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天堂沃土

作者:朱凤鸣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79
读者评分:5分6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6.9(7.6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天堂沃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81117
  • 条形码:9787532181117 ; 978-7-5321-8111-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天堂沃土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内容提要:小说以江苏太仓农村为背景,以鹤塘镇群星生产队(村民小组)三大家族中与共和国同龄的三个主人公朱建国、张忠良、夏永生的矛盾纠葛和成长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南农村及家庭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进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作品探索“无界文学”写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天堂沃土 目录

引 言 …………………………………………………… 001
**章 …………………………………………………… 004
第二章 …………………………………………………… 030
第三章 …………………………………………………… 062
第四章 …………………………………………………… 101
第五章 …………………………………………………… 113
第六章 …………………………………………………… 191
第七章 …………………………………………………… 229
第八章 …………………………………………………… 329
尾 声 …………………………………………………… 367
后 记 …………………………………………………… 370
附录 :主流叙事的诗性建构 ………………… 王 迅 373
展开全部

天堂沃土 节选




天堂沃土 作者简介

朱凤鸣,男,1950 年出生于江苏太仓。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世界经济研究生结业。从军十八年,1987 年转业回家乡工作,先后任太仓市体改办秘书科长、太仓市文联秘书长、太仓日报社副总编辑,职称主任编辑。在《人民文学》《中
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和《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多万字,获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全国报纸副刊年赛一等奖、中外诗歌散文比赛一等奖、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文学奖项一百多个,作品被《 作 家 文 摘》《 小说 月报》《 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报刊转载、连载或入选多种专集,出版诗集、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等十七部。被评为太仓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商品评论(6条)
  • 主题:家乡是永恒的召唤——《天堂沃土》创作谈

