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中国儒学讲稿

作者:周桂钿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08-01-01
所属丛书: 专家名作系列
页数: 223
读者评分:4.7分6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8.7(7.2折) 定价  ¥2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儒学讲稿 版权信息

中国儒学讲稿 内容简介

全书共三编,十九讲,主要内容包括儒学历程简述、儒学关键词、懦学与当代社会等。相信本书对儒学研究者有一定的帮助。
儒学的特点是言行一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包括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是只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表面的东西,与自己心灵深处没有关系的东西。本书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

中国儒学讲稿 目录

引言 儒学概况
上编 儒学历程简述
 **讲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与苟子
  一 孔子生平
  二 孔子的贡献
  三 孔子的影响
  四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五 荀子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讲 秦朝焚书坑儒
  一 先秦儒家独立精神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三 焚书坑儒
 第三讲 汉朝独尊儒术
  一 儒学创新,服务政治
  二 从《史记》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三 从人才选用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第四讲 汉唐经学
  一 经学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二 五经简介
  三 汉代经学
  四 唐代经学
 第五讲 两宋理学
  一 二程“天理”
  二 朱熹理学
 第六讲 宋明心学
  一 陆九渊心学
  二 阳明学
 第七讲 传承革新与近代批判
  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二 传承改革,综合创新
  三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四 旧儒新潮,五四运动
中编 儒学关键词
 第八讲 儒家谈孝
  一 孝出于报答养育之恩
  二 《孝经》的内容与孝的意义
  三 对应原则与孝的误解
  四 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五 现代的孝德分析评价
  六 关于孝的两大争议
 第九讲 儒家谈仁
  一 孔子论仁
  二 孟子仁政
  三 董仲舒说仁
  四 对内德治
  五 治世以大德
  六 对外德治
 第十讲 儒家谈义
  一 义与利
  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 讲义“功贤于耕织”
  四 义者,宜也
 第十一讲 儒家谈中
  一 中
  二 中庸
  三 中和
 第十二讲 儒家谈和
  一 和而不同
  二 团体内部:家和万事兴
  三 国家内部:和谐
  四 和为贵:和平共处
  五 齐物我:人与自然的和谐
  六 和谐与竞争
 第十三讲 儒家谈礼
  一 礼与乐 
  二 礼治与刑政
 第十四讲 儒家谈德
  一 重德轻才
  二 唯才是举
  三 无求备于一人
  四 德才须分析
  五 亲近来远
 第十五讲 儒家谈教化
  一 教化为治国大务
  二 太学为教化本原
  三 人性是教化的根据
  四 儒术是教化的原则
  五 儒术的主要内容
  六 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七 教师
下编 懦学与当代社会
 第十六讲 批判儒学以后的反思
  一 儒学妨碍经济发展吗?
  二 儒学妨碍科技进步吗?
  三 儒学违背社会文明吗?
  四 儒学是否过时了?
 第十七讲 儒学与中国社会思想
  一 儒学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持久影响
  二 儒学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想
 第十八讲 儒学与人的和谐发展
  一 经济上的调均思想
  二 政治上的仁义原则
  三 精神上的和谐观念
 第十九讲 儒学现代化
  一 什么是现代化
  二 儒学已经现代化
  三 儒学需要继续现代化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儒学讲稿 节选

