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

作者:钟增球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20.4(3.0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29.2(4.3折)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522164
  • 条形码:9787562522164 ; 978-7-5625-2216-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 本书特色

本书以大陆深俯冲及高压超高压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学为主线,介绍了岩石圈流变学的基本原理、超高压变质作用及研究方法、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及构造意义等一些进展研究现状,报道了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一些实际材料、典型实例和相关专门问题的分析讨论。本书还介绍了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 内容简介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以大陆深俯冲及高压超高压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学为主线,介绍了岩石圈流变学的基本原理、超高压变质作用及研究方法、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及构造意义等一些进展研究现状,报道了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一些实际材料、典型实例和相关专门问题的分析讨论。除了对大别一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流变学做了较详细的研究之外,对相关的部分熔融作用也有较深入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央造山带内两个巨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作了简单讨论。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 目录

**章 绪论第二章 大陆壳岩石塑性流变学2.1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2.1.1 岩石塑性流变学2.1.2 大陆流变学与造山作用2.1.3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分层性及流变学边界2.1.4 变形分解和应变局部化2.1.5 大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力学效应2.2 超高压变质带地壳岩石流变学2.2.1 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2.2.2 超高压变质条件下地壳岩石的流变行为2.2.3 超高压榴辉岩相剪切带2.2.4 超高压变质带现今构造图像2.2.5 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折返 2.3 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研究2.3.1 解析构造学与岩石圈流变学2.3.2 现象流变学与岩石变形实验流变学2.3.3 构造地质学与变质岩石学第三章 大陆碰撞带内的超高压变质作用3.1 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范畴3.2 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3.2.1 矿物的多形转变3.2.2 超高压矿物的出溶页片3.2.3 其他超高压矿物 3.3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在全球的分布3.3.1 北欧加里东山链——挪威(WGR)和格陵兰3.3.2 欧洲华力西超高压带3.3.3 阿尔卑斯带(Alps)3.3.4 中亚复合山链3.3.5 喜马拉雅山链3.3.6 印尼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3.4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时代3.5 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变质P-T轨迹3.6 超高压变质研究中的问题和前景 第四章 大陆壳部分熔融作用4.1 大陆壳部分熔融与造山作用4.1.1 大陆壳部分熔融及其与造山作用的关系4.1.2 熔体在造山带演化中的作用4.1.3 造山作用部分熔融的证据4.2 造山带热演化及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效应4.2.1 造山带热演化4.2.2 混合岩及混合岩地体中的花岗岩4.2.3 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效应4.3 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研究实例4.4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部分熔融作用4.4.1 Kokchetav地体4.4.2 挪威西部片麻岩区(WGR)超高压变质省4.5 部分熔融作用研究小结和对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 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基本组成5.1 主要构造边界5.2 基本组成5.2.1 北秦岭与南秦岭5.2.2 北淮阳带5.2.3 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5.2.4 扬子陆块北缘 5.3 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基本组成5.3.1 核部杂岩单元5.3.2 超高压单元5.3.3 高压单元5.3.4 绿帘蓝片岩单元5.3.5 沉积盖层5.3.6 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石 