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作者:童庆炳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
开本: 25cm 页数: 52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89.6(7.0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3191833
  • 条形码:9787303191833 ; 978-7-303-1918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本书特色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除“导言”论述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外,全书分为四章,分别论述: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书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质是审美,要在传统的文学的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四个本质论的基础上,增加体验说、自然说这两种层面,并用美学的视角看文学,于文学之中发现美。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章, 主要内容包括: 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目录

序言导言: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 一、方法论的意义 二、方法论的级位 三、文艺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 **节 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 一、文学四要素和六种文学本质论 二、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对立统一 三、客观说和体验说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文学活动在人的活动坐标上的位置 一、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二、人的活动系统中的文学活动 三、审美和文学的审美本质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演变与文学功能的演变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阶段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阶段 三、文学活动的自由阶段第二章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 **节 文学创作的客体 一、关于别林斯基的失误 二、文学创作反映整体的生活 三、文学创作反映富于特征的生活 四、文学创作反映情绪化的生活 五、文学创作反映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 一、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 二、作家的创作个性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精神价值取向 一、三种艺术范式及其精神价值取向 二、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三、工业文明的礼品和哲人的启示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 **节 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观念 一、文学作品构成论的历史回顾 二、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新构想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浅层结构 一、语言一结构层 二、艺术形象层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 一、历史人文内容层 二、哲学意味层 三、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 四、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第四章 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节 文学接受的含义和意义 一、文学接受的含义 二、文学接受的意义 第二节 文学接受活动形成的条件 一、接受的对象 二、接受的主体 三、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适应性及联系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一、文学接受的审美心理过程 二、文学接受的深层心理结构附录 导言:历史题材文学研究前沿问题 历史题材创作三向度 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五向度 “历史3”——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重建·隐喻·哲学意味——历史文学作品三层面 历史题材文学的类型及其审美精神 历史文学中的封建帝王评价问题代后记
展开全部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作者简介

童庆炳,1936年生,汉族,福建连城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被誉为“文坛教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家学会副会长。2015年6月14日18时18分,童庆炳教授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享年79岁。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