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作者:杜琼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12.9(4.3折) 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版权信息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本书特色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都陷入衰退,世界市场急剧收缩,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规模可能会受到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策略和措施。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内容简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都陷入衰退,世界市场急剧收缩,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规模可能会受到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策略和措施。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1.2.2  经济学经典分工理论的简要综述
    1.2.3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动因理论综述
    1.2.4  一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度量方法
    1.2.5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经济效应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
2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背景与微观机理
  2.1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背景
    2.1.1  生产和需求层面
    2.1.2  制度层面
  2.2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微观机理与组织特征
3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特征和地域特征
  3.1  国际分工的深化与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
    3.1.1  当前国际生产、贸易与投资格局
    3.1.2  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
    3.1.3  中国的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
  3.2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特征
    3.2.1  分析方法——中间产品贸易
    3.2.2  中国中间产品贸易的行业特征
4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增长效应和技术效应
  4.1  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4.1.1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经济增长
    4.1.2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技术溢出效应
  4.2  行业层面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效应的实证分析
  4.3  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与技术溢出效应
    4.3.1  国家层面的中间产品、进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
    4.3.2  国家层面的中间产品进口与技术溢出
5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环境
  5.1  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趋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含义
    5.1.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
    5.1.2  全球失衡下美国的结构性变动
  5.2  国际多边贸易规则体系的新趋势
    5.2.1  国际金融危机后多边贸易规则体系发展的新变化
    5.2.2  国际多边贸易规则演变的发展趋势
  5.3  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环境
    5.3.1  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环境
    5.3.2  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判断
6  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基本思路与政策选择
  6.1  中国的要素成本优势
    6.1.1  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6.1.2  中国的创新能力
  6.2  提升中国国际产业分工地位
    6.2.1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6.2.2  提升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基本思路
    6.2.3  提升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战略举措
7  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目标及体系设计
  7.1  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目标与体系构建
    7.1.1  现阶段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目标
    7.1.2  技术创新链视角下研发体系的构建
    7.1.3  企业决策视角下研发环境体系的构建
  7.2  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7.2.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7.2.2  加强基础研究,发挥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作用
    7.2.3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创新决策、加大研发投入
    7.2.4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牵引和支撑作用
    7.2.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推进自主创新
8  当前美国、日本产业管理体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8.1  美国产业管理体系的框架
    8.1.1  国会立法促进产业发展
    8.1.2  联邦政府层面产业管理体系
    8.1.3  审计署对产业政策积极发挥评估作用
  8.2  日本产业管理体系的框架
    8.2.1  日本内阁的产业发展战略
    8.2.2  经济产业省的机构设置及职能设置
    8.2.3  经济产业省的审议会发挥咨询作用
  8.3  美国、日本产业管理体系的主要特征
    8.3.1  产业发展阶段与管理思路对机构设置的影响
    8.3.2  美国和日本产业管理部门职能和组织方式有所差异
    8.3.3  注重产业管理系统的统筹性和配套性
  8.4  对我国加强产业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8.4.1  产业管理的职能界定要与产业发展阶段相符
    8.4.2  机构的设置应兼顾部门职责明晰与国家统筹
    8.4.3  产业管理机构设置的系统配套
9  构建“以我为主”的对外贸易投资规则体系
  9.1  “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的内涵
  9.2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及贸易投资谈判的主要焦点
    9.2.1  wto框架下诸边协议谈判中的冲突
    9.2.2  国内经济政策和监管领域存在的分歧
  9.3  中美贸易投资规则领域的冲突具有阶段必然性
    9.3.1  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9.3.2  中国在美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联系中的地位迅速突出
    9.3.3  当前美国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9.4  构建“以我为主”的对外贸易投资规则体系的主要举措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作者简介

杜琼,山西省祁县人,1980年3月生。2003年和2006年分别获取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年获取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以来一直工作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工作期间,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以及地方政府委托课题40余项,在《经济日报》、《宏观经济管理》等杂志发表文章8篇以上,参与课题获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商务部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次,宏观院三等奖三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