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基础会计-(第二版)

基础会计-(第二版)

作者:陈国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62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14.6(4.3折) 定价  ¥3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基础会计-(第二版) 版权信息

  • ISBN:730216048
  • 条形码:9787302160489 ; 978-7-302-16048-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基础会计-(第二版) 本书特色

本书特色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全面修订
为教师提供免费的教学资源和电子课件
以讲解会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主
内容实用、易懂、是一本真正围绕学习者需求的会
计入门教材

基础会计-(第二版) 节选

版前言
    会计是始终处在发展与变化之中的,而教材也应该紧跟这种发展与变化。自2007年起,
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
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这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也会给会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为
满足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在2004年出版的第l版的基础上,结合新会计
准则的变化,对《基础会计》(第l版)从体系到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本书第2版主要修订的内容有:
    1.调整了原教材的部分结构,使其更符合教学需要。在第2版中,删除了原教材中第
六章“账户分类”以及第十章第五节“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将第二章第三节中“关于会
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部分内容放至**章中进行阐述。
    2.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变化,重新编写了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重新编写的章节包括:
第二章中的“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三章中的“会计科目与账户”、第四章和第十章(新
教材第九章)的大部分内容。
    3.其他内容的修订。主要是指受新会计准则影响不大的地方和原教材错漏之处等。
    本次修订的篇幅占全书的60%以上,对于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变化在本书中基本上得到了
体现。
    本书第1版自出版以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厚爱与支持,为进一步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
学习,本书还专门配备了《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二》一书作为教材的参考读物。随着教材的修订,
学习指导书也将进行修订。
    本书第2版由东北财经大学陈国辉教授、陈文铭教授和孙光国副教授编写。*后,由陈
国辉教授总纂定稿。
    鉴于考虑不周全或水平有限,本书在体系安排和表述上的不足之处难以避免,恳请读者
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进行修改、充实和完善。
  编者
2007年6月

第五章成本计算
**节  成本计算概述
  一、成本的概念与作用
  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成本计算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会计等式“收入一
费用=利润”,结合第四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费用的确定,都离不开成本计算。综
观企业的供、产、销经营过程,可以发现,材料采购过程需要计算材料采购成本,产品生产
过程需要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产品销售过程需要计算产品销售成本。成本计算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即利润的确定是否正确的问题。
    (一)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会计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内涵相当宽泛,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
角度可以概括出不同的成本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1号概念结构中将其表达为
“成本是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牺牲,即为了消费、储蓄、交换、生产等所放弃的”。实际上,
企业在任何环节获得任何资产所付出的代价都构成成本概念,例如,企业购入一台设备发生
的买价、运杂费、调试安装费等,就构成该设备的取得成本等。所以这里将成本做如下的定
义:成本是会计主体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对象)而发生的耗费。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成本
等于产品价值中的C+V,是产品耗费的补偿价值。可见成本属于价值的范畴,是新增(或已
耗)资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资产的价值包括已耗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
资料)的转移价值、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者为社会作出的贡献额三部分,前两部
分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货币表现,是构成成本的基础。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按目的、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具体
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用于工程建造,形成固定资产;二是用于存货的制造,形成各种存货;
三是用于包括上述两者在内的日常经营活动,形成期间费用。第三种支出与前两种支出的区
别是:前两种支出有明确的受益对象,可以直接或间接计入受益对象,第三种支出则没有明
确的受益对象,不能或不易计入相关受益对象。**种支出一般形成长期资产的成本,第二
种支出一般形成存货的成本,第三种支出即期间费用,由于没有明确的受益对象,按权责发
生制会计处理基础的要求,全部计入相应会计期间的损益。相关存货的成本,在存货消耗或
销售后,或作为相关费用,或作为主营业务成本,由当期收益抵减。当上述前两种支出按一

