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

作者:王建平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7.0(4.9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5133628
  • 条形码:9787105133628 ; 978-7-105-1336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 本书特色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的出版,将把80多年前的撤拉族社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无疑将进一步拓展撒拉族研究领域,对撒拉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些珍贵的照片中,读者可以看到早在清代雍正八年修建的循化城的完整面貌,捕捉到了80年前循化城内撒拉族、藏族等相互贸易的场景,目睹了当时黄河岸边水车与水磨的清晰画面,了解了撒拉族服饰尤其是妇女盖头正在转型的过程,还有许多目前已经消失的历史画面,如黄河上的渡船、木瓦、皮筏子以及古老的水车,飞檐瓦顶的街子清真大寺建筑风格,街子清真大寺大殿上悬挂的乾隆时期题写的牌匾,背水的木桶,木质结构的“握桥”,撒拉族男女的服饰,等等。这些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关于循化地区以及撒拉族社会生活*早的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由王建平、马成俊、马伟编著。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 内容简介

今年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拟出版《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一书。此书图文并茂,选取收藏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一百余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映循化撒拉族社会生活的旧照片,并辅以一定的文字说明,以期使广大读者对撒拉族80年的社会变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书由王建平、马成俊、马伟编著。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 目录

序曲:撒拉族先辈的历史
骆驼泉的传说
循化的历史
循化地形
农业生活
水与生活
交通运输
伐木和狩猎
畜牧经济
商业活动
社会组织
宗教文化
建筑艺术
丧葬礼仪
婚姻习俗
民族服饰
传统教育
节庆仪式
附录:海映光牧师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 作者简介

1953年生,汉族,1983年获云南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瑞典隆德大学获宗教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伊斯兰教专业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和上海外国浯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两次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宗教学教授、宗教学硕士生导师、地方专门史博士生导师。著有Discrimination,Corruption and MoralDeclin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MuslimHui Upr&ing in Yunnan.China,1856~1873(耶路撒冷:和平出版社,1995年)、Concord andConflict:the Hui Communities of Yunnan Society in aHistorical Perspective(斯德哥尔摩:国际书社,1996年)、Glossary ofChinese Islamic Terms(伦敦:寇尔松出版社,2(X)1年)等英文专著。与白润生阿訇合作主编的《中国伊斯兰教典籍选》(六卷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7年底出版。译著有《伊斯兰》(台湾:麦田出版社,2002)等。还发表中外文专业论文70余篇。 马成俊 撒拉族,1964年生于青海循化,198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1997年1月任中文系副主任,1998年6月调任民族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任民族研究所直属支部书记,主持全面工作,2002年任民族研究所所长,2009年获得中山大学法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名前为民族研究所所长)院长、教授,国家级双核心期刊《青海民族研究》主编,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主任,同时兼任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主办内部刊物《中国撒拉族》主编;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首席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民族学、中国民族史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青海省人才办社会科学领域“民族学人才小高地”领军人才;青海省教育厅、财政厅“13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同时,兼任中国民族学会理事,青海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曾获得“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先后被评为“青海省十大师德标兵”“青海省劳动模范”“青海省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06年10月,被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七部委联合评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3月获得2010年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其论著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一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曾多次被邀请到美国、日本、土库曼斯坦、土耳其、澳大利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并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京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铭传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讲学或访问。 马伟 撒拉族,1970年7月生于青海循化,1993年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语言人类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语言教研室主任,兼任《青海民族研究》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民族学,主讲“语言学基础”“语言人类学”“西北民族语言概论”等课程,先后在《亚洲民俗研究》(日本)《西北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中国人类学评论》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The Xunhua Salar Wedding、《从Saraghur到Salyr——撤拉族源流的语言人类学研究》《撒鲁尔王朝与撒拉族》等40余篇,出版The Folklore of China's Islamic Salar Nationality(美国)、《撒拉族风情》等专著、合著10部。曾获美国福特国际奖学金,青海省高等院校省级骨干教师、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创新教学科研骨干等称号,担任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主持国家社科课题“濒危语言——撒拉语研究”“族群互动与语言接触——撒拉语的人类学研究”,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子课题“撒拉语参考语法”等,参与国家社科课题多项。曾赴美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法国、德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语言学、民族学方面的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考察活动。兼任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秘书长、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撒拉族》副主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