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贺敬之

贺敬之

作者:丁七玲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24.5(7.0折) 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贺敬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453328
  • 条形码:9787503453328 ; 978-7-5034-533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贺敬之 本书特色

  贺敬之(1924年11月-),中国山东省枣庄人。1940年赴延安,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回延安》、《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后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贺敬之以新歌剧《白毛女》而闻名天下的。他的诗是时代的颂歌,总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他的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他的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贺敬之传》记载了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自少年追求进步、投身革命后屡创文坛佳绩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贺敬之 内容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贺敬之传》依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贺敬之90年来的经历与成就。书中不仅有对诗人生平的翔实记录,且在每章结束时附以一小段简要的综合评述,各章节之间还用诗人的著名诗句加以联合、贯穿,不仅起到载记、训诂的作用,使读者对诗人的高尚人格与杰出作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可读性。

贺敬之 目录

引言
**章 诞生一只雏鸟
第二章 北方的子孙
第三章 漆黑的大地(上)
第四章 漆黑的大地(下)
第五章 伯乐与小千里马
第六章 半途中断的兖州简师
第七章 烽火觅校路
第八章 初绽文采
第九章 走出南方
第十章 思归
第十一章 延安啊,延安
第十二章 鲁艺的小“马雅可夫斯基”(上)
第十三章 鲁艺的小“马雅可夫斯基”(下)
第十四章 到人民中去
第十五章 一曲绕梁
第十六章 《白毛女》(上)
第十七章 《白毛女》(下)
第十八章 钟情
第十九章 双璧
第二十章 炼狱之苦
第二十一章 返延安获诗魂放声歌唱
第二十二章 望三门走桂林十年颂歌
第二十三章 《雷锋之歌》
第二十四章 西去列车闯天涯
第二十五章 携手“逆流”中
第二十六章 诗人部长的困惑
第二十七章 卅年重开新诗境(友人篇)
第二十八章 卅年重开新诗境(史鉴篇)
第二十九章 卅年重开新诗境(山水篇)
第三十章 同一个生命永在
第三十一章 暮年晨钟
附录一 贺敬之年谱
附录二 脚注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后记
展开全部

贺敬之 节选

  《贺敬之》:    一进门贺敬之就看到接待室贴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标语,还有马恩列斯、毛泽东、朱德的领袖像,到处弥漫着生气勃勃的景象,这让他感到非常新鲜。  “一路辛苦了,你们肯定饿坏了,快吃饭吧。” 接待处的同志们摆上热腾腾的馒头和简单的菜蔬。  “我们,嗯嗯,我们身上没钱了……”四个少年低下头含糊道。  “呵呵,放心吃吧,我们这里吃饭不要钱。” “吃饭不要钱?”他们抬起头来,惊讶地喊道。  接待处的同志们微笑着肯定地点点头。  敬之眼里不禁涌出泪水,童年饿得睡不着觉的情形仿佛还在昨天,而刚刚出走的南方学校三青团的头头威胁他“你还想不想吃饭?”的话犹在耳边——饥饿感就像一只赖皮的老虎一直伴随他这么多年! 能吃饱饭,对他来讲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可就在这里,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延安的前哨,不仅可以放开肚皮吃,而且面对的还是温暖和煦的目光,这让他怎能不爱这里、不把延安当做自己的家? 尽管后来贺敬之在革命生涯中遭遇过无数挫折、委屈,他都坚定不移地把延安、把共产党当做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家,就因有着这个极其朴素的生‘ 活根基作基础。  接待处里,一位高个子大眼睛的青年正打着拍子组织大家唱《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 在那位青年目光的鼓励下,敬之他们也加入到合唱的队伍中,敞开喉咙放声歌唱。  “我是冼星海,很高兴认识你们!” “您就是冼星海?”敬之非常激动,他久仰这位音乐家的大名,在抗战烽火洗礼下,冼星海创作的歌曲被广泛传唱,成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  没想到他本人就站在自己面前,既诙谐又不浮华,敬之不禁被他可亲可爱的魅力所陶醉。  听说敬之他们四人从四川梓潼出发,整整走了40 多天才来到西安,尤其贺敬之才刚满15岁,冼星海连连夸奖他道:“好样的,真行!” “来,大家跟我一起来唱。”冼星海亲切地教大家唱爱国歌曲《流民三千万》: “殷红的血,映照火热的太阳,突进的力,激跳着复仇的决心!我们是白山黑水的流亡者,我们是铁牢的归来人!” 少年敬之有幸与冼星海一起跑过防空警报,一起度过“七·一”,这也是他与冼星海的*后一次见面。之后,冼星海从延安去了苏联,并病逝于斯。  在八路军办事处这个大家庭里,敬之他们受到热情款待,到处洋溢欢乐的歌声,这些对敬之而言是那么新鲜,他幸福等待着组织安排自己去延安那一天。  “对不起,由于某种原因你们还不能去延安,我们不能对你们的今后负责了,实在对不起,请你们搬出去吧。”一天办事处的负责同志突然这样告诉他们。  “为什么?我们不是有正式的介绍信吗?”程芸平焦急地问道。  “除了秘密介绍信之外,我们还要等成都地下党一位杨同志的口头介绍。” 程芸平的解释显然没起作用,他们被送到距七贤庄几条街外的汽车队暂时住下。  当时,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人奔向延安,怎么识别谁是真的爱国青年,谁又是日寇、国民党派来的卧底?在被严密封锁、隔绝、战乱的情况下,八路军连起码的考察、外调、甄别条件都没有,只能靠个人交代和八路军内部人士的介绍说明。  所幸的是,过了十多天那位杨同志来到西安,敬之他们又被送回办事处,几天后就迎来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明天你们就可以去延安了。之前的一切很对不起,也是为了安全的考虑,希望你们理解。”办事处的同志歉意地解释道。  “你们很幸运,一起去延安的还有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同志。”那位同志微笑着说。  “太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去延安了!”敬之他们欢呼大叫着,一洗多日以来的委屈。  ……

贺敬之 作者简介

  丁七玲,女,1970年生,山东省平阴县人。青岛翻译协会会员、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曾就职于法企、美企,现从事翻译工作。 虽工科出身,对文学的爱好却矢志不移,因工作关系,在对英、德技术资料互译过程中,受西文冲击之余,渐识中华文字的非凡魅力。酷爱传记文字、散文,在《南昌大学学报》发表过毛泽东诗词研究论文《(沁园春·雪)三题》(与人合作),在青岛晚报以“七玲”笔名发表过散文《加肥猫的七种武器》、《会说话的朋友》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