    家乡是永恒的召唤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创作谈 朱凤鸣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从2018年5月12日开始创作,到2021年7月1日定稿,经历了三年多时间,前后改了三稿,如果加上前期的素材积累和创作准备,起码有十年时间。虽没有像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也切身感受到创作这部作品的甘苦。本书于2021年9月正式出版后,得到不少文友、战友和普通读者的好评,有的是熟悉的老朋友,有的是未曾谋面的新读者,大多是我的同时代人。有四位朋友还花费心血精心研读写了书评,分别在《苏州日报》《太仓日报》《娄江夕阳红》报上发表,让我十分感动和欣慰。现通过这篇创作谈,与他们交流,并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一是写这本书的目的。家乡是永恒的召唤。多年来,对家乡农村的感恩之心一直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作为基本与新中国同龄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特别是我退休后,经常回到乡下住,看到父辈一代人越来越少了,自己也进入了老年,作为一个出生于家乡这片沃土的文字工作者,有责任将父辈这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忠实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和后人。虽然我已出版了十六部文学著作,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五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但以前这些出版、发表的作品,还相对比较零散或是人生一个阶段的作品,所以决定利用多年积累的生活素材,在有生之年写一部全面反映新中国同龄人从出生到现在较厚重的苏南农村题材作品。本来这部作品应在建国70周年推出的,但感到太仓促了,与其仓促推出,还不如从容一点完成,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个节点上推出,让作品更完善一些,为纪念建党百年也更有意义。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坚定跟共产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作贡献。 二是作品的体裁。因是写新中国同龄人,决定以纪实为主,但因为多种原因,纯纪实又不便展开想反映的内容,虽然自己出生在农村,但毕竟不是农村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只是见证者,所以要虚构一部分内容,如新农村建设,则完全虚构了最后一章朱建国退休后回本村竞选担任村书记。当然虚构也要有生活依据,因为多年前看到报载有一位大报总编就是退休后回到家乡山村竞选担任村书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这就给虚构朱建国退休后回村当书记找到了生活的依据。再加上自己对本地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调查,特别是前几年还应邀采写了与本村相邻村的《太星村史》,为完成最后一章内容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正巧出版本书前半年,《文学报》开展了“无界文学”的讨论,而我又十分喜欢沈从文、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所以决定探索“无界文学”写作,写一部集小说、散文、纪实于一体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三是人物的设置。小说是写人的,一部长篇小说肯定要写很多人物,且要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及人物群像,这样才撑得起一部长篇小说的框架。小说可以写伟人,写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可以写普通人。我的这部作品定位是写普通人,因为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我最熟悉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从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才最能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实在在发生的变化。因是自传体长篇小说,所有人物均有原型,主要人物当然以本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这就要写本人的家族,但家族只是个背景交待,重点是还是写朱建国伴随着太仓解放、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经历,同时又写了与朱建国同龄的两位始终生活在农村的发小的经历,及他们家三代人的经历。这样通过这三个家庭解放以来的变化,可更全面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的变化。我本身的经历,过去在多种场合说过有三个印象最深的十八年,第一个十八年是出生后的十八年,就在本地农村长大,第二个十八年是当兵十八年,第三个十八年,是从部队转业回家乡工作到退居二线前的十八年。在部队十八年,度过了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一生中打下扎实人生基础的十八年,写这部长篇小说我肯定不能绕过和忽略这当兵十八年的生活。因为以前出版过一部专写部队生活的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春无名》,在《天堂沃土》这部长篇小说中将部队生活简缩成五万字,再也无法割舍。虽然像樊大为先生书评中所说,部队生活有些游离于本书“天堂沃土”农村生活的主题,但如果没有部队生活,就无法续写后面的生活,再说我在部队生活期间,始终与家乡生活紧密相连,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四是情节的设置。本书虽然没有人生大起大落的设置,但也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以多位书评作者谈到,此书有拿起后放不大下的感觉,实际是在情节设置上下了一番功夫,就是在看似平淡中见波澜,没有大起大落却有曲折。因为我感到现实的生活中,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是少数,戏剧性的人生在生活中也少有,大多数的人的生活是在平淡中有波澜,这才是最真实的,正如樊大为的书评标题,日常是最真实的历史。所以我就想通过大量平凡人日常琐碎的典型生活事例,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人物的命运。比如朱建国的命运,总体来说是顺利的,但也不是一帆风顺,虽然上学品学兼优,但出生后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人生中遇到了多次生命之险,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的曲折,总有不少不可预料的事发生。考上苏州市的省重点高中,第二年却遇上“文革”,如果不是“文革”,完全有可能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人生就是另一种样子,这当然是同代人的共同命运。就拿当兵来说,第一年征兵体检因命额有限没当上兵,如果第一年就去当兵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样子。提干体检时,应值班深夜加班造成血压升高,差点没通过体检。当兵后考上军校并成绩突出被评上“三好”学员,本来大多数毕业学员都提升为团以上干部,但有极少数像朱建国这样的营职干部,在军队急需用人时,却因“百万大裁军”提前转业回到家乡县城,被降两级安排工作,如果转业到省、地级城市不降级安排工作,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命运。降两级从头干起,因为不求人的性格,在现实社会中仅凭自己的实力要升迁并不容易,但最终还是凭实力实现了爱好和本职工作相一致的愿望,并取得了社会承认的成果。朱建国回村当村书记期间,虽然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但也遭人举报,经纪委调查,终于真相大白,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提高了他在群众中的威望。朱建国父亲的命运也打着时代的深深烙印,在同时代的村干部中有代表性。朱建国女儿高考一波三折,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不顺利,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专长的理想工作,在新中国同龄人下一代人中也有代表性。新中国同龄人夏永生的命运,是纯朴人家的典型,虽然命运不太好,没读几年书就回家种地,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革开放后成为种养殖能手,也颇有代表性。虽然第一个儿子不幸溺亡,但第二个儿子为夏家争足了光,他继承父辈的优秀品质,学业出类拔萃,成为本地的高考状元考取名牌大学,四年本科三年就上完,并考取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并成为终身教授,后在朱建国劝说下,回国报效祖国、报效家乡,成为村干部接班人,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未来的希望。新中国同龄人张忠良的命运,是聪明人略有污点人的典型。还有一些人,如唐翠宝、陆素英、薛佩亚、张伟梁等人,虽然着墨不多,但都客观地反映了当地农村一类人的命运。不禁想起著名作家贾平凹有关创作随想的一段话,感到说得很有道理。他说:“‘文革’前一些农村题材的作品,人物写得丰满,故事也很好,但作品的看法都是以阶级分析法来处理的,现在读起来觉得好笑。这就要求,你得站在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角度上提出你的看法,这种看法就不会过时。” 五是语言方面,力求运用书面语言、诗化语言和口语化语言相结合。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适当运用了本地的方言。主要通过老年人的语言,如朱建国祖母的语言,看乡村电影中卖青枣的老妇的语言,融入本地方言。朱建国祖母的语言,除运用本地方言外,还介绍了本地的民间传说、儿童歌谣和气象农活谚语。还注重用散文化的诗化语言点缀书中。正如薛亦然书评中写道:“书中散文化抒写也为《天堂沃土》增色不少,这些让人心往神驰的段落如同珠玑一样撒落在长篇里的章章节节,作品由此获得晶莹剔透的清丽气韵。”比如“夏夜乘凉”、“看乡村电影”中的乡村描写,能激起人们对乡村故乡的美好联想。还有是语言的真情和细节的趣味性。力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朱建国和张忠良为生产队看瓜时的对话,张忠良开夜工躲在柴禾里睡觉偷懒,朱建国祖父为孙子报仇追错了对象,薛佩亚和陆素英的人生经历,张忠良父亲深夜回家考验妻子,夏文龙妻子用扎鞋底针当众拍打丈夫相好等细节描写,均来自生活,又充满情趣。同时通过大量细节描写,揭示了好人终有好报,农村中的迷信和赌博造成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展望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我从事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创作,感到小说是最能考验作者语言水平、社会经验、想象空间等综合能力的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我从事过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创作,感到长篇小说创作是最不易的。

