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

作者:李立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540
读者评分:4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2.7(3.8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30551
  • 条形码:9787516130551 ; 978-7-5161-305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 本书特色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引用文献较多,在战国秦汉简牍文献的释读和考古诠释等方面,参考、借鉴和引用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行文中均予以说明并注明出处,又在“正文”后以“参考文献”的形式一一列出,如有遗漏当为本人疏忽,希望有心者指出,或在《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再版时予以更正。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 内容简介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由李立著,本课题的研究运用了战国秦汉时期简牍文献和考古资料,力求从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探寻楚汉相关文学的创作、承传和发展,因此,上述研究不论是材料的运用、问题的提出和讨论,还是观点的得出和进一步思考,都带有极大的风险,可商榷或存在问题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大家帮助和批评。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 目录


绪论
一关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及其于秦汉时期转型”诸问题的思考
二楚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文化面貌
**章作为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根基的荆楚传统巫灵文化与巫灵艺术
**节荆楚传统巫灵文化
一传统巫灵文化与巫灵思维
二人的灵性化与灵的人性化
三冥想、梦境、幻觉与巫灵的意念
四巫灵艺术与诗性思维方式
第二节荆楚传统巫灵艺术气质
一诗性与诗性特征
二诗性与诗性想象
三诗性与诗性情感
第三节从春秋战国时期楚墓随葬器物造型看荆楚传统巫灵艺术特征
一挺拔纤劲、大气朗俊
二柔媚活泼、灵动飘逸
三高挑优雅、舒展秀丽
四繁缛壮阔、伟丽宏大
第四节从春秋战国时期楚墓随葬器物纹饰看荆楚传统巫灵艺术叙述特点
一主体线条的主题叙述
二主体线条遭到遮蔽和干扰的主题叙述
三主体线条被强调和突出的主题叙述
四主体线条进行重复和组合的主题叙述
五主体线条发生变异的非典型性主题叙述
六荆楚传统巫灵艺术叙述形式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屈原的文学创作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实践(上)
**节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和楚器铭文看屈原对荆楚宗教文化传统的继承
一楚王族贵族尊祖敬宗传统与《离骚》开篇诗句意义解析
二楚王族贵族使命和责任传统与《离骚》开篇诗句意义解析
第二节从楚人葬俗和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屈原对荆楚宗教信仰传统的继承
一从春秋战国楚墓埋葬形式看屈原相关文学创作对荆楚传统生命观的继承
二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所涉神祗情况看《九歌》诸神设置的根据
三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九歌》所反映的神祗祭祷情况
第三节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屈原对荆楚宗教神祗传统的继承
一《九歌》“东皇太一”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太”
二《九歌》“湘君”“湘夫人”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二天子”
三《九歌》“大司命”、“少司命”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司命”
四《九歌》“国殇”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兵死”和“强死”
第四节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屈原对荆楚宗教艺术传统的继承
一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九歌》整体叙述框架
二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九歌》诗歌叙述结构
三从战国楚简卜筮祭祷简祷祠实践看《九歌》诗歌祭祷结构
第三章屈原的文学创作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实践(下)
**节《九歌》与诗人所感知的神祗世界的忧伤
一《九歌》神祗孤独、惆怅和忧伤预示着神对人的漠视和远离
二《九歌·国殇》所隐含的英魂不能回归和飨祀的焦虑和不安
第二节《离骚》与诗人所面临的政治人生的痛苦
一包山楚简“卜筮祭祷记录”所透露出的“高丘”地理位置
二新蔡葛陵楚简“祭祷文书”相关记录揭示了“高丘”内涵
三包山楚简“卜筮祭祷记录”“高丘”与《离骚》“高丘”的联系
四《离骚》“哀高丘之无女”所预示的神女远逝与求女失败的茫然和悲伤
五《离骚》所表现的诗人源于君王疏离与同道背叛的窘境和痛苦
第三节《天问》与诗人所反省的历史诠释的困惑
一楚帛书《四时》篇在文化属性上与荆楚传统文化相抵牾
二楚帛书《四时》篇神祗关系和神话情节上存在紊乱现象
三楚帛书《四时》篇是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影响的产物
四《天问》前二十二句与楚帛书《四时》篇神话的比较研究
五《天问》后一百六十六句历史叙述的框架结构与邹衍五德终始说
六《天问》借历史叙述所表达的迷惘与困惑、希望与企盼
第四章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创作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节巫山之女神话为《九歌·山鬼》、《高唐赋》、《神女赋》创作提供了文学素材
一巫山之女神话的地域背景是江汉地域的云梦
二巫山之女神话是《山海经》武罗、帝女神话于江汉地域发展演变的产物
三巫山之女神话为《九歌·山鬼》、《高唐赋》、《神女赋》创作提供了文学素材
第二节巫山之女神话在《神女赋》爱情故事中的变异与《神女赋》创作目的的转向
一屈原《九歌》山鬼形象的塑造与《九歌》诸篇爱情模式的特点
二宋玉《神女赋》神人相恋情节的照搬与爱情模式的思索和反省
三宋玉《神女赋》神话叙述传统的接续与文本形象神性本质的剥离
第五章秦汉社会转型时期的世风移易与社会思潮变革
**节汉代以家族和小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基于汉代丧葬制度“汉制”特点的认识
一汉代丧葬制度“汉制”特点与湖北当阳岱家山楚汉墓考察
二湖北当阳岱家山楚汉墓在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上的典型意义
第二节汉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世风移易:以汉代考古资料与文献载记相结合的研究
一以个体和家庭生活为重的世俗生活观
二以财富占有攀比为核心的世俗价值观
三以追逐财利为生活价值的世俗道德观
四以寻求物欲享乐为宗旨的世俗生活观
五以满足男女情欲为目的的世俗享乐观
六以贪恋长生永视为目标的世俗生命观
第三节汉代世风移易与社会思潮变革:以汉代忠孝观念、神仙信仰、学风文风、阴阳哲学为对象的思考
一孝道观念的强化与传统独立人格的消解
二神仙信仰的泛滥与传统宗教情怀的消失
三格物实学的兴盛与传统学风文风的转变
四阴阳五行的流行与传统神祗体系的解构
第四节社会思潮变革与艺术精神转向:以汉代庄园艺术为中心的讨论
一汉代庄园经济生活与庄园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汉代庄园艺术以娱人功能为重的艺术转向
三汉代庄园艺术对权贵垄断和等级制的僭越
四汉代庄园艺术主体受众群体的变化与下移
……
第六章秦汉世俗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与荆楚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转型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 作者简介

  李立,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东北9币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杂志编委;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李立的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化研究、汉画像与汉代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汉墓神画研究——神话与神话艺术精神的考察与分析》、《神话视阈下的文学解读:以汉唐文学类型化演变为中心》、《汉画像图像叙事学研究》。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

    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针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

    2024/3/5 20:18:18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