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2.8(3.4折) 定价  ¥12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8146738
  • 条形码:9787538146738 ; 978-7-5381-4673-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内容简介

血管腔内治疗可以说是一个边缘学科和交叉技术。血管外科医师在掌握传统外科手术技能的同时,必须学习和掌握血管腔内介入技术,否则就跟不上临床医学的发展,更不能有所发明创造和贡献。掌握介入技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一定的经验积累。本书的编著者是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的血管外科学和介入放射学的中青年专家。本书是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们扎实的理论素养的体现。
  本书共分22个章节,主要对周围血管腔内技术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周围血管的解剖、血管内超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目录

第1章 概论
第2章 周围血管的解剖
第3章 周围血管的影像学表现
第4章 导管室的基本设置
第5章 血管介入诊疗的常用器材
第6章 血管介入诊疗基本技术
第7章 血管造影术
第8章 血管内超声
第9章 血管腔内成形术
第10章 其他血管内介入技术
第11章 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第12章 肾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第13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第14章 主动脉瘤及夹层的介入治疗
第15章 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第16章 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第17章 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第18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第19章 肺栓塞介入治疗与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第20章 周围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常用药物
第21章 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第22章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展开全部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节选

第1章 概论
  1 主动脉的狭窄、闭塞
  1980年,Valasques*早应用双腔球囊导管扩张(PTA)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狭窄取得了成功。1982年,Singer又报道了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PTA治疗。国内林贵等于1986年报道了PTA成功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主动脉狭窄。1990年,周爱卿报道了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治疗的结果。1991年,王建华等报道了18例大动脉炎介入治疗情况,其中17例获得成功。1993年,Diethrich和Long分别报道了应用Palmaz支架和Wallstent支架治疗主动脉闭塞性疾病,其中Diethrich治疗37例主动脉完全闭塞患者,随访28个月症状无复发。
  自1992年以来,笔者单位采用PTA和内支架置入等技术治疗了23例胸、腹主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获得了较满意疗效,其中9例腹主动脉完全闭塞者均获得良好开通效果。近几年来,又综合应用导丝开通、导管溶栓、PTA以及内支架置入等技术,治疗19例腹主动脉联合双侧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其中18例获得成功,平均随访26.4个月。除2例分别发生再狭窄、闭塞外,其余病例均无症状再发。
  2 头臂动脉的狭窄性病变
  主要是颈内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的治疗。1980年,Bachman*早报道锁骨下动脉的PTA治疗。国内贺能树*早报道锁骨下动脉的PTA治疗。2001年,金征宇等采用PTA技术治疗了7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其中,69例获得成功(成功率90.8%)。Mathias等报道了484例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的PTA和内支架治疗,其中狭窄组(416例)术后2年、3年平均通畅率分别为83.3%和76.6%闭塞组(68例)则分别为74.2%和68%。颈动脉狭窄的PTA治疗*早见于1980年
  Keber的报道。然而,由于担心PTA治疗中动脉斑块脱落及PT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PTA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并不多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内支架置入技术为代表的介入手段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式。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虽然在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等方面两者并无明显差异,但内支架置入术操作相对简单,且创伤小,适应证也较广泛。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早应用于1989年,目前,其技术成功率已达到98%以上。1998年,Wholey等统计2591例颈动脉狭窄的内支架治疗,其技术成功率98.8%,围手术
期的脑卒中和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5.06%。在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过程中,由于理论上有可能发生硬化斑块和微小栓子的脱落,引起脑栓塞的发生危险,因此,近几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在颈动脉介入治疗中采用颅脑保护装置。有一组报道,在未采用脑保护装置的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6%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而采用脑保护装置的患者中,仅2.8%发生了症状性脑梗死。
  ……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 作者简介

吴丹明,男,1963年出生。医学硕士、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获医学硕士学位。曾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加坡国立医院专门研修血管外科,多次赴欧美、澳洲参与国际血管外科学术交流及培训。
  现任辽宁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辽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东北三省血管外科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编委,沈阳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1987年以来,一直从事外科工作,专攻血管外科。对周围血管疾病的无创及微创检查、外科手术与介入综合治疗有较深造诣。擅长各种复杂的血管造影、血管腔内介入与外科手术相结合治疗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多项血管外科疾病诊治技术属国内首创。曾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数十篇,编写《血管外科学》、《现代心血管病热点问题探讨》、《动脉瘤》等专著多部,承担的《超声消融术治疗特殊类型深静脉形成的临床研究》、《血管腔内搭桥术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等5项研究课题获科技成果奖。目前承担省科研课题《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两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