一 孔子生平
 《史记·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孔子生平。按《史记》人物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以天子为本纪,如《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孝文本纪》等,以诸侯为世家,如《齐太公世家》《晋世家》以及汉代的新封诸侯如《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孔子不是诸侯,却列人世家,是对孔子的特殊处理。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孔防叔,其父是叔梁纥,其母颜氏。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文化,到十七岁,就由于“年少好礼”,被鲁大夫视为特别有发展前途的有为青年。他自称青少年时贫贱,因此学会很多生活与生产技能。开始做过一些小吏,认真负责。鲁君并与他一起乘车去周都。这时孔子可能已经五十多岁。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许多人以为只有儒家讲仁义,在这里,老子还自称“仁人”。有才能的人经常损害别人的利益,必遭危害,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意思。
后来孔子被提拔为司空。由于齐国的离间,他只好出走。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孔子离开鲁国,先到齐国,受到排斥,到了宋国、卫国,曾被驱赶,到了陈国、蔡国,遭遇穷困。十四年后又回到鲁国。鲁国君王还是善待他。
  二 孔子的贡献
  孔子说自己的成长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将上自唐虞下至秦缪的资料编排出来,作为教材,这就是《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是历史资料,也是史学教材。古诗有三千多篇,孔子选择了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诗》即《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晚年对《周易》特别感兴趣。他读《周易》,由于反复翻阅,联编竹简的绳子多次断开,所谓“韦编三绝”。《论语·述而》有类似记载。这完全可以确定孔子与《周易》的密切关系。曾有人企图篡改这一事实,后来在出土文物中也发现孔子与弟子讨论《周易》的记载。流传本与地下文物可以互证,这应该是定论了。于是,《史记》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日:‘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都是可信的。那么,《易大传》或称“十大传”是孔子的创作,这个传统的说法也应该是可信的。过去疑古时代,否定这一事实,根据是不足的。孔子对此前文化的整理,是有大贡献的,是集先圣之大成,故孔庙的主殿称为“大成殿”。他根据鲁国的史记“作《春秋》”,上自鲁隐公,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历史,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贯穿在其中。孔子告诉弟子:“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孔子认为《春秋》是自己的创作,也是代表作。他自称“述而不作”,《春秋》则是例外。
孔子作为*早的民间教师,将贵族文化(主要是礼)传播到民间,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为中华文化的普及开了先例。这是一大创举,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这里讲“诗书礼乐”是学习课程,“文、行、忠、信”是品德教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思维方法的训练。慎重处理的事有三项:一是斋戒,二是战争,三是疾病。孔子的教育是成功的,经验是丰富的,理论是深刻的。他的启发式教学,至今还是很有意义的。有的人认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大者之旁,无所不容。”(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这个“杂”说明儒家“有教无类”。追求纯粹,怎么可能大呢?孔子是倡导普及教育的,因此才有三千弟子,形成作为显学的儒家学派。成分复杂,思想复杂,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儒家学派是孔子创立的。他们的思想体系就称为儒学。孔子是怎么创立儒学的呢?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他对贵族文化有所了解,再加上他好古敏求,好学深思,在游学中深入社会,了解实际,研究人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渐形成他的思想体系,就是儒学。他在指导弟子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互相启发,使儒学体系丰富发展,并逐渐完善起来。
  三 孔子的影响
孔子死后,鲁哀公对他表示哀悼。弟子皆服丧三年,只有子贡在墓旁建庐住上六年。子贡还栽种了楷木,并用楷木雕刻孔子夫妇的像,保存至今。弟子与鲁国人到墓旁住的人有百余家,成为一个乡村,叫“孔里”。孔子墓地有一顷大,诸儒到那里讨论礼,举行乡饮或大射活动。故居开辟为庙,将孔子衣冠、琴、车、书都保存在里面。二百多年后,汉朝创立者刘邦经过鲁国,“以太牢祠焉”,用*高级的祭祀来祭祀孔子。诸侯卿相到这里来,经常先拜谒孔庙,然后赴任从政。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的*后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用许多君王反衬孔子,君王都是当世则荣,活着的时候很荣耀,死后也就消失了,被人遗忘了。而孔子只是一个教师,传十几代,还有那么大的影响,以至于天子王侯讨论“六艺”,还要以孔子的说法作为标准。司马迁首次使用“至圣”这个词,表明是*高的圣人,因此将他放在世家之列。而先秦时代有许多思想家如管仲、子产、老子、墨子、庄子等,都没有列入世家。这也说明孔子的至圣地位。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封孔子后代孔均为“褒成侯”,负责定时祭祀孔子。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封“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定孔子谥号为“至圣先师”。清代顺治时定孔子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皇帝题孔庙大成殿匾额“万世师表”,也成为清代皇帝对孔子的崇高评价。从追谥到封号,可以看到汉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历代当政者是如何尊崇孔子的。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改朝换代,甚至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孔子儒学一直是有极高价值的,未曾被抛弃。“万世师表”已经挂到了许多孔庙的大成殿上。孔子成了“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
时过两千多年,孔子的影响并没有削减,反而增强了,不但影响了两千年后的中国大地,还影响到周边国家,对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都有深刻的影响。现在也开始传到西方国家,2007年已经在五十多国成立一百八十多所孔子学院。“和而不同”的牌子已经挂到许多孔子学院里。美国与欧洲也立有孔子塑像。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被写入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全世界宗教会议*后发表的《全球伦理宣言》,被认为是适用于任何人群的绝对法则,并有了数千年的实用经验。