第六章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流变学6.1 超高压单元典型地区构造分析6.1.1 山东荣成-威海地区6.1.2 安徽潜山碧溪岭地区6.1.3 湖北麻城地区6.1.4 苏北东海碱场地区6.2 深俯冲及同碰撞构造6.2.1 块状榴辉岩的产状6.2.2 块状榴辉岩与面理化榴辉岩的关系6.2.3 超高压剪切带6.2.4 同碰撞A-型褶皱 6.3 高压单元构造分析6.3.1 熊店-苏河地区6.3.2 桐柏山地区第七章 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模型7.1 基本构造格架7.1.1 大别地区7.1.2 苏鲁地区7.1.3 桐柏地区7.1.4 Pb同位素填图 7.2 构造演化模式7.2.1 构造变质事件7.2.2 构造演化模式第八章 面理化花岗岩及其动力学解析8.1 面理化花岗岩的野外及岩石学特征8.1.1 关于面理化花岗岩成因的争论8.1.2 部分熔融作用发生的证据8.1.3 面理化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8.2 面理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8.2.1 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8.2.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8.3 面理化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解析8.3.1 面理化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8.3.2 面理化花岗岩的形成时代8.3.3 面理化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解析第九章 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9.1 北秦岭看丰沟超高压变质岩片9.2 南秦岭香坊沟高压变质岩片9.3 同位素组成的对比9.4 两条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9.4.1 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的东延9.4.2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延9.4.3 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参考文献ABSTRACT图版
展开全部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 节选

2.4扬子陆块北缘
    扬子陆块北缘主要指的是勉略一巴山弧形一房县一襄广断裂以南与秦岭相邻的区域,即晚古
生代以来的扬子陆块的北部陆缘区。在早古生代时期,整个南秦岭的基底与下古生界统属扬
子陆块被动大陆边缘(张国伟等,2001)。现今的扬子陆块北缘具有扬子地块的早前寒武纪结
晶基底和中新元古代过渡性基底的双层基底结构,盖层包括震旦系一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一中
三叠统及中新生界。
    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主要包括崆岭杂岩和后河岩群等。新太古代崆岭杂岩出露于宜昌一
神农架黄陵一带,主体由TTG片麻岩和表壳岩系的斜长角闪岩,以及具孔兹岩建造特征的富
碳质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等变沉积岩系组成,混合岩化强烈,变形复杂。变质程度达高角闪
岩相至麻粒岩相。后河岩群在西部西乡一碑坝地区零星出露,主要由TTG质和少量表壳岩组
成,据其组成特点和同位素年龄,可与崆岭杂岩对比。
    中新元古代基底以变火山一沉积岩系为主,主要包括神农架群、花山群、西乡群、火地垭群
等。神农架群覆盖于崆岭杂岩之上,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主要由变质白云岩和石灰岩及少量砂
岩、页岩与薄层玄武岩、安山岩和粗面岩组成。在西乡地区较大面积出露的西乡群为一套浅变
质的火山一沉积岩系,火山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其次为玄武安山岩、英安岩、碱性英安岩和流
纹岩,属大陆溢流玄武岩系列,为软流圈地幔柱来源(夏林圻等,1996)。
    在南面的碑坝地区,火地垭群不整合覆盖于后河片麻岩之上,主要由浅变质的碳酸盐岩、
硅质泥岩和泥岩组成,而上部岩组为典型的双峰火山岩系,由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流纹英安岩一
流纹岩组成。在西乡和碑坝地区,还出露了新元古代的侵入杂岩体,西乡地区的称汉南岩体,
由早期的辉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一花岗闪长岩及晚期的钾长花岗岩组成;碑坝地区
的侵入杂岩体由早期的碱性辉长岩一辉长岩/石英闪长岩一花岗闪长岩一黑云母花岗岩及晚期的
碱性花岗岩(如霓辉石花岗岩)一花岗闪长岩组成。在宜昌一神农架一带,发育着时代相近的岩
浆侵人体,统称黄陵侵入杂岩,在时代和岩石类型上可与汉南侵入杂岩体相对比。
    扬子北缘的元古宙构造岩石地层单位之上不整合覆盖着震旦纪和古生代的浅海相沉积岩
系。震旦系是基底上的初始沉积盖层,与秦岭一大别造山带内的不同,其上下统发育完整,从莲
沱组一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均有出露,且分布较稳定,而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中则普遍缺失莲沱组
和南沱组。至早古生代,扬子北缘与秦岭一大别区的差异更加明显,前者以陆表海台地相为特
征,而秦岭一大别区则是陆缘裂谷盆地沉积为主。晚古生代开始,扬子北缘盖层与秦岭一大别区
内的渐趋一致。    ‘
5.3  桐柏一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基本组成
    桐柏一大别一苏鲁碰撞造山带具有长期的热一构造历史,其中,桐柏、大别核部杂岩内表壳岩
系的多期变形,晋宁期广泛的硅铝壳部分熔融和再造作用,是三叠纪大陆深俯冲前的主要地质
事件。中生代大规模的岩浆岩体就位、陆内变形及伸展塌陷构造等,则是印支期陆陆碰撞后的
热一构造事件。研究桐柏一大别碰撞造山带的组成,不仅不能按传统的地层方法划分,也不能仅
考虑组成物质在二维空间的变化,而必须结合造山带的结构、演化和岩石圈流变学分层性,从
三维空间予以厘定。研究表明,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的组成与演化,与扬子克拉通的关系更为密