    2022/3/16 11:30:13
  • 主题:家乡是永恒的召唤——《天堂沃土》创作谈

    家乡是永恒的召唤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创作谈 朱凤鸣 长篇小说《天堂沃土》从2018年5月12日开始创作,到2021年7月1日定稿,经历了三年多时间,前后改了三稿,如果加上前期的素材积累和创作准备,起码有十年时间。虽没有像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也切身感受到创作这部作品的甘苦。本书于2021年9月正式出版后,得到不少文友、战友和普通读者的好评,有的是熟悉的老朋友,有的是未曾谋面的新读者,大多是我的同时代人。有四位读者朋友还花费心血写了书评,分别在《苏州日报》《太仓日报》《娄江夕阳红》报上发表,让我十分感动和欣慰。现通过这篇创作谈,与他们交流,并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一是写这本书的目的。家乡是永恒的召唤。多年来,对家乡农村的感恩之心一直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作为基本与新中国同龄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特别是我退休后,经常回到乡下住,看到父辈一代人越来越少了,自己也进入了老年,作为一个出生于家乡这片沃土的文字工作者,有责任将父辈这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忠实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和后人。虽然我已出版了十六部文学著作,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五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但以前这些出版、发表的作品,还相对比较零散或是人生一个阶段的作品,所以决定利用多年积累的生活素材,在有生之年写一部全面反映新中国同龄人从出生到现在较厚重的苏南农村题材作品。本来这部作品应在建国70周年推出的,但感到太仓促了,与其仓促推出,还不如从容一点完成,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个节点上推出,让作品更完善一些,为纪念建党百年也更有意义。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坚定跟共产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作贡献。 二是作品的体裁。因是写新中国同龄人,决定以纪实为主,但因为多种原因,纯纪实又不便展开想反映的内容,虽然自己出生在农村,但毕竟不是农村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只是见证者,所以要虚构一部分内容,如新农村建设,则完全虚构了最后一章朱建国退休后回本村竞选担任村书记。当然虚构也要有生活依据,因为多年前看到报载有一位大报总编就是退休后回到家乡山村竞选担任村书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这就给虚构朱建国退休后回村当书记找到了生活的依据。再加上自己对本地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调查,特别是前几年还应邀采写了与本村相邻村的《太星村史》,为完成最后一章内容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正巧出版本书前半年,《文学报》开展了“无界文学”的讨论,而我又十分喜欢沈从文、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所以决定探索“无界文学”写作,写一部集小说、散文、纪实于一体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三是人物的设置。小说是写人的,一部长篇小说肯定要写很多人物,且要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及人物群像,这样才撑得起一部长篇小说的框架。小说可以写伟人,写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可以写普通人。我的这部作品定位是写普通人,因为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我最熟悉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从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才最能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实在在发生的变化。因是自传体长篇小说,所有人物均有原型,主要人物当然以本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这就要写本人的家族,但家族只是个背景交待,重点是还是写朱建国伴随着太仓解放、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经历,同时又写了与朱建国同龄的两位始终生活在农村的发小的经历,及他们家三代人的经历。这样通过这三个家庭解放以来的变化,可更全面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的变化。我本身的经历,过去在多种场合说过有三个印象最深的十八年,第一个十八年是出生后的十八年,就在本地农村长大,第二个十八年是当兵十八年,第三个十八年,是从部队转业回家乡工作到退居二线前的十八年。在部队十八年,度过了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一生中打下扎实人生基础的十八年,写这部长篇小说我肯定不能绕过和忽略这当兵十八年的生活。因为以前出版过一部专写部队生活的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春无名》,在《天堂沃土》这部长篇小说中将部队生活简缩成五万字,再也无法割舍。