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中午的黑暗

中午的黑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中 图 价:¥4.5(3.9折) 定价  ¥11.5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午的黑暗 版权信息

  • ISBN:7805679827
  • 条形码:9787805679822 ; 978-7-80567-982-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午的黑暗 本书特色

拷 问 的 不 仅 仅 是 灵 魂

张 遇

    一个人在何种境况下才会直面自己的灵魂?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英籍匈牙利作家 阿瑟·库斯勒在他《中午的黑暗》里告诉我们:监狱。
    苏共三十年代大清洗运动中,形形色色的"分子"层出不穷,有幸回到监狱--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曾是那里的常客,只不过以往尽地主之谊的是沙皇而这一次换了新主人--重温旧梦的不可枚举。与古拉格群岛的劳改营相比,监狱还是相对温暖熟悉的地方。《中午的黑暗》里的主人公鲁巴肖夫已经在梦中多次被邀请入狱,"当局在这里",这一时刻的来临只会让他觉得如释重负。一所新模范监狱。
    监狱的高墙是对人身自由的羁押,但也无法约束思想的流动。肉体本是臭皮囊,对它的禁锢从另一方面而言使思想有了再度活跃的空间。鲁巴肖夫曾为了党的利益奔走于西方敌对国家之间,忙碌中放弃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得以在牢房里重新拾起。
     对昨天的回忆是鲁巴肖夫心理活动的主体。时空的交错使他徘徊于昨天与今天之间,也令他不得不做出某些当时有意无意忽略的结论。
    昨天。参加**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围坐在长条桌四周,以哲学家的眼光梦想掌握权利,目的是废弃权力;梦想统治人民,目的是让他们不再被统治。
    今天。他们如今在哪里?"不错,他们的头脑曾经改变了世界的进程,却都吃了一颗子 弹,有的在前额,有的在后脖颈。"
    昨天。比利时的码头工人在党支部书记小洛埃领导下,响应"那边"的号召拒绝为资本主义战争服务,举行罢工。鲁巴肖夫作为"那边"来的同志,却肩负着劝他们复工的使命。其实,劝说是没有必要的。他只需以干巴巴的口气说:"希望你们执行中央的决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向政治上不怎么成熟的同志解释清楚。"一周后,小洛埃上吊自杀。
    今天。因政治分歧,鲁巴肖夫入狱。隔壁的402号大呼"皇帝陛下万岁",并对鲁巴肖夫的入狱如此评价:"你活该","狗咬狗"。
    昨天。在驻外机构,年轻的女秘书阿洛娃说:"你愿意怎么样待我都行。"几个月后,她因政治不可靠被撤职,奉召回国。面对作证的要求,鲁巴肖夫一言不发。阿洛娃被枪决。今天。老友、审讯官伊凡诺夫指出:"到你自己脑袋不保的时候,你才愿意表示忠诚,这就结果了阿洛娃。"
    ……
    梦境与现实交织构成的不仅仅是悬念,还有一个具有压榨力的机制。在为之奋斗的制度下坐牢而产生的彷徨与苦闷,被这机制活生生的压迫出来。无路可逃。
    审讯者伊凡诺夫与被审者鲁巴肖夫是旧友,后者曾救过他一命。两人相互了解,具 有类似的思维方式。伊凡诺夫的审讯态度温和,攻心为上。他俩的对话与其说是审讯,不如说是关于权利、政治、人民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落点却是形而下的:伊凡诺夫想把案子归于公开审判而非行政审理,要求鲁巴肖夫"炮制一份口供",或许能保住一命。这种赤裸裸 违背道德的保命哲学引起鲁巴肖夫的反思。"历史教导我们,谎言常常比真理对它更有用,"他在日记中写道:"因为人类是懒散的。我们不仅迫害人们行为中的邪恶的种子,我们也 迫害他们思想中邪恶的种子。……事实是:我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绝对正确。这就是我迷失的原因。"
    主审人与被审者之间的对话激起了思辩的火花。入狱二十天后,鲁巴肖夫写道:" 我们似乎面临着历史上的一个摇摆运动,从绝对专制到民主政治,从民主政治又摇摆回来到绝对的独裁。"言者用的代词是"我们",或许他还抱有一丝幻想,以为自己依然是人民的 一员。于是,在思维惯性的驱使下,他打算屈服。这时他和狱友、402号的对话便极具讽刺 意味。402号是旧沙皇制度的忠诚卫士,执著于旧道德,一力维护他的尊严,"为自己的信 仰而生,为它而死",他不屈服。鲁巴肖夫是推翻沙皇统治、建立新政权的元老之一,此时却为了"革命的需要"而放弃了体面。"我们已用理性代替了体面",他告诉402号。自豪 、自信,还是自欺欺人?用来代替体面的不知是什么。
    另一位审讯者格列金可没有兴致跟他讨论哲学。这位视伊凡诺夫为犬儒派、自诩为 道德派的新生力量,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只需在体质上下功夫,没有击不垮的犯人。尽管他和伊凡诺夫同是掌握权力者,但年轻人显然更能适应体制的需要,残酷、冷漠,对"敌人" 毫不留情。他们对审讯的分歧,隐含的是两种人命运的差异。伊凡诺夫终归为他的犬儒主义 付出代价:根据行政命令被枪决。格列金的拷问咄咄逼人,居高临下。这迫使鲁巴肖夫直面真实的自我。一切形而上的都是无用的空谈,对心灵的鞭挞使灵魂无法藏身。为了保住生命--或曰为了能够继续工作--鲁巴肖夫曾发表悔过声明;为了洗脱自己他曾公开与阿洛娃划清界限,扮演了不光彩 的凶手角色;在伊凡诺夫和风细雨的审讯中他还可以大谈哲学与人生,而在格列金从体质到 精神的折磨下他只能接受组织安排的命运。尽管走上刑场前他已经意识到这一切隐含着谬误与危机,却依然义无反顾。和其他在法庭上声泪俱下、痛骂自己的革命者一样,他认为个人生命与名誉的牺牲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坚信逆时代大潮而动只会被历史车轮碾为齑粉。
    对鲁巴肖夫而言,一死百了。对更多活着的审讯者与被审者而言,拷问或者永无止期。

