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系统科学视角下再析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系统科学视角下再析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作者:江奕延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1-01
开本: 32开 页数: 676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78.4(8.0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系统科学视角下再析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071563
  • 条形码:9787562071563 ; 978-7-5620-7156-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系统科学视角下再析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本书特色

修昔底德在他的千古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后世现实主义者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被视为现实主义思想的源头。本书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对“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进行体系性分析。核心观点认为系统科学寻求寻找跨越学科的一般性,同时系统科学的跨学科一般性的成果解释其他学科领域内的问题。这样,“修昔底德陷阱”,就可能被系统科学同时进行解释。作者认为:一方面,系统科学可以以科学共同体认可的话语,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中国传统科学的核心内容,将后者纳入科学共同体讨论的框架之内参与辩论。另一方面,以美国国际关系学界为代表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理论体系的科学化,体系化。

系统科学视角下再析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内容简介

本书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对“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进行体系性分析。核心观点认为系统科学寻求寻找跨越学科的一般性,同时系统科学的跨学科一般性的成果解释其他学科领域内的问题。

系统科学视角下再析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目录

奕延自序 1

**章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与理论依据 1
**节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和内容 1
一、修昔底德的国际关系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1
二、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和界定 4
三、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案例 5
第二节权力转移论引发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中国的回应 11
一、权力转移理论和“中国威胁论” 11
二、中国的回应 13
第三节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 15
一、结构现实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 16
二、结构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科学化 20
三、结构现实主义的延伸发展 23
四、结构现实主义对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支持 26
五、本书的核心观点 29
第二章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31
**节系统科学的诞生 31
一、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31
二、科学革命:现代物理学对传统科学的修正 34
三、机械论与活力论之争和系统科学的诞生 37
第二节老三论 39
一、一般系统论 39
二、信息论 42
三、控制论 44
第三节新三论: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自组织系统理论 45
一、耗散结构理论 46
二、协同学 49
三、超循环理论与突变论 51
第四节非线性科学和复杂适应理论 55
一、混沌理论和分形 55
二、复杂适应理论 57
第五节系统科学的核心信念与主要概念 60
一、整体观 61
二、目的性 64
三、过程观和复杂性 66
四、跨科学一般性属性 71
五、系统科学的主要概念 73
第六节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系统应用及本书的质疑 77
一、国际关系理论与系统科学的交集 77
二、本书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属性的质疑 79
三、本书对国际关系系统理论的所属类的质疑 84
第三章再析结构现实主义、系统科学和经济学三者关系 92
**节系统科学与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92
一、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理解 92
二、学科背景 95
三、核心理念 98
四、方法论基础:还原主义VS整体主义 101
五、变迁观:静态VS 演化,线性VS非线性 106
第二节结构现实主义与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108
一、经济学的科学性来源 109
二、结构现实主义的科学性来源 111
三、二者的政治伦理背景的区别 113
四、方法论的区别 117
五、核心内容的缺失和误解 119
第三节结构现实主义与系统科学的比较研究 125
一、目的性:结构现实主义的逻辑缺憾 125
二、动态性: 结构选择 130
三、均衡类比的不适当性 134
四、体系与层次观的类比 139
第四节造成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144
一、滞后的科学观 144
二、对相关的学科核心缺乏足够的认知 146
三、对既有学科核心内容的继承 148
第五节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遍偏离 152
一、新自由主义的偏离 152
二、建构主义的偏离 156
三、现实建构主义和自由建构主义 160
第四章经济学的制度化发展以及与系统科学的融贯 163
**节经济学的发展和纯粹化进程 163
一、从古典经济学到边际主义革命 163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以及与德国历史学派之争 165
三、经济学的纯粹化发展和理论危机 169
第二节经济学的制度化和演化发展 172
一、旧制度经济学 172
二、新制度经济学 174
三、演化经济学的发展 176
第三节经济学理性概念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学的融合 179
一、经济学的理性概念及其变迁 179
二、经济学的帝国主义 183
三、经济社会学的出现 185
第四节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包裹 189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力学本质 189
二、社会学、制度研究与系统科学的同源性和同构性 193
三、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包裹 199
第五节制度经济学与系统科学的融贯 201
一、系统的开放性 202
二、系统的整体性 204
三、系统的目的性 206
四、系统的演化性 209