虽然像樊大为先生书评中所说,部队生活有些游离于本书“天堂沃土”农村生活的主题,但如果没有部队生活,就无法续写后面的生活,再说我在部队生活期间,始终与家乡生活紧密相连,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四是情节的设置。本书虽然没有人生大起大落的设置,但也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以多位书评作者谈到,此书有拿起后放不大下的感觉,实际是在情节设置上下了一番功夫,就是在看似平淡中见波澜,没有大起大落却有曲折。因为我感到现实的生活中,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是少数,戏剧性的人生在生活中也少有,大多数的人的生活是在平淡中有波澜,这才是最真实的,正如樊大为的书评标题,日常是最真实的历史。所以我就想通过大量平凡人日常琐碎的典型生活事例,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人物的命运。比如朱建国的命运,总体来说是顺利的,但也不是一帆风顺,虽然上学品学兼优,但出生后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人生中遇到了多次生命之险,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的曲折,总有不少不可预料的事发生。考上苏州市的省重点高中,第二年却遇上“文革”,如果不是“文革”,完全有可能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人生就是另一种样子,这当然是同代人的共同命运。就拿当兵来说,第一年征兵体检因命额有限没当上兵,如果第一年就去当兵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样子。提干体检时,应值班深夜加班造成血压升高,差点没通过体检。当兵后考上军校并成绩突出被评上“三好”学员,本来大多数毕业学员都提升为团以上干部,但有极少数像朱建国这样的营职干部,在军队急需用人时,却因“百万大裁军”提前转业回到家乡县城,被降两级安排工作,如果转业到省、地级城市不降级安排工作,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命运。降两级从头干起,因为不求人的性格,在现实社会中仅凭自己的实力要升迁并不容易,但最终还是凭实力实现了爱好和本职工作相一致的愿望,并取得了社会承认的成果。朱建国回村当村书记期间,虽然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但也遭人举报,经纪委调查,终于真相大白,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提高了他在群众中的威望。朱建国父亲的命运也打着时代的深深烙印,在同时代的村干部中有代表性。朱建国女儿高考一波三折,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不顺利,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专长的理想工作,在新中国同龄人下一代人中也有代表性。新中国同龄人夏永生的命运,是纯朴人家的典型,虽然命运不太好,没读几年书就回家种地,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革开放后成为种养殖能手,也颇有代表性。虽然第一个儿子不幸溺亡,但第二个儿子为夏家争足了光,他继承父辈的优秀品质,学业出类拔萃,成为本地的高考状元考取名牌大学,四年本科三年就上完,并考取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并成为终身教授,后在朱建国劝说下,回国报效祖国、报效家乡,成为村干部接班人,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未来的希望。新中国同龄人张忠良的命运,是聪明人略有污点人的典型。还有一些人,如唐翠宝、陆素英、薛佩亚、张伟梁等人,虽然着墨不多,但都客观地反映了当地农村一类人的命运。不禁想起著名作家贾平凹有关创作随想的一段话,感到说得很有道理。他说:“‘文革’前一些农村题材的作品,人物写得丰满,故事也很好,但作品的看法都是以阶级分析法来处理的,现在读起来觉得好笑。这就要求,你得站在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角度上提出你的看法,这种看法就不会过时。” 五是语言方面,力求运用书面语言、诗化语言和口语化语言相结合。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适当运用了本地的方言。主要通过老年人的语言,如朱建国祖母的语言,看乡村电影中卖青枣的老妇的语言,融入本地方言。朱建国祖母的语言,除运用本地方言外,还介绍了本地的民间传说、儿童歌谣和气象农活谚语。还注重用散文化的诗化语言点缀书中。正如薛亦然书评中写道:“书中散文化抒写也为《天堂沃土》增色不少,这些让人心往神驰的段落如同珠玑一样撒落在长篇里的章章节节,作品由此获得晶莹剔透的清丽气韵。”比如“夏夜乘凉”、“看乡村电影”中的乡村描写,能激起人们对乡村故乡的美好联想。还有是语言的真情和细节的趣味性。力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朱建国和张忠良为生产队看瓜时的对话,张忠良开夜工躲在柴禾里睡觉偷懒,朱建国祖父为孙子报仇追错了对象,薛佩亚和陆素英的人生经历,张忠良父亲深夜回家考验妻子,夏文龙妻子用扎鞋底针当众拍打丈夫相好等细节描写,均来自生活,又充满情趣。同时通过大量细节描写,揭示了好人终有好报,农村中的迷信和赌博造成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展望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我从事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创作,感到小说是最能考验作者语言水平、社会经验、想象空间等综合能力的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我从事过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创作,感到长篇小说创作是最不易的。 2022年3月15日于上海

