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中 图 价:¥29.9(7.5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190710
  • 条形码:9787504190710 ; 978-7-5041-907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本书特色

本书中文初版于2003年1月面市,10余年来,备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也赢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这不仅因为这本书对中国新课程改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读者从中体会到佐藤学教授广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一流学者的人格魅力,以及“走入现场”的研究态度。20多年中,佐藤学教授参观了全世界数千所学校,走进了近万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他以教育专家特有的敏锐力和探索精神,用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亲身实践的生动案例,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的许多真知灼见。 今天,书中的观点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书中提出的问题仍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教育实际。本书将帮助教师和管理者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有深入的反思、切实的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内容简介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是靠前有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在日本、美国近万间教室进行实践观察研究的总结。 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作者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和护理学校,和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的实现,促进着学校里老师们互相成长、同事性关系的构建,推进着学校和社区合作,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不断推动学校从自身入手进行改革。《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教师诸多有益启发,对众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更能加深教师对课堂的理解。《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士阅读。也特别适合中小学幼儿教师和校长培训。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目录

前言 改变教学的教师们

章 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六、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第二章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

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步

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第三章 设计课程

一、什么是课程?

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

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

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

六、综合学习的乐趣

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

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

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

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十六、校本课程建设

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

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第四章 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

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

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

五、“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

结束语
展开全部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节选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谈话正进行到这里时,提供录像记录的任课教师提起了话头:“大家的意见我感到都说到了要害,很值得我参考。不过,我想还有一个另外的理由,像大家所看的录像那样,我对学生的发言一个一个地确认:‘是说的××意思吧。’并将之板书。现在观看自己的上课录像,我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其实我在板书时,一直在考虑:‘下面怎么办呢?’不管是在面对黑板时,还是在回头看学生时,都在边考虑怎样推进教学,边倾听下一个学生的发言。由于经常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因此,我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  这位授课教师以敏锐的反思感动了所有的与会者。情况的确像他所说的那样,再一次重新审视录像中的教学,就能看到,授课者虽然在“嗯、嗯”地点头,热心地倾听着学生的发言,但是发言的学生却不觉得老师已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可以看到,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于是,“是这个意思吧”,就把学生的发言确认并写在了黑板上。之后,因为又得面对下一个学生的发言了,所以教师自身也好,教室里的观摩者也好,都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他们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响。  一位与会的教师谈起了自己的体验:“那种‘下一步怎么办’的焦虑感觉,我是太理解了!”这位教师年轻时也和这位授课者一样,在上课时把整理过的学生发言一一写在黑板上。由于那样做就不能面对着发言的学生了,于是受到了老教师的批评。那之后,“不管怎样,我都专心地全部地接纳一个个学生的发言了”。  接着他还补充道:“这样一来,我听到了在此之前没能听到的学生的话语,连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学生的想法也能感觉出来了。”  就这个发言有两点想做一下评论。**点是教师“倾听”的意义。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然而,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不为过。还有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自己没有接住球还让学生去替他捡,像这样的互动如果持续的话,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结果,仅仅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当然,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再说深一步的话,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3.“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第二点是从这位授课者的发言中我们应当学习的东西。问题是所谓“明白”了学生的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如这位教师所做的那样,认为每个学生发言内容的意思都准确地、确切地认识了,就是明白了。正因为如此,这位教师热心地点头、恭听学生的发言,并提炼发言内容的要点,记录在黑板上。然而,这位教师已经说了,在他的“倾听方式”中没有能够“听到”学生的发言。的确,这种“倾听方式”是听不到学生的声音的。正因为此,学生一个个的发言才会东分西散而联系不起来,产生了发言学生纷纷受到限制的现象。这个问题要怎样考虑才好呢?也就是说,这位教师为什么会说过去的“倾听方式”是“听不到”的呢?  这里在说“理解”学生的发言时,围绕着两种“理解方式”,这当中就隐藏着问题。一种是“理解了意思”的“理解方式”,用英语来说就是understanding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是多数教师意识到的,也是这位授课教师在录像中实行的“理解方式”。但是,我们在理解人的话语时的“理解方式”,却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内容。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  ……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作者简介

佐藤学,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日本学术会议部(人文社会科学部)部长,日本教育学会终身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著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世织书房),《教育改革的设计》(岩波书店)等。中译本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同体》《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等。李季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托幼机构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OMEP中国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教师指导委员会学前教师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学前教育组召集人,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参与研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学前教育相关重要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主编之一。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