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作者:李兆祥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01 页数: 392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4.2(4.9折) 定价  ¥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版权信息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本书特色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化,为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在强大的持续的内外压力之下,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本书就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进行了有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艰难起步(1840—1860),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初步展开(1861—1900),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循序推进(1901—1911)以及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基本完成(1912—1928)。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今长三角16城市经济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全程。作者基于探索长三角城市经济区发展和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回溯性研究,尤其关注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研究,以此进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史的阶段划分,通过阶段划分,找出长三角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从理论角度进行了历史总结和反思,从中提出了自己新的思考和见解。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目录

序导言 **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艰难起步(1840—1860)**章 清前期中西的外交碰撞 **节 清朝前期政治结构中的外交体制 一 清朝的外交制度架构 二 清朝前期的外交实践形态 第二节 中西两种外交体制的早期冲突 一 清政府选择广州一口通商的原因 二 清政府对广州通商的管理与中西冲突第二章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早期变迁(1840一1860) **节 传统朝贡体制下的中国与属国间关系的演变 一 朝贡体制的制度延续 二 朝贡关系的低调维持 第二节 近代中国外交新体制的萌动 一 中西“条约”与中外交涉体制的变化 二 从广州一口通商体制向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演变 第三节 蒙昧中的中西交涉与不自觉中的丧权 一 在无知中交涉,在不自觉中丧权 二 广州入城交涉与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 三 修约的盲点使清政府丧失了挽回权力的*早机会 第二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初步展开(1861—1900)**章 近代中国外交视野下的洋务运动 **节 新观念的产生与自强御侮的路径选择 一 夷夏观念式微与“师夷”观念的出现 二 中外“合作”趋势与清政府自强御侮手段的选择 第二节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多重作用 一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和新式海军的组建,为外交提供了支持 二 民用企业,在“求富”的同时,开始从列强手中收回利权 三 近代教育,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专业外交人才第二章 维持朝贡体系的努力及失败第三章 新外交体制的饿*初架构及清朝与“互市之国”外交的新动态 第三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循序推进(1901—1911)**章 20世纪初的中国外交形势第二章 新型外交体制的初步架构第三章 维护主权与回争权利的展开第四章 中国走向世界的尝试 第四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基本完成(1912—1928)**章 争取国际社会承认第二章 新型外交制度架构的完成第三章 追求独立自主外交 废修不平等条约第四章 中国融入世界结语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实现的原因后记
展开全部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作者简介

p> 李兆祥,1965年12月生,山东
即墨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
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
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
(1987)、兰州大学(1990)和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
士学位。2008年2月,进入武汉大
学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
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中国传统
丈化与马克思主丈中国化、近代
以来的中国政治与外交等问题的
研究。主持完成山东省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
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七项:
出版《儒家教育思想研究》(中华
书局,2003)等著作、教材七部,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

    从“朝贡外交”向“近现代外交”的艰难转型。 郑重推荐!

    2023/6/12 16:55:44
    读者:tor***(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