    2022/3/15 17:57:18
  • 主题: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 ——读朱凤鸣长篇小说《天堂沃土》 陈雪元    最近,经友人推荐,拜读了太仓作家朱凤鸣先生的长篇小说《天堂沃土》。作品以太仓农村为背影,以鹤塘镇群星生产队(村民小组)三大家族中与新中国同龄的三个主人公朱建国、张忠良、夏永生的矛盾纠葛和成长经历为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南农村及家庭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进程。作品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写的都是普通人,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写出了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价值,让我这个新中国同龄人感到分外亲切和温暖。 第一部分,作者以我们这一代新中国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用优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仓农村学生的真实生活,读来倍感亲切。那个年代的我们,课余生活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有电脑、电视、手机、网络……我们能玩的无非就是车铁环,打弹珠,甩菱角等,虽然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游戏,但在作者的妙笔下也显得格外生动,妙趣横生。那时我们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系上簏头去割羊草。那个年代的农村,差不多家家养羊,因养羊除了能获得美味的羊肉,还能将羊毛织成毛衣。我与作者是同一届学生,都属“老三届”。我于1965年从双凤初中毕业考取苏高中时还穿的是自己养的羊的羊毛织成的土羊毛衫。作者对“文革”前初中时代的描写也很细致到位,特别是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等等。三年的初中生活为主人公朱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他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当时的学霸级学生,而后也因此考上了苏州的省重点中学。由于“文革”的原因,他没能完成全部高中学业。虽然,“文革”已全盘否定,但回顾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文革”是无法绕开的历史阶段。作者对这段特殊时期的描写也很生动到位。什么破四旧、两派斗争、学生大串连、红卫兵行动,特别是赴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是当时的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毛主席在“文革”中曾八次接见红卫兵,虽然红卫兵运动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但作为亲历者的我们是无法忘怀的。朱建国参加了毛主席第七次接见,而我也有幸参加了毛主席第三次接见,对这一时期的描写读来分外亲切动人,也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充满激情的岁月,回想那风华正茂的年代,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很想再回到从前……   因“文革”原因,1968年10月我们都返回太仓农村老家务农。那时像我们农村户口的学生叫回乡务农,而城镇户口的学生由国家统一安排上山下乡,从而产生了众所周知的知青群体,这在中外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对于这段返乡务农的经历,作者也刻画得相当细致,把一幅太仓农村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插秧、耘稻、收割、挑稻、脱粒等,还有开船出去割草做草塘泥之类,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的下半部分,作者将朱建国18年的军旅生涯写得相当感人。新兵集训、野营拉练、军垦农场插秧等,特别是要将70公斤的炮弹箱背进坑道,要知道一旦滑落,则会发生爆炸事故,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场景。特别动人心弦的是,作者笔下的唐山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工作,把军队和老百姓心连心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再次展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光荣传统。朱建国通过在人民军队大熔炉里的锤炼,磨练出坚毅的品质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坚强意志,从而使自己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四个口袋”的青年军官。后因百万大裁军,朱建国从正营职的岗位上转业回太仓。这段时间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低谷期,分配工作找人受冷遇,连平价煤气、福利分房都是通过三番五次的据理力争,才勉强得到。面对逆境,朱建国没有气馁,没有消沉,而是加倍努力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笔耕不辍,终于在各级报刊乃至《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文学作品,使自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也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因而被组织挑选到本地党报工作,并委以副总编的重任。在这个岗位上,他更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认真工作。“神六”上天,他即赴航天员费俊龙的昆山家乡采访,并随即采访新闻见报。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到冒着余震的危险,赴汶川大地震重灾区采访,发回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4年的报人生涯也使他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如果说18年的军旅生涯是他的第一春,那么14年的报人生涯则是他的第二春。更令人钦佩的是,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认可,被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为太仓当时仅有的三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一。   这部小说既有作者的自传素材,同时也是我们这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共和国同龄人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部小说也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只要有志向,有目标,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总能达到理想的顶点。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在作者和朱建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虽未曾和作者谋面,对作者了解甚少,故对作者事业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不能全面正确地加以叙述,只是衷心祝愿作者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耕耘,更上一层楼,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希望《天堂沃土》能在我们“老三届”群体中引起共鸣,有更多的读者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也能拜读此书,让他们看到一个身边的榜样,唤起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明星的八卦中,使他们能茁壮成长,成为建设我们现代化祖国的合格人才。 原载2022年第1期《娄江夕阳红》报