摘自《中华读书报》

中午的黑暗 内容简介

《中午的黑暗》是一部以苏共三十年代大清洗 为背景的力作。因其"反共",1941年甫一出版便震撼世界,也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遭禁,在世界其它国家却一版再版,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倍受读者青睐的畅销书。 前苏共中央委员、人民委员鲁巴肖夫是曾经在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家从事秘密革命领导活动的老布尔什维克,为革命建下赫赫功绩。在斯大林开始党内大清洗 之后,他开始对苏共党内的不正常现象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因为革命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他的革命 良心深深感到不安和自责,从而招致斯 大林的猜忌,以致被捕入狱,经过疲劳轰炸式的狱 中审讯后,终于精神崩溃,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后被处决。

中午的黑暗 作者简介

作 者 介 绍

    阿瑟·库斯勒,英籍匈牙利作家。1905年9月15日出生于布达佩斯。1937年,库斯勒在西班 牙内战中被法西斯分子捕获,被判处死刑,不久又获赦免,由此,库斯勒写了《与死亡对话》 ,反映出一个面对命运者的心态。 库斯勒从未停止阐明、分析这段人生经历,致力于回答那些别人从未关注过的问题。
    库斯勒曾为德国、匈牙利、奥地利、巴勒斯坦、法国和英国多家报纸撰稿,其作品 主要有自传、小说和随笔,它们的共同主题是作者的经历与反思,同时代表了大多数被称为 "不结盟左翼"者的心态。作为前共产党员、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信徒和失去信仰的犹 太复国主义者,最终他因幻想破灭而成为所有思想体系的叛逆,转而致力于成立"悲观主义 者联盟"并试图获得全世界知识分子阶层的响应。他的其它代表作有《隐性写作》、《来来往往》、《中的三矢》、《渴望的年代》等。

