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税收负担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

税收负担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

作者:郭江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6.0(6.2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税收负担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7104131
  • 条形码:9787517104131 ; 978-7-5171-041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税收负担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 本书特色

郭江编著的《税收负担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尝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税负量化分析方法,选择我国宏观税负量化分析方法,以指标体系法作为研究我国宏观税负的基本方法,形成了由模型分析法、弹性分析法、差异系数法共同构成的税负量化分析方法体系。在模型分析法中,利用宏观税负形成模型,分析在宏观税负的形成过程中,gdp及各构成要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宏观税负的经济影响模型,分析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宏观税负对国民经济总规模及各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在弹性分析法中,用税基弹性反映税基变动对税负变动的敏感程度,揭示税负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在差异系数法中,设置税负差异系数法,以一个数值来全面反映税负差异的总体情况,便于税负差异的国际比较和动态分析;在指标体系法中,设置了包括3个子体系、13个指标在内的宏观税负指标体系。

税收负担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 内容简介

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存在于经济活动的各领域,贯穿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干预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切身利益。税收的核心问题是税收负担问题,税收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一定的税负水平和差别税负影响和改变市场参数和经济预期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负担水平一方面影响政府集中财力的多少,从而影响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证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强弱;另一方面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的负担,从而调节和制约其经济行为。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和税收规模的快速增长,税收负担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本书通过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税收负担理论研究、量化方法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实现合理税负的政策建议,对我国税收理论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税收负担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 目录

导言
 0.1 选题的意义
 0.2 税负研究综述
 0.3 本书的结构安排
**章 税收负担及其形成原理
 1.1 税收负担的经济含义
 1.2 税负主体及其特征
  1.2.1 分配主体与行为主体
  1.2.2 权力主体——国家
  1.2.3 义务主体——法人纳税人
  1.2.4 义务主体——自然人纳税人——家庭
  1.2.5 负税人
 1.3 税负客体与国民收人流程
  1.3.1 国民收入流程与税负客体的确定
  1.3.2 税负客体的分类及其特征
 1.4 我国宏观税负的形成原理
  1.4.1 一定时期的政府职责
  1.4.2 公共商品的提供
  1.4.3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1.4.4 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
  1.4.5 政府收入结构
  1.4.6 税收征管能力
第二章 合理税负的理论研究
 2.1 对西方税收原则的分析
  2.1.1 西方税收原则的演进
  2.1.2 西方税收原则的归纳及借鉴
 2.2 对我国税收原则的分析
  2.2.1 对我国税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2.2.2 我国的税收原则
 2.3 税负的影响因素
  2.3.1 经济性因素
  2.3.2 制度性因素
  2.3.3 征管能力
  2.3.4 政府职能范围
 2.4 合理税负的界定
  2.4.1 合理税负的内在要求
  2.4.2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合理税负标准
  2.4.3 合理税负的数量界限
第三章 税收负担的量化方法研究
 3.1 模型分析法
  3.1.1 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指标的选择
  3.1.2 宏观税负形成模型
  3.1.3 宏观税负的经济影响模型
 3.2 弹性分析法
  3.2.1 税基弹性在税收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2.2 非税收弹性分析在税收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3 差异系数法
  3.3.1 我国税负差异测度方法研究的现状
  3.3.2税负差异测度方法的具体研究
 3.4 指标体系法
  3.4.1 税收负担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4.2 宏观税负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第四章 税收负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关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折
  4.1.1 马斯顿关于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1.2 宏观税负水平的国际比较
  4.1.3 国内学者关于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负担的动态分析
  4.2.1 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分析
  4.2.2 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分析
  4.3.3 大、小口径宏观税负差异的比较分析
 4.3 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4.3.1 税收收入增长的经济因素分析
  4.3.2 税收收入增长的政策因素分析
  4.3.3 税收收入增长的征管因素分析
  4.3.4 税收收入增长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4.4 我国宏观税负适度规模的确定
  4.4.1 理论依据
  4.4.2 方法借鉴
  4.4.3 我国*优税负模型的选择及确定
第五章 税收负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不同地区之间税负差异分析
  5.1.1 税负差异变动趋势分析
  5.1.2 税收收入弹性系数分析
  5.1.3 税负差异系数分析
 5.2 不同产业之间税负差异分析
  5.2.1 产业税收差异分析
  5.2.2 产业税负差异分析
  5.2.3 产业税收弹性差异分析
 5.3 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税负差异分析
  5.3.1 国有企业税负高于非国有企业税负
  5.3.2 内资企业税负高于外资企业税负
  5.3.3 股份制企业税收增长迅速
 5.4 税收负担差异的经济因素分析
  5.4.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5.4.2 经济运行质量差异的影响
  5.4.3 产业结构差异的影响
  5.4.4 所有制结构差异的影响
  5.4.5 国家价格政策的影响
 5.5 税收负担差异的制度因素分析
  5.5.1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5.5.2 目标宽泛、管理松弛的税收优惠产生的负面影响
  5.5.3 我国的税收政策影响了税负差异
第六章 税收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 税收经济效率分析
  6.1.1 税收宏观调控效率偏低
  6.1.2 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
 6.2 税收行政效率分析
  6.2.1 税收征管机构效率分析
  6.2.2 纳税遵从效率分析
 6.3 税收行政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促使税收行政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
  6.3.2 抑制税收行政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
第七章 实现合理税负的政策建议
 7.1 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税负适度
  7.1.1 适度降低我国宏观税负
  7.1.2 增强可持续税源建设
  7.1.3 加强跨区域税收合作
 7.2 促进税收结构平衡发展,实现税负公平
  7.2.1 结构性减税的必然与可行
  7.2.2 优化税制结构
  7.2.3 优化地区税负结构
  7.2.4 优化产业税负结构
 7.3 强化税收征管,提高税收行政效率
  7.3.1 转变税收管理理念
  7.3.2 严惩偷逃骗税行为
  7.3.3 构建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