    2022/3/15 17:44:47
  • 主题:日常是最真实的历史

    日常是最真实的历史 ——读朱凤鸣长篇新著《天堂沃土》 樊大为       断断续续用半个月时间读完朱凤鸣新著《天堂沃土》,感到有许多话要说,却又一时难下笔。只因作者的这第17本著作有点特别。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却每每捧读又能不离不弃,那些朴实的叙事似有一股引力将你拉入,穿越时光隧道,去一站一站游览过往的一切。作为与作者同时代的人,在这里,我能观照到自己的足印,也能意外地看到许多遗漏的风景。这是一种感同身受,又是一种温故知新。而年轻辈的读者,相信也能从中一窥苏南乡村现代历史进程的原生态样貌。    这是一部28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从苏南小城太仓解放的前夜,即主人公朱建国出生日起,到建党百年庆典日止,纵贯72年,以朱建国的生活轨迹为主干,铺展开其家族以及项门村人枝枝蔓蔓的人生故事。全书共分八章,每章独立成篇,又不无关联,前后呼应,全景式展现了太仓城乡两元地域的时代风云画卷。谋篇布局并不恢弘壮阔,皆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平铺直叙,却鲜活、生动,真实得纤毫毕现。你被这些人、事牵着一步步朝前走,时光仿佛变慢了,又仿佛变快了,不觉间,天翻了,地覆了,沃土之上,已然一片葱茏。    通篇都是小人物,最大的官就是主角朱建国。他生于农家,自幼受担当农村基层干部的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形成了正直、善良和百折不挠的个性,凭着聪明和勤奋,从小学到高中一路品学兼优。文革中有幸参军、提干,后转业回家乡工作,最后做到市报副总编。无论身在何处,他都情系项门村那片厚土,那里是他的根啊,以至退休后回村竞选党支部书记,继承父亲遗愿,带领乡亲们为建设美丽新农村奉献余热。他也有哀怨,也有抱恨,如为自己加倍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升迁而郁闷,为时而遭遇小人而耿耿。但这就是人性,人性如月,有圆也有缺,因为真,反因其缺而更显圆的美好。   在小说众多人物中,朱建国的发小夏永生让我印象深刻。他命不好:漂亮的妹妹因遭生产队长诱奸致病早逝,可爱的儿子因割兔草溺水而亡。后在朱建国的鼓励帮助下,养鸡种树脱贫致富。当朱建国新房装修缺钱犯难时,他闻风主动上门将8捆万元现金借与朱。这种延续一生的情义纯朴又深厚,令人感动。大朱建国5岁的张伟梁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文革造反派张伟梁因打打杀杀混了个大队民兵营长,批斗起“牛鬼蛇神”来真是心狠手辣,也曾将朱建国父亲、当时的大队书记朱雨生斗得尿失禁。晚年张伟梁终有所悔悟,总想着也做点好事。经多方奔走,终于促成有关部门将鹤塘人行桥的陡坡改建为缓坡,方便了中老年乡人的出行,也算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则佳话。而朱雨生则是个有着悲剧意味的人物。他一辈子勤恳工作,心系百姓,不图名不争利,却因不谙官场潜规则而招致种种不公对待:被提前退线,遭土政策砍掉一半退休金,生重病后申请补助无果……开丧这天,本村及周边村的许多群众都自发赶来与老书记作最后告别。张伟梁91岁的老母亲哀嚎一声“好人哪!”竟哭晕倒地。这样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的早逝怎不令人泪目,我们又不禁要疾呼: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请别忘了善待好人这一项!   这部作品里对风情民俗的细腻描写体现了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如母亲清明祭祖:“在客堂八仙桌的东北西三边摆十八只酒盅,倒上黄酒,放上十八双筷子,南端点上香烛,在客堂外化纸钱,然后给十八位老祖宗磕头。母亲吩咐,给老祖宗吃饭,饭菜要热的。”我不禁在想,这种祭祖的虔诚仪式还能延续几代?农村的现代化使得农耕时代许多传统技艺迅速衰亡,我们在“父亲经布”一节中看到了苏南农家从纱到布最后一道工序各个环节的精彩演绎:钉竹竿、拉纱、打蚊子结、插扣、探棕,“用空竹筒拉纱是经布时最热闹的场面,只见父亲拉着纱来回小跑,长竹竿上所有的纱筒都随之哗哗地响起来,真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感觉。”这段饱含感情的刻画是可以作史料存照的。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是艰苦的,但在热爱生活的人眼里也处处有生趣。无论是少年的建国与小伙伴看瓜田时的“监守自盗”,还是看乡村电影时的“艳遇”,抑或河泾里的游鱼,竹园里的纺织娘,在作者娓娓的叙述里都赋予了一种诗意江南的韵味。    在这部以纪实为基调的小说中,我特别要提到第三章中“大串连”一节。那是文革之初的1966年,似洪水泛滥的红卫兵大串连给全国的铁路交通和城市供给造成巨大的压力,后终止乘车大串连,代之以步行大串连。但头脑活络的红卫兵则用互换回程车票的方法,继续行游山玩水之实的“大串连”。作者以客观的记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那个乱世的狂热、荒谬、扭曲,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纵观全书,我发现,这些看似拉家常式的絮絮叨叨,实则都是写书人长期的素材积累之精华所在。作者精心选取了主人公生命中重大、热点的事件作为主线,如几次身陷危境的不凡经历,乡下建房和城里购房的矛盾曲直,女儿高考的一波三折等等;而对于一众次要人物,则撷取了他们经典的人生截面,或令人赞叹,或令人扼腕,乃至乡间的一些荒腔走板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排布。我还注意到一个叙述技巧上的细节:朱建国亲属除第一次出现时交代其姓名,此后便以朱建国父亲、朱建国母亲等代称,这样在无形中使主要人物始终牵连不辍,给人一种阅读的整体感。正是这些普通百姓和家庭在不同时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太仓解放以来的真实历史,让我们以斑见豹地感受到中国乡村社会7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沧桑巨变。    现在我要说到关于文体的问题。本文开头便说,这是一本特别的书。诚如本书后记中所言:“在文体探索中,尝试‘无界文学’写作,运用小说的框架,散文的语言,纪实的笔法。”若单从可读性去论,《天堂沃土》确实不能和作者此前的一部小说《小镇美女》媲美,然而这是不可比的。前不久,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于上海设立时表示:这种变化和文体的多样化、新发展,归根起来就是作家们都在探索新的创作方法,都是在进行创意性写作。朱凤鸣的无界写作尝试无形中契合了当前这种文学发展新潮流。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看多了小说的虚构想象、离奇夸张,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抵触情绪。而《天堂沃土》的文体探索,正符合了自传体小说的非虚构呈现特征,可谓恰到好处。    最后提一点意见:第五章军营生涯虽为主人公成长的重要篇章,但有点游离于“天堂沃土”这个特定背景之外,给人一种阅读的疏离感。如忍痛割爱或压缩成一小节,当使结构更显紧凑和更贴合本题。一家之言,是以商榷吧。    原载2022年1月28《太仓日报》

