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

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

作者:孙萌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76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55.3(7.0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86667
  • 条形码:9787100186667 ; 978-7-100-18666-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 本书特色

影视研究人员、从业人1.本书以诗性的眼光探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史,着力挖掘电影史上被埋没、忽略的,对电影艺术有特别贡献和有殉道精神与诗性追求的导演及作品。
2.本书对诗性进行了系统阐释,认为诗性是人性本能的天性的能量,本质上是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想象、激情与创造。诗性能激发人的原创性,对人性的救赎与创造力的回归有着重要意义。
3.电影的诗性传统是中国电影的正根正旨,诗性电影构成心灵世界的映像志。本书结合中国电影史,以其诗性来回应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诉求,彰显时代责任与文化担当。

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 内容简介

本书倡导电影文化中的诗性精神,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史中,别开生面地挖掘出蒙尘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诗性电影精神之基因,展现了中国早期电影的神采与风骨,探究了这一时期电影诗性精神的生成过程、表现形式,以及它与时代、文化、环境、历史诸关系的特征,从中揭示了中国电影史的正根和正旨,对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诉求,给出了回到诗性传统源头走向诗意未来的回应,将给中国当代电影面向世界,赋予长足的启示。

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 目录

**部分 电影诗学导论

**章 “诗性”概念的提出 3
一 创造力的颂扬:维柯与“诗性智慧” 3
二 系统的诗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9
三 兼容的美学:施塔格尔与《诗学的基本概念》 14

第二章 电影理论中的诗性 18
一 陌生化的内心语言:俄国形式主义电影诗学 18
二 光的冠冕与神话重生:帕索里尼与《诗的电影》 23
三 “扭结”的浓缩物:多宾与《电影艺术诗学》 32
四 节制之道: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诗学 39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中的诗性 51
一 立象以尽意:中国汉字中的诗性 51
二 情志并举:诗言志与诗缘情 54
三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赋比兴的诗性美学 58
四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意境的诗性本质 61
五 游心于“道”:庄子的诗性 65

第四章 诗性电影与电影的诗性 71
一 诗性电影的内涵:倒影、梦境与形象的直觉 71
二 电影的诗性与表现形式: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和诗中的投影 75
三 诗性电影的图腾:半人半神 84

第五章 中国电影诗性研究现状 87

第六章 研究方法与意义 94

第二部分 走向诗性的电影

第七章 “后五四”时期的影像表达:人的觉醒 97
一 时代的感召与易卜生的影响 98
二 娜拉之光:社会问题片与女性意识 104

第八章 人生世相的返照:写实清流 125
一 作为一种创作手法的写实主义 125
二 新兴电影运动:现实题材与写实手法的兴盛 134
三 灵魂的写实主义:人性与神性融合的《神女》 151
四 海上遗珍:《万家灯火》《新闺怨》与市民电影 162

第九章 乡土意识与乌托邦想象:浪漫怀旧的影像 171
一 中国早期诗性怀旧电影中的桃花源情结 174
二 孙瑜 1930 年代电影中的女性与现代性 181
三 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心灵:浪漫经典《大路》 197

第十章 赛壬沉默,歌声响起:表现主义电影 203
一 内心震荡的映像从阴影的嘴中滑落:表现主义电影 203
二 表现主义电影的先驱:侯曜、卜万苍、费穆与吴永刚 207
三 哥特魅影与无源之音:《夜半歌声》 226
四 20 世纪 40 年代表现主义余韵:《夜店》与《群魔》 238

第十一章 以笑写哀,悲喜交集:诗性喜剧电影 246
一 寓庄于谐,笑中带泪:沈西苓与袁牧之的银幕诗学 248
二 浮世悲欢与苍凉况味:“文华”笔触 264
三 大时代的忧思与小人物的悲喜:《大团圆》 274

第十二章 家国故事与镜语赋比兴:1940 年代中国史诗电影 285
一 家国故事:情节剧与忧患史诗 288
二 多重叙事:平行、对比与交叉相结合 294
三 复杂人性:反英雄与成长主题 297
四 镜语:赋比兴与诗性表达 302

第十三章 写意电影与心灵视像:一代宗师费穆 309
一 现世边缘,历史主流:诗人导演费穆的电影人生 309
二 隐喻构建与虚实结合:《狼山喋血记》 317
三 精神自传与道德神话:《孔夫子》 320
四 抒情传统与“骚”的美学:《小城之春》 328