另 类 的 思 考 者

    --阿瑟·库斯勒和他的文学创作

    阿瑟·库斯勒(Arthur Koestler),英籍匈牙利作家。1905年9月5日出生于布达佩斯。1922年到1926年就读于维也纳,后任《近东报》(Near East)记者,先后在巴黎、柏林和内战中的西班牙工作。1932年加入共产党,从西班牙归国后退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被拘留在法国,1940年获释,在葡萄牙、英国流亡。战争期间库斯勒在英国军队服役,自此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英国。
    1937年,库斯勒在西班牙内战中被法西斯分子捕获,囚于弗朗哥监狱,并被视为间谍而判处死刑,此后的100天里,他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判决的执行。后来,他以简捷明了、不带多少感情色彩的语言完成了《西班牙自白》(Ein spanisches Testament, 1937),通过对自己在获赦免前的种种经历的描写,反映出一个面对命运者的心态。此书于出版同年发行了英文改写本,后在1942年又出版了英文缩写本,易名为《与死亡对话》(Dialogue with Death)。
    在库斯勒自传作品的第二部《隐性写作》(The Invisible Writing, 1953)中,他表明了秉承《西班牙自白》的一贯创作意图:"道德问题迄今为止在我的写作中没有地位,现在,它们则成为我关注的中心。在《辩论者》(The Gladiators, 1939)和下一部作品《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 1940)中,我试图将理性的词汇与我在铁窗生涯中获得的模糊直觉融为一体,加以统一。这两部小说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的变奏:目的与手段,超验的道德与社会权宜之间的冲突。接下来的小说《来来往往》(Arrival and Departure,1943),是对科学上的道德中立主义的驳斥。精神病学家认为这会"削弱"勇气、奉献、自我牺牲精神,并且将它们产生的动机归于某种神经质的病症……《瑜伽与人民委员》(The Yugi and the Commissar, 1945)中,我试图再一次对自己在40号牢房里的冥思苦想进行一番整理、消化。最终这本写于1943年的书完成了这一轨迹。我一共花了5年时间,才领会到铁窗岁月赋予的真谛。"
    库斯勒从未停止过阐明、分析这段留下深深烙印的人生经历。在死亡面前,一切思想的脆弱性都暴露无遗,即使激进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也不例外。他本人自此之后一直在呼唤,希望在面对那些盛行一时的思潮时能以问号代替感叹号。他的所有重要作品均出自一种几乎是受虐狂般的心理激情,并藉此提出种种疑问。就艺术风格而言,只有《中午的黑暗》里的某些特定段落以及自传作品《中的之矢》( Arrow in the Blue, 1952) 和《隐形写作》才真正具有媲美于早年《西班牙自白》的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在近期的作品中,库斯勒时时超越了纯粹的怀疑主义。从《来来往往》一书中我们多次发现"即将降临的新主"一词,可见这位怀疑论者对怀疑本身也产生了怀疑,转而寻求一个新的信仰基石--它可能游离于任何教派之外。《渴望的年代》(The Age of Longing, 1951) 或许是库斯勒最有意思的一部作品,它关注的是"认知"的真实与可信。在书中,库斯勒以基督教、共产主义和浅薄平凡的中产阶级立场,展现出人类本质中存在的、对内在精神核心的渴望。令库斯勒的作品与其它拥护或反对某种特定思想理念的论辩著作显得截然不同的,主要是他对自身毫不宽容的态度。"从来不存在没有过失情结的知识分子阶层,那正是我们欲使他人富裕而必须交纳的所得税……"
    库斯勒是众多并非出于被迫、却是为了亲身忍受过的一切而搦管作文的作家之一。其结果,实在而论,只能是并非伟大的文学成就。然而,它们对于理解他的时代而言,无疑是可靠且重要的贡献。尽管库斯勒的许多近作表现出一种渐长的、旨在模糊大众式"科学主义"观念中关于经验与认知间界限的趋向,他为理解时代所做的贡献仍然不可抹煞,即使人们常说,自传应当让位于历史。
    库斯勒的大多数作品一直游离于主流视野之外,他对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少有独特的看法,这一点谁都可以做到。但是,他却回答了或致力于回答那些别人从未关注过的问题,而这,常常是真正有创造力的天才的标志。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