    2022/3/15 17:38:57
  • 主题:出彩的人生

    出彩的人生 ——读朱凤鸣长篇小说《天堂沃土》 罗洪立 我与凤鸣是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首期指挥班毕业的老同学,他来自北京军区,我来自成都军区,我们分在一个区队。因为我俩都出身于普通农家,他是苏南人,我是川北人,又是同龄同年入伍,入学时都是机要股长,又都爱好文学,所以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当时,凤鸣是我们百余名学员中的佼佼者,还担任学员兼职的副区队长。他为人谦虚,聪明能干,乐于助人,学习成绩突出,一门高等数学三次分阶段考试,他三次都得了满分,毕业时被评为“三好”学员,令学员们特别佩服。毕业后我们回了各自的部队,从此很少联系。我一直留在部队到师职干部退休去北京安家。只知道凤鸣毕业后不久因百万大裁军由营职干部早早转业回了家乡县城工作,不禁为他惋惜。*年*月,我们首期指挥班同学举行毕业*周年母校聚会,才与凤鸣见面。他带来了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无名》送给我,不禁使我惊诧,但想想又很必然。他是我们同期毕业同学中职务最低的人,却是同期同学中唯一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事业上取得成果最多的人。难怪参加聚会的一位学院老教授感慨地对凤鸣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最近又读到凤鸣的新著长篇小说《天堂沃土》,不禁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读后感。    建国出生,故事开始了演绎。围绕新中国成立,一个大家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长幼有序,脉络清晰。东临长江的水乡风景、西邻苏州的人文气息,还有支支叉叉、纵横交错的河网沟渠,勾勒出江南水乡的逼真画面。长江冲积形成的富饶沃土,伴随新中国诞生的朱建国,赶上了解放后的天堂社会,开篇引人如胜。朴实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不知不觉读完了全书。    首先是书名起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太仓处于苏州地区,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富是因有肥沃的土地,所以取“天堂沃土”书名非常恰当。 二是主人公朱建国的出生日为*年*月*日,日子选得好,第二天是太仓解放日,这一代人就是以前常说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与新中国同龄的一代人,因此很有意义。    三是以朱建国一家三代人为主线,以与朱建国从小一起长大的同龄人张忠良和夏永生为辅线,刻画了新中国同龄人既相同又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说归根结底是写人的,要想成功塑造人物,就要用令人信服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用大量生动的细节和历史背景,叙写朱建国成长经历,从农家出生,到上小学、初中,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苏州的省重点高中,只上了一年高中,“文革”就开始了,然后经历了“破四旧”、红卫兵赴北京大串联受到毛主席接见,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民办小学老师,然后参军入伍。十八年军旅生活,经历了坑道背炮弹等艰苦磨练,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以优异成绩考取军校,毕业后赶上百万大裁军转业回乡,最后从事与自己爱好一致的新闻工作,以新闻、文学成果创造了出彩的人生,退休后申请回家乡担任村支书,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充满了正能量。虽然他不能自由选择岗位,但凭着他的素质,在任何岗位都能出彩。    通过朱建国和张忠良、夏永生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变化,从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土地改革、扫盲识字、合作社、四清、“文革”、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等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还通过省报纸副刊年会在太仓举办的契机,向本省记者展示了太仓独特的区位优势,如太仓港发展、经济开发区建设、德资企业集聚太仓、雅鹿集团优秀企业、沙溪古镇旅游等辉煌成果,可谓独具匠心。    《天堂沃土》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具有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不是好的全好、坏的全坏,这种按生活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能给读者留下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形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和共鸣。主人公朱建国并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他碰到不公也会流露出正常人的情绪,如在部队看到比他素质差的人却比他提拔得快,到地方工作后职务比他低的转业干部却比他早分到公房,他也会感到委屈。他小时候胆小内向,虽然上学后品学兼优,但也有缺点,在三年困难时期也和同学一起哄抢过集体的胡萝卜吃,因为喜欢捕鱼,耙蚌时将渔民遗忘的丝网带回家。由于有良好的家风,哄抢集体胡萝卜被一心为公的父亲责罚,勤劳正直的母亲将丝网归还渔民,在潜移默化中使朱建国以父母为榜样,克服缺点健康成长。同龄人张忠良因父亲缺乏诚信,母亲偷盗成性,使机灵聪明的张忠良从小就有小偷小摸的毛病,他成年后喜欢赌博,又影响了下一代,以致儿子走上了大赌犯罪的道路,好在出狱后浪子回头。造反派头头张伟梁在“文革”中干尽了坏事,但到了晚年终于在朱雨生、朱建国两代人的为民办事中悔悟,也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 《天堂沃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成功塑造了朱建国父亲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形象,这是一位一心为公,两袖清风,为老百姓办事的老支书、老党员。但他在改革开放中落伍了,计划经济思维使他在退休后做点小生意而出了洋相,当有*年工龄的他退休后因一切待遇“归零”于普通农民而想不通,以致忧思成重疾。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临终前将单位给他的*元慰问金交了党费,并留下遗言要让他的遗体覆盖党旗。他至死不渝地对党忠诚,看了令人落泪。    《天堂沃土》的成功,还在于作品中充满了生活情趣和乡风民俗,如朱建国祖父的追错对象的护犊之举,朱建国和张忠良的看瓜趣事,张忠良与薛佩亚的恋爱经历,张忠良母亲偷窃邻居水花生被邻居捉弄,看乡村电影时男青年以假纸币买青枣被识破,等等,看后使人捧腹大笑。从朱建国小时候过年、婚丧嫁娶及对鹤塘镇历史的描写中,体现了当地人的独特乡风民俗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大量优美的场景描写,也是《天堂沃土》的成功之一。作者发挥擅写散文的优美文笔,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尽情地展现给读者。如看乡村电影中的描写:“那天晚上,湛蓝的天幕上缀满银亮的星星,东天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半空,小船犁开墨绿的河面,船头响着叮叮咚咚的水声。岸边的草丛中,不时传来唧唧啾啾的虫鸣声。水风一阵阵吹来,身上感到那么凉爽,那么惬意。”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在《故乡》《社戏》中的乡村描写,令人难忘。    《天堂沃土》还给我们展望了美好的未来。从作者的后记中看到,最后一章朱建国退休后回家乡竞选当两届村支书,这是完全虚构的,但这在全国也有先例,某大报一位总编就是退休后回到贫困山区家乡当村支书,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作者肯定是看到这则报道受到启发虚构了这最后一章故事。从这章内容看,看到了作者对当前国家农村政策和农村现状的洞悉,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养育他的天堂沃土这块土地的感恩和让父老乡亲早日过上好日子的迫切愿望以及对未来振兴乡村的深情展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与新中国同龄的人已带着丰富的经历步入了老年,下一代已茁壮成长,逐渐成为我们国家各个岗位的骨干,体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发展进步的美好前景。    原载*年*月*日《太仓日报》

