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

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492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52.8(5.5折) 定价  ¥9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4146615
  • 条形码:9787514146615 ; 978-7-5141-466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 本书特色

由施光耀编著的《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共三篇,分别介绍了转型升级:业绩与市值双提升的利器、2014年度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分析、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资本品牌评价报告。在《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中了解到,按照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及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的自然人持股市值进行个人持股市值进行了排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以215亿元位居榜首,大华股份董事长傅利泉持有市值201亿元位居第二,曾连续七年蝉联榜首的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持有市值176亿元下跌至第三位。

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 内容简介

  《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是国内关于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及资本品牌评价的独门专业年度分析报告,由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于2014年5月24日在北京发布。报告对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总绩效和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关联度绩效以及市值溢价因素等方面作了全景式的分析。此外,报告还针对A股上市公司资本品牌价值变化及其原因做了详细评述。

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 目录

上篇:转型升级:业绩与市值双提升的利器
**章 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转型升级是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
一、转型升级模式一:产业链一体化与混合多元化
(一)产业链一体化
(二)混合多元化
二、转型升级模式二:主动拥抱新技术,积极改变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
三、转型升级模式三:核心业务板块的产品服务升级
四、转型升级模式四:海外并购实现企业经营升级
第三章 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市值效应
一、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市值效应的统计分析
二、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市值效应的个案分析
(一)漳泽电力转型“煤电一体化”模式,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市值大幅增长
(二)宏达高科混合多元化业务驱动公司价值成长
第四章 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并购重组促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二、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政策,着重关注传统行业的定位与调整
(一)切实把握传统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价值地位
(二)充分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间的回顾效应与旁侧效应
(三)充分考虑传统产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转换政府在并购中的职能和角色,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
(一)转换政府在并购交易中的职能
(二)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
(三)消除跨地区兼并重组障碍,促进企业整合
四、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中引人市值指标
第五章 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未来展望
一、转型动力更强、压力更大、政策环境更好
二、转型升级路径多元化,主流模式各显神通
三、资本市场将成为上市公司转型升级*重要的平台
四、投行将在上市公司转型升级中大显身手
五、成功转型将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发挥更显著作用

中篇:2014年度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分析
第六章 2014年度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总述
一、绩效指标全面向好
二、“国退民进”日益突出
三、新兴行业优势明显
四、发达地区绩效显著
五、新老公司表现迥异
六、转型升级有望持续
(一)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是市值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认真研究政策取向,从政策中探寻市值管理的新空间
(三)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的共同机会
(四)让市值管理考核尽快成为国有企业主要的考核指标
(五)打造创新能力强的高管团队,进一步推行股权激励等方案的实施
(六)大力提高上市公司的整合能力
(七)市值管理需要深化和提高
第七章 2014年度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百佳榜分析
一、“百佳”市值管理绩效特点
(一)百强市值管理绩效同比较平稳
(二)茅台八年入榜百佳,企业更迭达六成
(三)行业热点轮换,银行证券跌出百佳
(四)民企强势崛起,国企持续萎靡
(五)区域分布北京大幅下降,天津显著增加
(六)深强沪弱,中小股本企业受青睐
二、“百佳”市值管理绩效原因分析
(一)“话题”效应带动关注热点
(二)市值增长带动市值管理绩效提升
三、“百佳”市值管理绩效提升建议
第八章 2014年度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维度分析
一、2014年度市值管理绩效评价:行业分析
(一)行业市值管理绩效特点
(二)行业市值管理绩效原因分析
二、2014年度市值管理绩效评价:区域分析
(一)区域市值管理绩效特点
(二)区域市值管理绩效原因分析
三、2014年度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所有制分析
(一)各所有制市值管理绩效特点
(二)各所有制市值管理绩效原因分析
四、2014年度市值管理绩效评价:国资委分析
(一)国资委市值管理绩效特点
(二)国资委市值管理绩效原因分析
五、2014年度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派系分析
(一)各派系市值管理绩效特点
(二)各派系市值管理绩效原因分析
六、2014年度市值管理绩效评价:市场板块分析
(一)总体表现:创业板夺冠,深主板垫底
(二)价值创造:中小板重回榜首
(三)价值实现:整体上升,创业板又占鳌头
(四)价值关联度:深市中小板蝉联冠军
(五)市场溢价因素:沪主板连续七年夺冠
(六)各板块市值管理绩效原因分析
第九章 2013年年底自然人股东持股市值分析
一、自热人持有市值总量创历史之*
二、中小板的盛宴
三、机械设备居榜首,商业贸易跌幅较大
四、广东蝉联冠军,北京首次超越浙江位居第二
五、民营企业蝉联8连冠
六、2013年自然人持股市值TOP 0首次全部超过百亿
(一)“汽车狂人”比亚迪王传福夺冠
(二)乐视网贾跃亭首次入围TOP 0

