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出版经济学文稿

作者:陈昕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4-06-28
开本: 16开 页数: 347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9.3(4.5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出版经济学文稿 版权信息

出版经济学文稿 本书特色

《出版经济学文稿(精)》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系统论述中国出版业现状和形势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35万字,分四篇。**篇“中国图书出版业经济分析”,分析了图书市场的走向、图书价格变化的趋势,以及发行渠道所存在的瓶颈等问题;第二篇“中国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研究”,认为中国出版业经历了超常规增长、调整与徘徊、新增长三个阶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第三篇“中国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则全面探讨了方式转变的思路、内容和路径;第四篇“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则对图书价格不断走高情况做了经济学分析。

出版经济学文稿 内容简介

  这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系统论述中国出版业现状和形势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35万字,分四篇。一、“中国图书出版业经济分析”,分析了图书市场的走向、图书价格变化的趋势,以及发行渠道所存在的瓶颈等问题;二、“中国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研究”,认为中国出版业经历了超常规增长、调整与徘徊、新增长三个阶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三、“中国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则全面探讨了方式转变的思路、内容和路径;四、“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则对图书价格不断走高情况做了经济学分析。

出版经济学文稿 目录

**篇 中国图书出版业经济分析
**章 中国图书出版业: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一、中国图书市场的现状及基本判断
二、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特点
三、中国图书市场性质发生转变的前提条件
四、通货膨胀及其对中国图书市场的影响
五、中国图书市场的未来走向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中国图书价格管制:从严紧趋向宽松
一、成本与定价方式对小印数图书市场成长的影响
二、图书价格管制:从分类管制转向*高限价管制
三、放松图书价格管制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图书市场:短期竞争的展开与长期竞争的不足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图书市场竞争的缺陷及其症结
三、图书销售代理制:深化竞争可供选择的方向
第四章 中国图书出版业:信息搜寻费用的转移与潜在图书市场的开发
一、开发潜在图书市场问题的提出
二、图书信息搜寻费用的归属对图书销售潜力的影响
三、两种降低信息搜寻成本的创新
第五章 新华书店: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瓶颈
一、新华书店成为矛盾焦点的原因
二、解决矛盾的可行途径
第六章 中国图书市场发展的背景及国际比较
一、中国图书市场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影响中国图书市场规模的若干主要因素
三、对中国图书市场长期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论中国出版业的买方市场及其他
——求教于王益同志
第二篇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研究(1978~2005)
**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学术界对出版产业研究的进展情况
第二章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经济学分析
一、图书商品性质的经济学分析
二、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特性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章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阶段性分析
一、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超常规增长阶段:1978~1985年
二、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调整与徘徊阶段:1986~1994年
三、对调整与徘徊阶段的进一步分析
四、中国图书出版产业新的增长阶段:1995年至今
第四章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关于现阶段中国图书出版产业整体发展的基本判断
——对滞胀论的一种回应:
二、中国图书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
……
第三篇 中国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第四篇 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

展开全部

出版经济学文稿 节选

  第二章  中国图书价格管制:从严紧趋向宽松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思想、文化、科学的传贮工具,在大众传播网中,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正因为如此,图书价格的上升,哪怕是轻微的上升,都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都是常见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所有的出版社,包括私营出版社和国营出版社,甚至是国家级的人民出版社,均由自己决定图书的价格,其定价原则是“成本+利润+税收”。这一阶段,政府对图书业的干预主要体现在出版方针的制定和监督执行方面,对书价并没有具体的要求或规定。1956年,随着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政府为图书出版业规定了“保本微利”的经营方针和定价原则,与此适应,从那时起在全国实行图书统一定价标准,即对图书实行价格管制。当时的这个图书定价标准一直维持到70年代末①。这一期间,政府先后制定了近20个有关图书定价问题的文件,其中,除个别文件为略微调高定价标准外,绝大多数是要求降低定价标准。从总体上看,这一期间图书价格管制政策的实施是十分有效的。  进入80年代以来,长期稳定的图书定价标准开始被出版社突破,平均印张价格逐步上升。到1984年,由于纸张价格和印刷工价等的推进,按照过去的定价标准,出版社已难以做到“保本微利”,所以政府首次全面提高了各类图书的定价标准。这是1985年中国图书价格大幅度上升的直接原因。这一年上海图书价格上升了40.3个百分点。之后,一方面由于成本的继续推进,以致国家不得不经常对定价标准做一些局部的微调。其中*重要的就是,为了保证学术类图书的出版,规定印数在3000册或5000册以内的学术著作可以按照成本定价①;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图书出版业已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出版社的利润动机趋强,有了突破价格管制的冲动。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致使1988年中国图书价格又出现了一次大幅度的上升。这一年上海图书价格的增幅是42.57%,这种局面还在持续,1989年上海图书价格的增幅为46%,。图书价格如此大幅度地上升,促使人们对图书价格管制的定价方式这样一个较为深层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成本与定价方式对小印数图书市场成长的影响  1988年上海书籍出版品种总数中,印数不足5000册的占25.89%,但这些图书对平均定价的影响却占到41.09%。这就说明,印数不足5000册的书籍构成了支撑1988年上海图书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5000册以下的小印数书籍可以按成本定价,较少受到价格管制的约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的观察,来认识价格管制及现有定价方式的一些不利影响。  1.成本与利润的“剪刀效应”  如前所述,中国现行图书全国统一定价方式是1956年开始实行的,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不计成本,不问需求,不管质量,基本原则是保本微利,将图书按内容分类划档,然后规定每个印张的价格。在这种管制价格下,相当多的图书的出版通常可以弥补成本,且有微利。但是,对印数少于10000册,尤其是少于5000册的小印数图书市场来说,规定价格便明显地构成了出版社进入的障碍。  为了说明价格管制对小印数图书市场成长的影响,我们首先把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作一比较。  ……

出版经济学文稿 作者简介

  陈昕,男,1952年6月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著有《中国出版产业论稿》、《中国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等9部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100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