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伟大的哲学书:20本

伟大的哲学书:20本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13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2.0(7.5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伟大的哲学书:20本 版权信息

伟大的哲学书:20本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哲学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逻辑分析的思考方式是如何在古希腊萌芽的? 经院哲学是如何将理性思辨与神学结合起来的? 当今主流的英美分析哲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理性主义对近现代的科学哲学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过去人们如何理解女性?现代女性又该如何争取自己的权利? …… 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思想不断更新递进的历史。而重读哲学原典,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哲学思想的变迁。 但是哲学文本向来以难读而著称,那些充斥着概念、术语和复杂逻辑的文字迷宫令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 詹姆斯·加维解读了20本在哲学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以书—人—史的结构带领大家踏入哲学文本的世界,进而从哲学的视角,一窥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20本哲学巨著,就是20幅人类思想史的缩影,迈过了哲学的**道门槛,人类思想的发展脉络隐约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伟大的哲学书:20本 内容简介

本书遴选西方哲学史各主要时期的经典作品,以原著为纲,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选取了很重要的20本哲学著作,勾勒出整个西方哲学的框架。一本书在手,即可了解西方历目前很重要的哲学思想。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介绍了这些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和理论,也揭示了他们思维的困扰,包括他们对不同意见的辩驳和抗争。本书通过通俗生动的叙述、晓畅的行文,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哲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使读者受到激发、有所受益,同时获得阅读的乐趣。

伟大的哲学书:20本 目录

引言


**本书 《理想国》

柏拉图

第二本书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第三本书 《神学大全》

托马斯·阿奎那

第四本书 《**哲学沉思录》

勒内·笛卡尔

第五本书 《利维坦》

托马斯·霍布斯

第六本书 《人类理解论》

约翰·洛克

第七本书 《人类知识原理》

乔治·贝克莱

第八本书 《人类理解研究》

大卫·休谟

第九本书 《社会契约论》

让-雅克·卢梭

第十本书 《纯粹理性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

第十一本书 《精神现象学》

G. W. F. 黑格尔

第十二本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亚瑟·叔本华

第十三本书 《共产党宣言》

卡尔·马克思

第十四本书 《功利主义》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第十五本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十六本书 《科学发现的逻辑》

卡尔·波普尔

第十七本书 《语言、真理与逻辑》

A. J. 艾耶尔

第十八本书 《存在与虚无》

让-保罗·萨特

第十九本书 《第二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十本书 《哲学研究》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伟大的哲学书:20本 节选