下篇: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资本品牌评价报告
第十章 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资本品牌价值分析
一、资本品牌评价总述
(一)大市值公司依然占据价值榜前列
(二)与民生相关上市公司资本品牌价值大幅提升,伊利拔头筹
(三)战略新兴产业群整体实现资本品牌价值提升
(四)重组效应推升资本品牌价值
(五)投资行为转变导致市场板块资本价值此消彼长
(六)转型升级风险敞口扩大影响资本品牌价值
(七)上市公司危机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资本品牌价值
二、2014年资本品牌价值百强榜分析
(一)新上榜公司近四成
(二)银行仍是行业百强佼佼者
(三)民企百强显著增加
(四)沪市主板主导地位不可撼动
(五)京粤沪百强企业占比近六成
第十一章 2014年度上市公司资本品牌溢价分析
一、2014年资本品牌溢价率总体分析
(一)行业品牌溢价差距大
(二)民营企业规模小效率高
(三)创业板品牌遥遥领先
(四)地区品牌起伏多变化
二、2014年资本品牌溢价百强榜分析
(一)百强大换血,连续上榜公司不足两成
(二)百强溢价效率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三)电气设备百强激增,银行酒企退出百强
(四)民营企业占据百强近六成
(五)创业板百强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六)京粤浙沪占据百强半壁江山
附录一: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七版)
附录二:中国上市公司资本品牌评价模型
附录三:201 4年度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百佳榜
附录四:2014年度上市公司价值创造百强榜
附录五:201 4年度上市公司价值实现百优榜
附录六:2013年年底中国行业A股市值总表
附录七:2013年年底中国区域A股市值总表
附录八:1990~2002年中国区域A股市值成长表
附录九:2003~2013年中国区域A股市值成长表
附录十:1990~2002年各省(区、市)经济证券化率表
附录十一:2003~2013年各省(区、市)经济证券化率表
附录十二:2013年年底A股个人持股市值(大于1亿元)明细表
附录十三: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总排名
附录十四:2014年度资本品牌价值排名
展开全部

201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报告 节选

  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未来展望  中国经济结构的提升,从根本上依赖于作为微观经济基本主体的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中*有活力的企业群体,将历史性地担负起引领中国经济摆脱旧有的高消耗、低效率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步入高质量增长轨道的历史重任,上市公司转型将成为时代的潮流。  一、转型动力更强、压力更大、政策环境更好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产业生命周期逐渐演变,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部分传统行业发展减缓,而新兴的产业也面临进入者越来越多,利润率迅速下降的局面。中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包括许多上市公司在持续快速发展了数年甚至是一二十年之后,原有主营业务已经做到相当规模,边际利润下降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在核心业务不衰退之前,找到具有竞争优势的未来主业成为其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在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面临的转型的压力会越来越强,在压力作用下,上市公司转型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大。  在转型动力更强、压力更大的同时,上市公司转型的政策环境也会越来越好。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已将转型升级提高到国策的高度,各项配套措施也正在加快出台之中,2014年以来,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利于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包括取消和下放并购重组相关审批、推动商业银行对兼并重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改善对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服务、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兼并重组支付方式,研究推进定向权证等作为支付方式等。预计未来随着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政策环境会越来越好。  二、转型升级路径多元化,主流模式各显神通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以及自身竞争力不可避免会产生不同影响,促使上市公司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转型的背景和动因多种多样,如原有竞争优势的衰退,促使上市公司通过组织等的变革,提升企业在产业内的能力;也可能是由于所处行业的衰退,原有主业发展前景黯淡,上市公司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地采取产业转移的战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此外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等,均可以成为企业谋求转型升级的动因。由于转型背景和动因的复杂性,使得上市公司选择的转型路径必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我们在本报告中简要分析了产业链一体化与混合多元化、应用新技术改变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核心业务板块的产品服务升级或再定位、海外并购扩展市场空间或资源供应能力等几种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较为常用的几种转型模式,这几种模式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上市公司实现转型的主流模式,新的模式也完全有可能脱颖而出,为上市公司所青睐。  三、资本市场将成为上市公司转型升级*重要的平台我国正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建创新型国家战略,而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平台就是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市场;能够依靠创新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资本市场健全发展,并购体系基本完善,企业面临发展的历史机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是未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所获得的融资,约1/3投向了新兴产业,这个比例远高于同口径的银行信贷,显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转型升级*重要的平台。未来上市公司将进一步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并购方式获取先进技术、人才、品牌、渠道等优质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引领作用。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丰富的资本运作手段,通过收购兼并,不但可以“大鱼吃小鱼”;通过换股合作、定向增发等,还可以“快鱼吃慢鱼”,甚至“蛇吞象”。在当前经济运行的减速时期,利用资本市场,开展收购兼并与扩张,有助于上市公司快速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另外,上市公司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也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市场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成长的,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要求资本市场为推进企业创新转型提供有效支持,更好地满足上市公司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四、投行将在上市公司转型升级中大显身手推动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政府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也离不开投资银行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