定的计算对象归集,计入相应资产的价值,就成为新增资产的成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成本概念,在这里从狭义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一下成本、费用和支出的关
  系。一般来说,支出是指企业由于耗用或偿付等原因而流出企业的资源,支出的发生必然导
  致企业可用资源总量的减少,可以看出,支出有偿付性支出和耗用性支出。偿付性支出与费
  用核算没有直接关系,而耗用性支出或迟或早都将转化为费用,这部分支出一般将其分为资
  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对于某一个确定的会计期间而言,费用既包括本期间发生的收益性
  支出,也包括在本会计期间受益的资本性支出;关于费用和成本,在第四章生产过程核算的
  开篇已作过探讨,虽然成本和费用都是支付或耗费的资产,但成本不等于费用,当期的成本
  不一定是当期的费用,如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产品处于库存期间就不能确认为费用,只有在销
  售这些产品的期间才能作为产品销售成本确认为费用,这一点通过公式“期初产成品成本+
  本期完工产成品成本一期末产成品成本=本期销售产成品成本(本期费用)”就可以得到进一
  步的理解。也就是说,产品在库存期间是企业的资产,只有在销售时才能转化为当期的费用。
  同样道理,费用并不一定都能形成成本,只有那些能够确定受益对象的费用,才能作为该对
  象的成本,而不能或不易确定受益对象的费用,一般将其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支出、成本、费用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图5—1得到直观的反映。
┏━━━━━━━━━━━━━━━━━━━━━━━━━━━━━━━━━━━━━┓
┃    全部支出                                                                                                                                ┃
┣━━━━━━━━┳━━━━━━━━┳━━━━━━━━━━━━━━━━━━━┫
┃    偿债性支出        ┃    资本性支出        ┃    收益性支出                                                    ┃
┣━━━━━━━━┻━┳━━━━━━┻━━━━━━━━━━━━━━━━━━━┫
┃                                        ┃    某一期间的费用                                                                        ┃
┃                                        ┣━━━━━━━━━━━━━━━━━━━┳━━━━━━┫
┃                                        ┃    应由产品(受益对象)负担的费用                 ┃  期间费用      ┃
┃                                        ┣━━━━━━━━━┳━━━━━━━━━╋━━━━━━┫
┃                                        ┃    完工产品成本        ┃  未完工产品成本      ┃                        ┃
┗━━━━━━━━━━┻━━━━━━━━━┻━━━━━━━━━┻━━━━━━┛
  图5.1  支出、费用、成本之间的关系图
    (二)成本的作用
    成本是以价值形式衡量企业工作质量、说明企业管理当局经营责任完成情况的综合性指
标之一。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成本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成本是计量经营耗费和确定补偿尺度的重要工具
    我们已经知道,成本的实质是企业进行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而企业经营的主要
目标,就是以自己的收入补偿耗费后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并尽量不发生亏损。企业盈利的
大小,是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企业能否正常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为保证企
业能够持续经营,在成本计算对象上发生的耗费,必须要用通过销售过程收回的货币资金进
行补偿,而成本计算对象上的耗费量是确定补偿量的依据。所以,成本是反映企业经营耗费

 的主要指标之一,是计量经营耗费并确定补偿劳动耗费尺度的重要工具。
    2.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和产品竞争能力的条件
    商品价格是影响商品销售和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销售其产品之前,首先需
  要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而这个价格的确定主要是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结合诸如税金、利润
  等因素计算出来的,很大程度上说,产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在商品质量一定的
  条件下,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商品是否能顺利销售出去,而商品是否能顺利销售出去,
  关系到企业是否能收回所垫付的资金以持续经营的问题。如果商品成本高于同类商品的社会
  平均成本,为了获取适当的利润,制定的商品价格相应也会高于同类商品的社会平均价格,
  这可能使商品销售失去竞争力,反之,如果商品成本低于同类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制定的
  商品价格就可以低于同类商品的社会平均价格,从而使商品销售具有竞争力,也可以获取相
  应的利润。因此,商品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也是影响产品竞争能力的基本条件。
    3.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核算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企业管理者在履行受托责任,完成管理任务时,必须对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
  决策。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从各方面进行考虑,分析相关经营活动涉及的各种因素对经
  营活动的影响。在对各种方案进行决策时,经济效益是选择某种方案必须予以考虑的主要因
  素之一。而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核心是产品的成本问题。如上所述,在市场销售有保证的前提
  下,产品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在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选择、决策
  时,必须把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从成本的角度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只
  有这样,才能使所选择的方案在经济上可行,才能*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成本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各方面工作的综合指标
    成本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涉及很多环节,如产品设
  计的好坏,生产工艺的合理程度,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资产的消耗水平,机器设备、厂房
  建筑物的利用情况,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人、财、物组织得是否合理,供、产、销是否衔接
  等,*终都会反映到产品成本上来。因此,通过对成本形成情况、构成内容和管理水平的分
  析,就可以发现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指明
  方向,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成本计算的意义
    (一)成本计算的概念
    所谓成本计算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费
  用支出,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象可以是熟知的制成品,
  也可以是一种服务,还可以是一种作业。以*为典型的制造业企业为例,供应过程需要计算
  材料的采购成本,生产过程需要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过程需要计算产品的销售成本。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