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

作者:岳谦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430
中 图 价:¥22.5(4.9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85889
  • 条形码:9787500485889 ; 978-7-5004-8588-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 本书特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结项成果.该书主要立足于新发现的以及已出版的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以中国中西部地区晋西北兴县14村(调查时属于既未经过土地革命又无大地主的普通小农经济村庄)、陕北神府县直属乡8村(调查时属于已经过土地革命且无地主阶级的经济“均化型”村庄)及米脂县杨家沟村(调查时属于未经过土地改革而仍保存着大地主经济的典型村庄)为中心研究区域或研究骨架,以地方或地域为研究方式,以目前中外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阐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陕农村在“黄土、革命与日本入侵”场景下的基本面貌及其发生演变的历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 目录

前言
一 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的学术价值
二 本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上篇 晋西北根据地农村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
 **章 地权分配与租佃体系
一 地权分配
二 租佃形式
三 租率
四 减租与交租
五 结语
 第二章 借贷关系
一 农村借贷形式
二 农民借贷情形
三 战争与革命场域中的借贷关系
四 结语
中篇 根据地农村的三种经济型态
 第三章 革命中的陕北农村:米脂县的“大地主经济”
一 米脂地主经济的一般性考察
二 案例解读:杨家沟马氏地主集团之租佃关系
 第四章 革命中的晋西北农村:兴县的传统“中农化”小农经济
一 “中农化”的传统自耕农型经济
二 共产党革命与“中农化”小农经济的强化
三 阶级分化与“中农社会”的扩张
四 结语
 第五章 土地革命后的陕北农村:神府县的“均化”型小农经济
一 直属乡八村地权关系
二 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
三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
四 结语
下篇 村选·村领袖与村政权
 第六章 1941年“村选”与晋西北根据地基层政权重构
一 村选条例的颁行与村选动员
二 村选中各阶层的政治反应
三 村选的绩效与不足
四 村选后村政权的运行
 第七章 “张初元模式”与共产党重构下的晋西北乡村领袖
一 从煤工到村领袖
二 政治崛起与“张初元模式”
三 “张初元模式”的特点及构造机理
四 结语
 第八章 晋西北根据地基层干部群体
一 社会组织结构
二 选拔机制与运行体系
三 角色与地位
四 结语
 第九章 土地革命与神府县乡村政权之演变
一 土地革命与直属乡八村政治经济结构之变化
二 直属乡基层政权组织的“中农化”
三 结语
主要征引文献目录
展开全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 节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结项成果.该书主要立足于新发现的以及已出版的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以中国中西部地区晋西北兴县14村(调查时属于既未经过土地革命又无大地主的普通小农经济村庄)、陕北神府县直属乡8村(调查时属于已经过土地革命且无地主阶级的经济“均化型”村庄)及米脂县杨家沟村(调查时属于未经过土地改革而仍保存着大地主经济的典型村庄)为中心研究区域或研究骨架,以地方或地域为研究方式,以目前中外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阐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陕农村在“黄土、革命与日本入侵”场景下的基本面貌及其发生演变的历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 相关资料

荒地多,是山岳地区——晋西北的一个普遍现象,一般各阶层占有的土地中均有一些荒地,在地广人稀的兴县、岢岚、宁武等县更是如此。在此之外,还有一种为恢复地力以增加产出的休耕地——“压青地”。所谓“压青地”,即农户有意识地将梁地抛荒3年,使之蔓生荒草,第三年翻草肥田,第四年开始下种,连续耕种3年,第一年种胡麻或黄芥,第二三年种谷子或莜麦,第四年再一次使土地荒芜。农户以此为周期,不断轮转,以达到提高地力和增产增收的目的。这种土地休耕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亦增加了荒地数量。地主、富农、中农、贫农以及雇农每户平均占有荒地分别为25.03亩、1.61亩、2.26亩、1.12亩、0.94亩,各阶层农户所有荒地占本阶层土地之比率分别为5.59/5、1%、4.1%、6.4%、23.7%。地主荒地数量及其占本阶层所有土地百分比较其他阶层为多,除土地需休耕等因素外,更多的是因其劳动力与土地占有不对称之故。同时,晋西北农村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许多质量低劣的土地无法出租或很少有人愿意租种,地主除出租或自种一小部分外只好任其荒芜。有些地方,地主荒地面积相当大,如兴县石岭子村地主荒地数量占其所有地的30%。富农阶层荒地户均亩数及其占本阶层所有土地的百分比较其他阶层为少,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其劳动力与土地的配置较其他阶层更为合理。中农、贫农因受劳动力与资本等因素的限制,有时并不能将从别人那里租来的土地全部用尽,土地抛荒现象或程度相对而言比较严重。中农、贫农、雇农各阶层所有荒地占本阶层全部土地的比重依次增多,诸如比重最大的雇农阶层达到23.7 %。各阶层农户荒地比重层级递增的发展趋势,实际上从背后折射出各农户拥有土地的质量乃是按照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进行排序的——经济实力越弱,土地质量就越差;经济实力越强,土地质量就越好。一言以蔽之,晋西北地权分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 作者简介

岳谦厚(1969~),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及中共党史研究。重要著作有《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顾维钧与抗日外交》、《黄土·革命与日本入侵: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农村社会》、(《战时日军对山西社会生态之破坏》、《日本占领期间山西社会经济损失的调查研究》、《媒体·社会与国家:与20世纪初期之中国》、《民国史纪事本末·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战争史》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张玮(1969~),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及中共党史研究。重要著作有《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之研究》、《阅读革命:中共在晋西北乡村社会的经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等,在《中国乡村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历史档案》、《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