 切一些(Suo,etal,2002),不过,现今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主要是印支期碰撞及
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和中新生代热一构造演化的结果。因此,除了燕山期及其后的岩
浆活动和盆地堆积产物以外,桐柏一大别一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核部杂
岩单元、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绿帘蓝片岩单元和沉积盖层单元等,此外还有一些镁铁质和超
镁铁质岩体,各构造岩石单元间分别由下伸展拆离带、中伸展拆离带、上伸展拆离带和顶伸展
拆离带所分隔(图5—2)。
5.3.1核部杂岩单元
    核部杂岩单元主要分布于大别造山带的中部和北部及桐柏造山带的核部,在山东五莲以
东及海洋所小石口也有所出露。它主要由桐柏杂岩和大别杂岩组成,包括变质表壳岩系、变质
镁铁质岩石和变质花岗岩。此外,核部杂岩中还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岗质和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
体就位,因此,真正的古老结晶基底变质岩石保留很少,仅以大别山的木子店和黄土岭等地保
存较好(图5—3)。核部杂岩中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镁铁质岩石主要包括斜长角闪岩、黑云斜
长片麻岩、变粒岩及磁铁石英岩、矽线石榴片麻岩、基性及酸性麻粒岩和大理岩等。它们的原
岩多是前寒武纪的表壳岩和侵入其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具有麻粒岩相一高角闪岩相变质作
用及多期褶皱变形特征,并经历了强烈的部分熔融和混合岩化作用。它们多作为大小不一的
残块包裹于变质的花岗质岩石之中(图5—3),在大别杂岩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在桐柏杂岩中
所占的比例更少。核部杂岩单元中变质花岗质岩石以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为
主,还有少量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研究表明,桐柏杂岩和大别杂岩中变质花岗质岩石的地球
 化学特征是一致的或相似的,具有可对比性(张宏飞等,2002;Zhang,etal,2004),它们主要
是古老地壳在晋宁期受到强烈再造和部分熔融的产物。在核部杂岩分布范围内,至今尚未发
现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岩石。
    大别杂岩与桐柏杂岩虽同属于核部杂岩,但在组成上仍有一些差别,如桐柏杂岩中的表壳
岩系出露较少,大量的为花岗质片麻岩,可能与剥露的深度有关。往西至东秦岭,所出露的基
底杂岩,包括陡岭杂岩和佛坪杂岩等,在组成上和地质结构上与大别和桐柏杂岩都有相似之
处,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围岩的关系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5.3.2超高压单元
    超高压单元主要分布于大别造山带南部潜山、太湖、岳西和英山一带,西部的麻城一新县一
带及北部的桐城一带,以及苏鲁地区的苏北和胶南地区。超高压单元位于核部杂岩单元与高
压单元之间,其主要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和榴辉岩,还有少量
的大理岩、硬玉石英岩及镁铁质岩石等。超高压榴辉岩多以透镜状、扁豆状或团块状产于片麻
岩中,少量产于大理岩和超镁铁质岩石中。据矿物组合和岩石结构构造特点,榴辉岩大体可分
为两种类型,即块状榴辉岩和面理化榴辉岩。前者的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石+绿辉
石+金红石,块状或具弱面理;后者的矿物组合上除了石榴石、绿辉石和金红石外,一般还含有
蓝晶石、多硅白云母、黝帘石或滑石等,并发育明显的面理和线理组构。超高压榴辉岩及退变
质榴辉岩透镜体一般成群分布,它们在垂向上平行堆垛,其三维空间上的排列格式及组合特
征,主要取决于包围它们的围岩间的流变性(或强度)差及应变体制(纯剪、单剪或一般剪切)。
流变性差明显的,如大理岩内的榴辉岩块体,其形体一般较小,与大理岩构成残斑一基质流变学
格式;流变性差较小的,如黑云角闪片麻岩内的榴辉岩或退变质榴辉岩块体,其形体一般较大,
长轴较长,与围岩构成布丁一基质流变学型式,其中,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体起着强相的角
色。当流变性差很小或应变很大时,局部会出现围岩与榴辉岩构成假层理或条带的现象。
    榴辉岩的围岩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等片麻岩类(俗称“超高压片麻岩”),含不等量的角
闪石、绿帘石和石榴石,在化学成分上主要相当于英云闪长岩(图5—4)。超高压单元中的片
麻岩与桐柏、大别核部杂岩中的片麻岩在化学成分上有明显区别,后者主要相当于花岗闪长岩
和花岗岩(图5—4)。超高压单元中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常含有具超高压矿物组合的榴辉岩
或退变质榴辉岩的残块及残余,且榴辉岩与片麻岩呈渐变关系。超高压单元中面理化(含榴)
花岗岩广泛出露,在整个单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常常包容各种英云
闪长质片麻岩乃至榴辉岩和退变榴辉岩,或穿插于它们之中。在一些条带状或面理化榴辉岩
或退变榴辉岩中,花岗质细脉或条带穿插其中,并与其寄主岩一起褶皱;而在一些块状榴辉岩
或榴辉质斜长角闪岩中,这些脉体或条带常呈枝状贯人,显示了部分熔融的迹象。面理化(含
榴)花岗岩的主要矿物组合为钠一奥长石+微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绿帘
石+石榴石,在化学成分上相当于奥长花岗岩和花岗岩(图5—4)。在超高压单元中,从片麻
岩到面理化花岗岩,呈现出奥长花岗岩的演化趋势,与核部杂岩中花岗质岩石的演化趋势(钙
碱性演化趋势)形成鲜明的对照(图5—4)。面理化花岗岩中常含有榴辉岩、退变榴辉岩和片
麻岩的包体。无论是片麻岩,还是面理化花岗岩,都具有统一的缓倾斜区域性面理,是伸展流
动作用下形成的面理,表现为由含榴辉岩或退变榴辉岩透镜体的片麻岩成分层堆垛的“假单
斜”,而榴辉岩体的*大扁平面平行区域性缓倾斜面理并在垂向上堆垛。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