第五章系统科学的理论替代 213
**节科学统一运动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214
一、科学主义与科学统一运动 214
二、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218
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综合需求 221
第二节系统科学的科学统一方案及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启示 225
一、系统科学的统一方案 225
二、系统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启示 229
三、系统科学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启示 234
第三节再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些通用观念 237
一、无政府状态和均势 237
二、体系与结构 243
三、结构压力与理性选择 250
四、物质与意识和理性选择 253
五、层次和层次分析 266
第四节系统科学的理论替代 271
一、效用*大化:国家行为的动机 271
二、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国际体系和国家体系 277
三、系统科学框架下的理论综合 280

第六章系统科学框架下科学与人文的融贯及启示 293
**节自然与人文科学分离与科学哲学的发展 294
一、自然与人文科学的分离 294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发展和衰落 298
三、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发展 303
四、意向性和诠释:欧陆哲学的发展和带来的启示 307
第二节科学哲学的语用学转化 315
一、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315
二、分析哲学的语用学转化 317
三、指称理论的发展 323
四、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的融合 328
五、量子力学实在观带来的启示 331
第三节语境、系统科学与科学和人文的综合 340
一、系统科学本身对科学和人文的综合 340
二、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效用计算与认知能力 343
三、心理意向与目的性 348
四、隐喻与系统同构性 349
第四节语境与系统 354
一、观察者的主体地位 354
二、语境与系统实在 356
三、意向的自然化过程 366
四、语境-系统视域下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圆融 368
第五节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启示 375
一、对一些核心概念的梳理 375
二、国际关系争议和错误的原因 384
三、对一些科学方法观点的梳理 388
四、结构-功能视角下对建构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融贯 395
五、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认知谬误、原因及解决尝试 398

第七章系统科学: 建构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新思路 402
**节对理论的标准和结构功能的研究 402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标准和原因 402
二、美国标准的局限性 406
三、观察——理论建构主客体的结构性互动 414
四、理论的解释 419
五、理论的预测 425
六、理论建构的世界标准 430
第二节对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和本书的立场 434
一、建构中国学派的历程和争议 434
二、构建中国学派重要性和目标 440
三、本书的观点和具体部署 442
四、理论的科学合理性分析 447
第三节系统科学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合 455
一、中华文化的整体属性 455
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系统整体思想 458
三、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及来源 465
四、中国科学家在系统科学的贡献 469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整体观 471
一、实践观 473
二、整体观 475
三、变迁观 480
四、矛盾对立统一 481
五、经济基础决定论 485
第五节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和基本问题 489
一、中国学派的学理核心 489
二、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的多维融贯 500
三、主要解决的问题和优越性 505
四、辩证法的缺陷和解决办法 512
本章小结 518


第八章案例分析 519
**节均势逻辑与东亚传统的单级体系 519
一、问题的提出和理论假设 519
二、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若干解释 523
三、系统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带来的启示 527
四、农耕文明的整体特点极其来源 530
五、中国和欧洲体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535
六、宋与辽、金、元的战略互动 539
第二节东南亚非殖民化的过程以及美国的作用 543
一、问题的提出和非殖民化相关理论回顾 543
二、东南亚主要国家的非殖民化过程 546
三、美国在非殖民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原因 547
四、对现实主义体系观的启示 551
五、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启示 556

第九章再析“修昔底德陷阱”成因以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的可能性 559
**节再析修昔底德陷阱的成因 559
一、结构现实主义对“修昔底德陷阱”现象的解释错误 559
二、新的自然观对实力分布变化的观点 562
三、再析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 567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关系认知的发展 572
一、中国共产党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572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系统科学解读 578
三、列宁帝国主义观的影响和重新审视 581
四、“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观的提出和依据 585
五、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地位 589
第三节中美之间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性分析 591
一、国际体系作为整体的特征 592
二、中美对待现有国际秩序的共识 594
三、全球治理中中美合作的必要性 598
四、战争和中美对抗的成本 600
第四节对现实主义者的一些观点的分析 604
一、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的对立统一 604
二、相互依赖与大国之掌控 607
三、国际制度和大国博弈的关系 610
四、现有问题和解决 612

简短的结论 615
参考文献 625
后记 656
展开全部

系统科学视角下再析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依据-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作者简介

江奕延,1978年出生于广西柳州,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经出版专著二部,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若干。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