    2022/3/15 17:37:00
  • 主题:心灵的契约

    心灵的契约 ——读朱凤鸣长篇小说《天堂沃土》 薛亦然 我有点纳闷,收到凤鸣兄的长篇新作《天堂沃土》后,想先随手翻翻,等空下来再细读。没想到一打开就放不下来,连午睡也放弃了,一直读到最后。我奇怪的是,这部长篇既没有让人心潮澎湃的宏大叙事,也没有叫人心心念念的悬念设置,通篇都是平铺直叙,平心静气地叙述了一个人平凡的一生,为什么竟然会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呢? 掩卷思忖,可能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因为《天堂沃土》记录的那一段时光与我所经历过的高度重合,我们是同一代人,书中主人公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足迹,其实和我留下的印痕都撒落在同一条路上。这是一条布满荆棘和泥泞的路,一条痛苦与希望共存的路,一条无奈与奋斗杂陈的路。作者在回首这条路时的心境是平静的,若有所思的,他只想记录下一个小人物在大时代留下的一道侧影。没有夸耀,也没有自怜,一切都是从心出发,因此真实而动人。我在《天堂沃土》的字里行间穿行,也是在自己的往昔记忆中穿行。在主人公的欢欣与叹息的旁边,我听到了自己曾经的欢欣与叹息。如此看来,这本自传色彩浓郁的长篇小说又何尝不是已逝时代的一份别致的传记? 小说令人信服地刻画了主人公朱建国的性格,善良、诚实、隐忍、努力进取、随遇而安。他出身于贫苦乡间但家风淳朴,崇尚与人为善,当人生的机遇猝然而至的时候,他能够紧紧抓住,于生命的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迎难而上,取得令人赞叹的成绩,同时也改善自己的人生境遇。也有不公,也有不顺,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断努力的朱建国并不都是心想事成的,他的性格里有一种笃定的底色,对一些意料以外的遭遇都能坦然领受,从来不会躺倒不干、怨天尤人。这是因为他的内心自有一份坚守,那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爱惜和呵护。读者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来,这份坚守来自朱建国的不懈修为,也来自父辈品格的潜移默化。由此我们会把目光移向那一片养育朱建国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肥沃土地,那一方水土滋润着他沉默而坚韧的精神。 自传体小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写作素材,选取若干人生重大事件来描绘自己的成长历程,在特定情境中去探索这些经历对于个人的意义,勾勒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构建自我。在自传体小说这种特别的文体中,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存在着一份无形的契约,一份关于心灵的契约。 比利时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保罗.德曼在《失去原貌的自传》指出,“小说和自传之间的区分不是非此即彼的两极,而是模糊不清的,无法确定的,因而,自传就不是一种文类或者一种方式,而是解读或理解人生的修辞格。”就文学创作而言,自传与小说的结合是一种灵活有效的叙事策略,当然其中也必定充满了真实与虚构这二元对立的经典诘问。在当今这个到处弥漫着不确定性的现实里,这个世界的真实图景早已以碎片化的方式真伪莫辨无所适从,人们似乎已经放弃了对完整的、有着明晰的逻辑关系的整体图景的执著追寻。不可否认的是,一旦自传体小说的素材进入创作过程,就免不了变形与虚构,对于作者来说,要保持绝对的真实,已经成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对于读者来说,似乎也没有必要,因为读者无法判断其中的真伪。 我觉得自传体小说必须做到的是心灵的真实,要经得起心灵的拷问,这是文学的生命,至关重要,也是对读者的尊重。要知道,读者的眼光是挑剔的,读者的感觉是骗不了的。《天堂沃土》能够打动我、征服我,发自内心的真诚是根本点。 在部队工作,能够立功,继而得到重用和晋升是人生第一等大事,朱建国强于别人的优异表现为战友们所瞩目,但是他所期待的、也是他认为理所应得的,总是与他擦肩而过。他也寄希望于了解并赏识他的领导会为他力争,但他得到的是一次次失望。甚至在决定转业与否的这一人生关口,主管领导都没有找他谈一次话。“朱建国不禁感慨万千,司令部领导研究就这么快啊,至少也应与本人先谈一谈,正式征求一下意见再研究决定”,想到逊于自己的战友意外得到晋升,想到要永久离开心爱的军营,“朱建国心里感到一阵阵发酸”。但是柔而韧的个性让他以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方式度过这“艰难”时刻,朱建国为此写诗寄寓心迹:跨出营门/走过一道永远的分界线/只待梦回吹角连营。挫折感没有能够压倒朱建国,反而带来一次人生的升华。作者在《天堂沃土》中通过举重若轻的回忆接近自我,努力实现客观写照,使人物的升华符合性格发展逻辑,令人信服。正如法国学者菲力浦.勒热讷所说,“自传不仅仅是一种内心回忆占绝对优势的叙事,它还意味着一种把这些回忆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一部作者个性历史的努力”。 对家乡风情的散文化抒写也为《天堂沃土》增色不少,这些让人心往神驰的段落如同珠玑一样撒落在长篇里的章章节节,作品由此获得晶莹剔透的清丽气韵。比如“夏夜乘凉”中的一段:“建国到薄荷田边逮到几只萤火虫,放进蚊帐里,睡在床上,看它们一闪一闪的,真好玩。还到竹园边逮纺织娘,放进用麦秸秆编成的小笼子,给它喂些丝瓜花或毛豆籽,它会一直叫到秋天”,如同一幅幅情味隽永的江南风俗画,让人想起郁达夫笔下对故土富春江的美好记忆。 (作者系《苏州文艺评论》执行主编) 原载2021年11月26日《太仓日报》、2022年1月14日《苏州日报》

    2022/3/15 17:34:38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