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

作者:李淑梅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458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4.7(3.8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 版权信息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深入研究并系统梳理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写作时期、《莱茵报》时期、《德法年鉴》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的社会政治指向。分析了马克思通过批判卢格、蒲鲁东、布·鲍威尔、李斯特等人的思想,重建其政治哲学的思想历程。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变革,费尔巴哈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是直观的、表面的,马克思则将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在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本书稿着重研究了马克思对施蒂纳政治哲学观点的系统批判。本书稿是基于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文本研究,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提供了文献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研究并系统梳理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写作时期、《莱茵报》时期、《德法年鉴》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的社会政治指向。分析了马克思通过批判卢格、蒲鲁东、布·鲍威尔、李斯特等人的思想,重建其政治哲学的思想历程。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变革,费尔巴哈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是直观的、表面的,马克思则将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在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本书稿着重研究了马克思对施蒂纳政治哲学观点的系统批判。本书稿是基于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文本研究,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提供了文献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 目录

导论**章  博士论文时期人民民主的哲学精神  **节  古希腊哲学自由精神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哲人的精神自由与其存在的矛盾性    二、古希腊晚期自我意识自由的哲学    三、研究哲学史的反思方法  第二节  伊壁鸠鲁“偏离政治”的政治哲学    一、关于“城邦”的政治哲学    二、伊壁鸠鲁对政治的“偏离”    三、批判永恒天体的观念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原子自由的思想    一、原子偏离直线的个体自由精神    二、原子概念在现象世界的外化和实现    三、反对虚假意识的意义    四、实践哲学的特点第二章  《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  **节  反对书报检查令与建构公共舆论领域    一、揭露新书报检查令的伪自由主义    二、对省等级议会关于新闻出版自由辩论的评论  第二节  时代问题与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    一、哲学要把握现实政治问题    二、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节  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    一、历史法学派的“轻佻”    二、历史法学派与启蒙思想的比较  第四节  私人利益、等级制与国家理性的矛盾    一、区分贵族的习惯法和贫民的习惯法    二、质疑省议会的立法资格和能力    三、国家理性和私人利益之间的逻辑断裂  第五节  反对普鲁士封建等级代表制    一、反对由地产决定的代表制    二、批驳国家以固定的等级差别为基础    三、评判“智力是等级的共同属性”  第六节  贫困与官僚机构的关系    一、摩泽尔河地区的贫困源于官僚政治    二、葡萄种植者、经营者的利益与官员利益的对立    三、自由报刊的中介地位和作用  第七节  《莱茵报》时期政治哲学的价值和启示    一、确立关注时代问题的哲学观    二、探索民主政治的建构模式    三、“物质利益难题”引发新探索    四、注重对以每个人的自由为目标的共同体的建构第三章  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  **节  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形而上学架构    一、批判主体和谓语的颠倒    二、批判从社会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批判王权至上的立宪君主制主张    一、批判对君主及其权力的思辨理解    二、君主主权和人民主权的对立    三、王权与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  第三节  批判依附于王权的行政权观点    一、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基础上的行政权    二、市民社会内容和形式的分离与官僚政治    三、批判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权同一的论证    四、人民主权的行政权的初步构想  第四节  批判抽象的立法权思想    一、国家制度和立法权的关系    二、人民的自由意志与普遍事务    三、工商业者选派的等级要素    四、君主的至高地位基于私有财产    五、建立克服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的民主制  第五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贡献和局限    一、揭露形而上学的弊端    二、初步分析市民社会的矛盾    三、克服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的诉求    四、改造行政权和立法权主张的启示意义第四章  人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使命  **节  人的解放:消除对政治国家、宗教和金钱的崇拜    一、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二、批判对社会联系的中介——政治国家的崇拜    三、分析金钱崇拜及其扬弃  第二节  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结合    一、由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    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意义    三、哲学和革命主体——无产阶级的联系第五章  揭露社会经济活动的异化和批判政治理智  **节  异化劳动及其扬弃    一、剖析市民社会的重要性    二、《手稿》的主要参考文献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    四、私有财产的特点和本质    五、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    六、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社会政治取向  第二节  分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往关系异化    一、货币是异己的交往媒介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交换的异己性    三、谋生的劳动及其克服  第三节  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理智的构建    一、政治国家的本质与社会贫困    二、政治理智与社会理智的对立    三、社会灵魂是整体的观点第六章  《神圣家族》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节  对蒲鲁东平等思想和埃德加的思辨歪曲的评判    一、评论蒲鲁东否定私有财产的观点与国民经济学的关系    二、批判对社会贫困事实的遮蔽    三、批判“无限的自我意识”和“平等占有原则”    四、批判埃德加对蒲鲁东价值理论和财产不可能性证明的歪曲和质疑    五、批判“一切祸害只存在于工人的思维中”    六、对蒲鲁东和埃德加思想比较的启示意义  第二节  揭露思辨结构的秘密    一、思辨方法忽略了感性事物的联系    二、思辨方法的非批判性  第三节  批判布鲁诺·鲍威尔反对民主主义的思想    一、批判把精神和群众对立起来的观点    二、批判鲍威尔对法国革命的歪曲    三、对法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思考  第四节  经验和超验哲学进路社会政治旨趣的差异    一、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社会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    二、法国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学说的联系    三、青年黑格尔派形而上学的要害及其克服途径第七章  奠定新哲学的基础  **节  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改造    一、李斯特对生产力的曲解和国家保护主义观点    二、割裂生产力和交换价值关系的弊端    三、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奠基意义  第二节  新哲学的立脚点    一、认清感性直观和抽象思辨的缺陷    二、对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理解    三、新哲学改造世界的指向第八章  清算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  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从天国降到人间”和“从人间升到天国”    一、批判“从天国降到人间”的思辨方法    二、揭露费尔巴哈感性直观方法的非批判性    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说明社会结构和国家  第二节  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社会条件    一、确立历史前提与改造社会制度的诉求    二、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虚幻的共同体和真实的共同体    四、“颠倒的意识”:意识形态的成因  第三节  清算布鲁诺的自我意识哲学    一、自我意识万能化取消革命行动的危害性    二、固守自我意识哲学的思想迷误  第四节  批判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    一、批判施蒂纳对人和人的历史的虚构    二、批判施蒂纳反对“自由主义”的观点    三、具体分析施蒂纳歪曲历史和现实的方法    四、剖析“独自性”观点    五、从社会物质关系透视“权利、法律和犯罪”    六、批判关于资产阶级社会的观点    七、批判取消革命的“暴动”    八、批判利己主义者联盟的构想    九、分析“自我享乐”哲学  第五节  批判淡化阶级对立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一、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二、批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    三、人和自然统一的“建筑基石”的虚构性    四、批判格律恩对法国社会主义学说的歪曲    五、人的自我解放和未来社会的分配方式  第六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变革的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伟大成果    二、从批判利己主义的人转变为探讨现实的人    三、从感性劳动出发对经验论和抽象思辨研究方法的超越    四、注重对现存社会结构的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索引后记 
展开全部

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 作者简介

李淑梅,1954年出生,天津市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认识结构研究》、《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合作)、《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合著)等,参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发表学术论文约80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