  四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孟子名轲,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寿八十四,是战国中期的著名儒家。著名的孟母三迁讲的是:孟子小时候住在墓葬区,小孟子学着别人哭葬,孟母(仉氏)认为这对孟子的成长不好,就迁往闹市区;后来小孟子学着商人讨价还价,孟母认为这对孟子的教育也不利,于是再迁到学校旁边;于是小孟子跟着学生诵读诗书,孟母认为这对教育孟子*好,于是就定居下来。这里反映一种观念:小孩是善良的,社会环境好不好,会影响小孩的品德情操。这为以后孟子提出人性善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有孟母断机喻学的故事流传甚广。孟母教子有方,被称为母仪天下,是天下母亲的模范。孟子出生在四月初二,这是孟母成为母亲的日子。李汉秋、骆承烈、王殿卿等学者参加策划,以此日为中华母亲节。一批学者这一天(2007年5月18日阴历四月初二)在孟子出生地山东省曲阜市小雪镇凫村举行首届中华母亲节庆祝大典及纪念孟子诞辰二千三百七十九年的祭祀活动。我作为组委会主任,在会上致词。讲了三点意见:一是同意定四月初二为母亲节,因为当地村民长期以来都是在这一天纪念孟子,已经约定俗成。二是东西方文化各有优长,既不要搞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要崇洋媚外。既要保存本国的优秀传统,也要吸纳外国的优秀文化。三是组织者安排发言有眼光,能针对社会上对母亲节的反响,让专家学者作出回答,表达会议的总体精神。会后,又到孟母林举行祭祀活动。
孟子崇拜孔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因此,孟子继承孔子、子思的学术,成为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后称亚圣。现在邹县有孟庙即亚圣庙,也有孟府、孟林,还有孟母林,合称四孟。
在战国前期,儒、墨并称“显学”,到了战国中期,儒学被边缘化了,杨朱一派与墨翟一派成为显学,流行于天下。孟子为了维护儒学,挺身而出,辟杨、墨。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辟杨墨,捍卫儒学,对于儒学复兴,贡献极大。
孟子也曾周游列国。当时天下大乱,孟子提出人性善,行仁政,争取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那就是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民想要的,替他们办到;二是人民反对的,要帮他们去掉。这也就是兴利除害。如何兴利除害?孟子提到一些*重要的措施:首先要给人民有一定的“恒产”,恒产就是土地。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证。丰收年,可以生活得富裕些,歉收年,不至于饿死。上可以赡养父母,下可以抚养子女。这样人民就会安心在这里长期生活下去。这就是所谓有“恒产”,才有“恒心”。有了生活保证以后,就要进行教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富裕以后,如果不进行教育,人就会变得像禽兽一样,不懂礼义,缺乏道德。因此,孟子十分重视对人民进行伦理教育。另外,孟子还非常强调任人唯贤,如果坏人掌权,什么好事都会被搞乱了。他提出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是需要认真体会的。孟子主张“ 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仁人适宜在高官的位子上;如果不仁的人在高官的位子上,会将恶劣的风气传播给群众。当官以身作则,当官不遵守道义,百姓就会不遵守法律,天下就不可能安定。他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有的人是好人,是贤者,但未必适合为官当政,做官与做人是不一样的。对于贤人要尊重,未必都让他们当官。“使能”,是任用能力强的人来办事。“能”,是指能人。道德与能力,是当官的两个必要条件。愿意为人民办事,能够为人民办事,这是实行仁政所需要的官员。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系统的儒家政治学。
  孟子有比孔子更突出的独立人格。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为了保证实现独立人格,他认为需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上)。孟子说:“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同上)各诸侯国都在发展实力,扩军备战,不接受孟子的主张。孟子因此反对战争,他认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就叫“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所以他认为“善战者服上刑”(同上)。当时许多人认为善战者是英雄,他却认为善战者应该受到*严厉的刑罚。不能以正道匡君,只是充当君的工具,那是孟子所强烈反对的,他认为那是“富桀”、“辅桀”的行为,不是所谓“良臣”,而是所谓“民贼”。(《孟子·告子下》)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当官的要把民放在*高的位置上,而将君放在人民和国家之后。但是,当时的士人对民与君的关系往往弄颠倒了,把君放在民之上。孟子主张以道义匡护君,就是要用正义纠正君的错误行为。他对君的教育主要有如“施仁政”,“行王道”,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孟子·公孙丑上》)在战争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孟子·尽心下》)。
在外活动了二十多年,无果而归,开始从事教学与整理古籍,著《孟子》七篇,流传于世。《孟子》一书中有许多思想被后代传颂。
孟子提出天爵和人爵的问题,很有意义,是从政者和准备从政的人需要深刻理解的。他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是道德,是“天爵”。“公卿大夫”这些官位,是“人爵”。孟子主张修其天爵,然后人爵随之。先提高道德水平,然后获得官位。现在有些人开始修天爵,是为了获得人爵,一旦得到人爵,就抛弃天爵,将天爵当作敲门砖。孟子认为这是极其糊涂的人,*终“必亡”无疑。
孟子很重视艰难生活的历练,认为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被提拔出来,成了大功的人。他总结为一句格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中国儒学讲稿 作者简介

周桂钿,1943年1月生于福建省长乐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历史学与哲学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曾任哲学系系主任(1994—2000),已培养博士生十几名。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50篇,出版专著十余种,合菩多种。《中国传统哲学》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在韩国翻译出版。主要著作有《董学探微》、《虚实之辨》、《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

商品评论(6条)
  • 主题:周桂钿老先生的儒学讲稿

    如题,周桂钿老先生的儒学讲稿,很有意思

    2016/3/1 11:25:52
    读者:yif***(购买过本书)
  • 主题: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2015/4/12 0:09:18
    读者:cha***(购买过本书)
  • 主题:周桂钿先生的通俗读物

    周先生是董学专家,儒学的重要研究者

    2012/11/27 9:33:06
    读者:yuv***(购买过本书)
  • 主题:讲儒学的一本浅近读物

    讲儒学的一本浅近读物,作者娓娓道来,好书。

    2011/12/20 10:00:34
  • 主题:我来说说看

    没货了,等下次吧。

    2011/12/7 16:44:06
    读者:liz***(购买过本书)
  • 主题:我来说说看

    没发货,今天有下单了。

    2011/11/16 10:13:07
    读者:liz***(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