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助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巡礼

助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巡礼

作者:徐学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7.5(5.5折) 定价  ¥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助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巡礼 版权信息

助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巡礼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应急研究项目“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的成果。
本书首先阐述了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新型工业化、生产性服务外包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和界定;在此基础上,本书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以分工理论、外包理论、共生关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发展状况与特点、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状况、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问题以及典型地区生产性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后指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于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人员参考,也适合各级政府决策部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参考。

助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巡礼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定义
 1.3 研究框架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2.1 引言
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变化
2.3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
2.4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与组织形态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共生关系分析
3.1 共生关系的概念与理论
3.2 广东地区的研究
3.3 东北地区的研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信息技术服务业及其转型研究
4.1 信息技术服务
4.2 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研究
4.3 基于服务的体系结构与业务流程管理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典型地区生产性物流服务业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5.1 物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协整分析
 5.2 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物流服务业特征与现状分析
 5.3 长江三角洲生产性物流服务业需求现状分析
 5.4 长江三角洲生产性物流服务业与海外先进地区比较分析
 5.5 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6 以提升物流能力促进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发展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6.2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6.3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6.4 小结
致谢
英文缩写表
展开全部

助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巡礼 节选

br />     无论是根据分工理论还是人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现代生产过程中,企业
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即将
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
动(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等)外包,由其
他企业来代其完成。这种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而体现得
越来越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指为满足上述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产
业,其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生产
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被细
分到空前的程度,发达国家尽力抢占产业链条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而将低附加值
的制造环节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
移,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国民经济整体
上仍没有摆脱粗放的增长模式,具有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特点,在国际
分工格局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
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而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
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进而通过深化社会
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因此,在
 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确定2006年的应急研究课题为“新型工业化过
程中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并组织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海
事大学、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五家研究单位开展研究。五家研究单位通过
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回答了下列几个问题:
    (1)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为什么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状况是怎样
的?
    (3)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4)如何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回答,对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学术界开展
研究以及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的经营决策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该应急项目的设立仅是
研究的开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探索性的和初步的。相信本书能够为生产性
服务业研究在我国的繁荣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郭重庆
    2007年8月
 前言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指为满足生产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产业,其服务
对象是一个经济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生产性服务业是
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
展对于我国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模式、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
力,对于我国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但是,由于
历史上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现实的制度性障碍,相对于制造业,我国生产性服务
业发展滞后。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了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并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5年确定了“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生
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作为2006年的应急研究课题并向全国招标。在55份申请
中,于明副教授(清华大学)的“中国技术服务价值链的发展模式研究”、徐学
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
的实证研究”、刘伟教授(上海海事大学)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典型发达
地区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发展研究”、程大中副教授(复旦大学)的“中国生产性
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研究”和苏敬勤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的“东
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物流外包共生关系研究”等五份申请中标。按项目的
要求,五家研究单位于2006年年底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提交
研究报告并在上海召开结题会议。会议决定在五家单位提供的研究报告基础上整
理出版一本著作,向政府决策部门和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介绍该应急项目的
成果。经过五家研究单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领导的讨论,会
 议确定了著作的名称、写作提纲和各家研究单位的写作任务。经过五家单位几个
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本著作的撰写。
    本书的总体目标是探寻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性,从而
为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政策依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书研究的问题包
括:
    (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国际比较,包括产业规模、增长趋
势、产业结构、产业关联、空间分布、组织形态等;
    (2)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需求与供给状况;
    (3)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
素,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特点;
    (4)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业务模型,以及生产
性服务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典型生产性服务业,探讨其发展模式及存
在的问题。
    根据研究内容,本书在结构上分为六章,具体如下:
    第1章为“绪论”。本部分主要分析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背景和研究的理论
与现实意义;对生产性服务、新型工业化、生产性服务外包等概念进行界定;并
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2章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本部分首先分析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包括产业规模、增长趋势、产业结构;然后探讨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以及生产性
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与组织形态;*后,通过与美国等OEcD经济体的比较,指
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第3章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共生关系分析”。本部分基于共生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分工理论和外包理论,提出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生产性服
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广东地区和东北地区两个典型区域进
行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供需现状,
探讨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行业和地区等因素对生产l生服务业与制造
业共生关系的影响以及各类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企业的绩效影响。
    第4章为“信息技术服务业及其转型研究”。本部分首先探讨信息技术服务
的内涵与特征;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服务的类型、实现方式、业务模式;再次分析
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促进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行动指南;
*后研究信息技术服务与业务流程结合的解决方案。
    第5章为“典型地区生产性物流服务业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本部
分首先分析了物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关系;其次,分析了目前长江三角洲
地区生产性物流服务业特征与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持续快速增长的
 区域经济及物流产业空间对生产性物流服务业提出的需求;并比较分析了长江三
角洲生产性物流服务业与海外先进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指出长江三角洲生产性物
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以提升物流能力促进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发
展的有效途径。
    第6章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部分综合上述对生
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的分析,对广东地区、东北地区等典型地区,物流服务业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典型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系统分
析了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服务绩效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
    其中,第1章由于明副教授、徐学军教授、程大中副教授负责撰写;第2章
由程大中副教授负责撰写;第3章由徐学军、苏敬勤教授负责撰写;第4章由于
明副教授负责撰写;第5章由刘伟教授负责撰写;第6章由徐学军教授负责综合
各家研究报告整理。本书由徐学军教授*后统稿,由张维、王铁男教授审阅。
    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涉及众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
题,由于应急项目研究时间较短,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实证的视角探讨中国生
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相关理论问题还有
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深化。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
    2。07年8月