结 语 348
主要参考文献 352

展开全部

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 节选

“诗性”概念的提出
一 创造力的颂扬:维柯与“诗性智慧”
“诗性”一词源出于 18 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1668—1744)的《新科学》,维柯把人类原初状态时所具有的思维方式称为“诗性智慧”,诗性的语言、逻辑、伦理、经济、政治、物理等都属于诗性智慧。“诗性智慧”是人类*初的智慧,古代各民族都以“诗性智慧”的精神方式创造了*初的文化模式,并由这种思维认知方式决定其行为模式,所以,诗性智慧也可称为诗性思维。从人类学上来说,诗性智慧类似于人类学家讲的原始思维,从现代意义上,又近乎美学讲的艺术思维。诗性智慧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创造性智慧,它的核心特征是通过想象和隐喻,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创造出新的心物合一、情景交融的意象和境界。“一切艺术都只能起于诗,*初的诗人们都凭自然本性才成为诗人(而不是凭技艺)。”在维柯看来,诗性智慧是一种如同感觉力和想象力的诗性能力和心理功能,更是一种诗性创造,诗的本质就是想象、激情、感觉而不是理智。希腊原文 Poesies(诗)这个词的意义就是创造,所以诗性的智慧就是创造的智慧。
诗性智慧是维柯在柏拉图关于智慧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柏拉图从一个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视角认为智慧可以使人完善化,可以实现人的生成和发展,认为诗歌摆脱理性的控制,“他的作用在于激励、培育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a 遂将那些宣扬非理性的模仿诗人逐出理想国。维柯在批判和继承柏拉图这一形而上思想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塔西佗所追求的人性价值的光辉,进一步建构了他关于人的诗性智慧,“诗性的智慧,这种异教世界的*初的智慧,一开始就要用的玄学就不是现在学者们所用的那种理性的抽象的玄学,而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像这些原始人所用的。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生而就有的一种功能。”维柯以人性化的视角来解读人的智慧,肯定了诗性智慧作为人类文化生成的普遍性意义。诗性智慧的创造过程是诗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来进行历史文化创造的过程。维柯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其所处的启蒙时代注入了新的思想源泉,对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维柯采用内部的、共鸣的视野,以想象、理解、直觉、同情、移情等方式理解远古历史,他的这一理解方式被德国历史主义发展起来,从而形成理解、同情的洞察力、直觉的同情、历史的移情等方式。浪漫主义运动崇尚感受、情绪以及所有强烈的情感。随后尼采高扬用艺术来反对知识,海德格尔认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雅各布森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维柯无疑是他们追索诗与思的源头。
诗性思维以肉体感觉和情感体验为认知的基础,以想象为思维的动力,从而揭示出原始的诗性思维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特征。“诗的*崇高的工作就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儿童的特点就在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戏与它们交谈,仿佛它们就是些有生命的人”,诗是人内在的情感、精神世界与现实的物质世界之间的桥梁。
诗性智慧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抽象思维必须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在发展上后于形象思维。维柯指出,人*初只有感受而无知觉,接着用一种惊恐不安的心灵去知觉,*后才用清晰的理智去思索。“在推理能力*薄弱的人们那里我们才能发现到真正的诗性的词句”,也就是说,原始人类认识世界只凭感觉的形象思维,他们的全部文化,包括宗教、神话、语文和政法制度,都来自形象思维,都有想象虚构的性质,即都是诗性的、创造性的。“在世界的童年时期,人们按本性就是些崇高的诗人。”人类由儿童期发展到成年期,即从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发展到人的时代、哲学的时代,他们才逐渐能运用理智,从殊相中抽出共相。人类心理有一个从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二是以己度物的隐喻形象思维,“*初的诗人们就是用这种隐喻,让一些物体成为具有生命实感的真事真物,并用以己度物的方式,使他们也有感觉和情欲。”人类以自己的身体感受为基准,来体验万物,从而认识与把握万物,另一方面,人类在以自己为中心去揣度外物时,又力图从外物中反观自己的心灵,从万物中发现和认识自己,维柯指出:“人类心灵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凭各种感官去外界事物中看到心灵本身”,而理性时代的人类,“只有凭艰巨的努力,心灵才会凭反思来注视它自己”。维柯“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对审美移情、审美想象及文艺作品的象征、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的理解,与中国诗论中的“比”“兴”也可互相印证。
三是想象性的类感念(imaginative class concepts),形象思维形成类概念,这种类概念不同于理性主义所说的事物的属性,而是一种想象的类概念,“其办法就是制造出某些范例或理想的画像(ideal portraits),于是把同类中一切和这些范例相似的个别具体人物都归纳到这种范例上去”。维柯认为原始民族都用形象鲜明的个别事物来代表同类事物,英雄人物如此,荷马史诗中的人物也是如此,甚至作者荷马也是想象中的创作史诗的一个人物“类概念”。想象性的类概念即文学上的创造典型人物、类型化人物。典型人物的基本特点是以表现某些类群的人物性格共性为目的,并按照相似律的原则归纳出若干类型的人物性格种类,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不断地丰富多彩和人类思维更加复杂化,便创作出个性化的丰富而复杂的人物性格。
……

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 作者简介

孙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电影学博士,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从事电影历史与理论、电影美学研究。已出版专著《“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在细语中呼喊》《电影文化与诗学》《蜕变与新生:艺术驱动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及诗集《绿色熟悉我的声音》,并发表论文多篇。专著《“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荣获2012年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七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