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季羡林自传/名人自传典藏

季羡林自传/名人自传典藏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7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23.0(7.2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季羡林自传/名人自传典藏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0212361
  • 条形码:9787570212361 ; 978-7-5702-123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季羡林自传/名人自传典藏 本书特色

从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国学大师季羡林自述风雨前半生 乡野中的红衣少年 书桌前的白发先生 留德十年感怀故土 心有璞玉贫贱不移

季羡林自传/名人自传典藏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季羡林的自传,回顾了他的童年读书生活、早期教书生涯、留德十年、在北大的教育及他的学术的总结、人生的感悟等,全面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语言朴素平实,情感真挚动人,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

季羡林自传/名人自传典藏 目录

**章 我的童年
*穷的村中*穷的家 / 001
父辈们 / 002
每天*高的享受 / 002
开始认字 / 003
离开故乡 / 004
第二章 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 006
做过一次生意 / 007
转入新育小学 / 008
新育小学的校舍 / 009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 011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 013
看捆猪 / 015
看杀人 / 016
九月九庙会 / 018
看戏 / 019
学英文 / 020
国文竞赛 / 021
**次“造反” / 022
偷看小说 / 023
蚂蚱进城 / 024
想念母亲 / 026
第三章 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 027
我的几个老师 / 029
考入北园高中 / 034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 043
在济南高中 / 048
荣誉感继续作美 / 052
要革命 / 052
上国文课 / 053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 055
第四章 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 058
考入清华大学 / 059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 060
对我影响*大的两门课程 / 068
第五章 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 070
小小一招 / 071
又长了一番见识 / 073
“拿到了没有?” / 073
第六章 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 075
在“满洲”车上 / 080
在哈尔滨 / 082
过西伯利亚 / 086
在莫斯科 / 090
第七章 德国十年
初抵柏林 / 094
哥廷根 / 102
道路终于找到了 / 104
怀念母亲 / 110
两年生活 / 113
章用一家 / 116
汉学研究所 / 1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123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 125
大轰炸 / 131
在饥饿地狱中 / 134
山中逸趣 / 138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 140
德国的老师们 / 144
学习吐火罗文 / 150
女房东 / 154
反希特勒的人们 / 160
伯恩克(Boehncke) 一家 / 162
迈耶(Meyer)一家 / 164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 167
盟国 / 174
优胜记略 / 175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 177
别哥廷根 / 180
第八章 滞留欧洲
赴瑞士 / 187
在弗里堡(Fribourg) / 190
同使馆的斗争 / 197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 200
第九章 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 202
在西贡 / 206
回到祖国的怀抱 / 210
第十章 在北京大学(1946—1993)
思想斗争 / 218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 219
出路的表现 / 222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旋涡——《浮屠与佛》 / 226
政治环境 / 227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 / 228
第十一章 耄耋之年
死的浮想 / 232
辞“国学大师” / 234
辞“学界(术)泰斗” / 235
辞“国宝” / 235
“夫子自道” / 236
对未来的悬思 / 243
难得糊涂 / 244
我不能封笔 / 246
248附录·季羡林年谱
展开全部

季羡林自传/名人自传典藏 节选

**章 我的童年 *穷的村中*穷的家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穷的家。 父辈们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皆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每天*高的享受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高的享受,*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开始认字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儿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他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他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季羡林自传/名人自传典藏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学术著作有《糖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等,翻译作品有《罗摩衍那》《五卷书》等,散文随笔有《清塘荷韵》《赋得**的悔》《留德十年》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