第4章
    信息技术(IT)服务是所有生产性服务中一个新兴的服务,其技术含量高,
发展迅速。在全球经济正享受着信息时代带给人们巨大效益的时候,世界又正在
慢慢向知识时代过渡。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无疑已经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
尤其对企业来讲,信息已经成为继物料、人力资源后,又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
像其他资源管理一样,信息管理也同样需要计划、组织、实施和效果反馈。不同
的是,信息管理比物料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更多的技术含量。信息管理的另
外一个特点是它的全局性,企业的信息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信息系
统的管理具有很强的全局性、系统性和集成性,这不是一般专业人员,包括IT
工程师所能胜任的。这些原因都决定了信息服务的特殊性与专业性。在企业生产
的支持性功能中,IT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信息系统的瘫痪就意
味着整个生产系统的崩溃,这一影响会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而更
为严重。因此信息服务对生产来讲,是一个基础性服务,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
服务。
    信息技术服务转型包括企业内信息部门独立与IT公司自身发展两个方面。
企业内部的IT部门在不断满足企业信息服务的同时,其功能和能力不断扩大,
逐渐发展成为在满足本企业信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同时也可以承担对外的信息
服务。当对外业务超过本企业内部时,IT部门就可能独立出原企业而成为一个
新的公司。在另一个方面,社会上的IT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一般性信息服务的同
时,也在不断优化和深化对企业生产的信息服务,很多IT企业长期针对某一行
业领域的信息服务从而发展成为这一领域的专业服务供应商。对比其他生产I生服
 务,信息服务是一个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可以说信息服务是发展快、变化快、
转型相对容易的一个生产性服务。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信息服务的方式与内容。面向服务的体系结
构(SOA)与业务流程管理(BPM)则是未来引导信息服务发展的两个重要
元素。
4.1信息技术服务
    研究信息技术服务就是要明确信息技术服务的功能及提供功能的模式,而服
  务模式又是由服务内涵与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从信息技术服务的内涵和特征
  开始,然后再对信息服务进行分类,*后再讨论信息服务的模式。
  4.1.1信息技术服务的内涵和特征
    信息技术服务是一个特殊的生产性服务。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是由核心的增
  值生产过程和辅助性支持生产过程所组成。对非IT领域的生产活动,IT主要是
  作为辅助性支持生产活动存在的,而且信息服务不仅对核心生产活动有影响,对
  其他辅助性生产活动也有影响。
    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企业、组织、机构的运营和管理是由信息(技术)驱
  动和面向服务的(陈荣平2006)。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关联带动
  作用,使得人、组织、系统和异质信息源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和更节省成本的方式
  关联在一起,不仅提升了企业运作效率,而且促使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和人
  事制度发生深刻变革。因此IT被认为是一种高价值服务领域。企业在产品研
  发、技术创新、服务完善、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都在充分利用和结合信息技术的
  发展,并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信息或产品传送服务以及协调业务过程的功
  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减少产品/服务上市时间、增强客户的满意度(郑吉
  昌2005)。
    纵观信息技术服务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信息技术服务被企业用作生产其他产
  品或服务的中间性投人。在业务领域,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被用来传送数据和信
  息,而这些数据和信息与产品的订单(客户需求)、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
  环节密切相关,是企业生产或提供*终产品和服务的关键性信息;在制造领域,
  业务过程可能全部由IT驱动,信息系统将管理业务的全生命周期(刘凤瑜
  2006),如客户将订单通过Internet浏览器直接发送到销售中心,然后由企业的
  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如ERP系统)完成订单所需要的生产组织、计划与调度
  工作(李勇2005)。因此,这一部分IT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企业,
  而非消费者的个人,其服务功能也主要是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
入的服务,用于进一步的生产,其作为产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
功能,能够为其他部门在其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提高产出品的价值,包括信息处
理服务、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信息技术支持服务等。从这一点上说,IT服务具
有生产性服务的特征。
    IT服务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密集的生产性服务,是以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与信
息资源管理为目标的生产性服务,能够帮助企业协调业务过程、传送质量、产品
和服务。IT服务的特征主要包括:
    (1)IT服务是以生产运作与管理信息为对象的服务;
    (2)IT服务与生产的大部分活动或业务流程相关,也与大部分其他生产性
服务活动或业务流程相关,因此企业对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为广泛;
    (3)IT服务是生产性服务中的使能技术;
    (4)IT服务是其他生产性服务的基础。
    上述四个特征决定了IT服务是现有生产性服务中*为活跃、变化*快、影
响力*大的一种生产性服务。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机构的运营效率、组织结构、业务模式等
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企业对信息技术及其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种发展
使得IT在企业中的功能越来越重要,IT功能的增强却使得企业的IT功能独立
性越来越强,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服务的外包趋势也就日益加强,成为信息技术服
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4.1.2信息技术服务的类型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网络计算技术的进步,IT在向全世界传送协
同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勇  2005)。为了研究IT服务的业务模式,
揭示IT服务内部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全球业务环境的影响,需要对信息技术服务
的类型及其特征进行分析。
    IT服务的分类有很多种,下面我们从基于服务需求交接点与IT服务实现方
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