6 判决:陷入丑闻处境6.1 丑闻技巧6.2 调查性新闻和客观性6.3 元文本:公众舆论文本的处罚简化6.4 丑闻类型演绎 7 丑闻编制过程7.1 媒体丑闻方法论7.2 事件:尚利事件如何制定丑闻目标7.3 尚利事件的角色结构7.4 两种话语的丑闻建构7.5 事实:陷于事实判定和讽刺异化中的新闻实践 8 丑闻效应及事实8.1 丑闻的客观效应8.2 客观性丑闻效应8.3 主体性方式和功能主义批判8.4 丑闻效应符号学8.5 制度:对目的的实际预设8.6 制度的去合法性:媒体丑闻目的 结论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