《人类理解研究》大卫·休谟 印象和观念 像洛克一样,休谟从考虑心灵的内容,即人类理解力的对象开始,或者用休谟的术语来说,从认知或者思维的材料开始。他把它们分成两类:印象和观念。洛克已经注意到,真实地感觉到疼痛、炎热、温暖、生气、看到风景、听到警报,或者想来杯冷饮和之后回忆起或想象这些体验有所区别。休谟用“印象”(impression)这一术语来指“我们听到、看到、触摸到、爱、恨、欲求或运用意志等所有的生动的感知”。“观念”(idea)则指通过记忆或者想象唤起的对上述感知不那么强烈的、淡化了的拷贝。 那么,对于休谟来说,印象和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说“我们所有的观念(更微弱的感知)是我们的印象(更生动的感知)的拷贝”,也就是说,观念的唯一来源是经验。当然,休谟知道有些观念,比方说独角兽的观念,并不直接对应某一特定印象。但是独角兽这一观念的组成部分,马的概念和角的概念,是我所见过的东西的拷贝。我不过是把我从经验里提取的观念用一种新奇的方式组合起来而已。关键在于,虽然心灵似乎拥有几乎无穷想象的能力,它所用的原材料总是来自于印象。 这是经验主义的核心,休谟对此提供了几个论证。他说你试着想象一下你自己所有的观念中有哪一个不是来源于某种*初的印象?休谟也直接抓住了理性主义者*喜欢的天赋论观念,即关于上帝的观念。他说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心灵的特点,将善和智慧无限叠加,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观念。*后,他考虑了那些缺少某种感觉器官的人,比方说瞎子,他们就没有颜色的观念。他说这是因为观念来自印象,如果你没有相关的印象,你就不可能有对应的观念。 关于印象和观念有某些特定事实,休谟认为这些事实有深远的哲学影响。和印象相比,观念自然显得微弱模糊,因此当我们对它们进行思考时容易犯两种错误:首先,你可能把某一观念错认为另一个,可能你对某一观念所作的结论,是关于另一个与之很相像的观念。其次,且更糟糕的是,我们用语言来代表观念,语言可以甩开观念欢快地向前,语言和观念之间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在哲学辩论中如果我们所讨论的不是马和角,而是非常复杂和抽象的观念,我们有可能各说各话,虽然使用同样的词汇,但表达的意思非常不同。我们甚至可能并没有争论,因为我们所讨论的不过是虚无的观念,没有实际经验根基的幻象,不过是那些哲学领域的独角兽。 这些反思涌现出来,渗入哲学争论中,甚至可能终结争论。休谟写道: 因此,当我们怀疑某个哲学术语背后没有意义或观念时(这太常见了),我们只需问:那个所谓观念是从哪个印象中派生出来的呢?如果无法找到对应的印象,那就证实我们的猜疑是对的。通过对观念这样的检验,我们就有理由希望消除所有关于其本质和事实的争议。 这几句话的后果相当令人震惊。 想象一下关于持久的自我的观念,即一生中经历许多变化但仍在那儿的自我。今天早晨的我还是昨晚上床睡觉的那个我,不仅如此,我还认为我就是那个当年做蠢事的年轻人,我认为无论我活到哪个年纪我都是那个我。显然有些东西变了:长高了,多了些伤疤,头发显得更灰了等等。不过,有些本质的东西,真正的我,虽然经历了这些偶然的变化但始终在那儿。 如果你同意休谟的关于观念和印象的观点,并且认同他去除错误观念的方法,那么你只需要问:自我的观念是从哪儿来的呢?休谟说当他向自我看去时,他只看到一系列转瞬而逝的印象—仇恨、热爱、热、痛、视像、声音、味道等等,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简而言之,没有什么印象能对应自我的观念,组装出自我的“独角兽”。自我是一个不存在的观念,是想象的虚构。 休谟对人类理解力的看法始于对人类理性的两种对象的区分: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经验事实。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理性本身去发现,比如得知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性,或者2 乘5 等于20 的一半。但事实只能通过经验得知,除非你看窗外,否则永远无法知道“阳光闪耀”这一命题是否为真。这两种命题之间还有另一层区别,事实有可能存在着反面,但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命题一旦为真就不可否认。太阳也许闪耀,也许不闪耀,但说一个单身汉不是未婚男士绝无可能。 归纳法的问题 做出这一区分后,休谟将他的注意力放在理解力的运用上。我们如何在目前确认的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再往前迈进?我们如何从现有的经验推出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然而也是事实的东西—关于过去或未来,或者发生在当前但却在我们有限的感知范围之外的事实?我知道昨天夜里我的猫史蒂夫进到客厅里来了,因为我在沙发上看到了它的爪印,爪印暴露了它的行踪。来自我的感觉器官的证据(我看到了猫的爪印)将我引向一些过去的事情(史蒂夫进入客厅),虽然现在的我没看见这些事情。休谟试图探索的是,这样一种思维的基础是什么? 休谟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从眼前的事实推出不在眼前的事实,是因为因果关系的存在。我们将自己来自感觉的经验当作一个原因或结果,来推出我们没有直接经验到的事情。我把我看到的猫爪印当成一个结果向前推出原因—史蒂夫在沙发上磨它的爪子。那么我们又如何知晓因果关系的存在呢?休谟说我们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派生出来,不能靠观念之间的关系。你可能是个特别棒的理性主义者,在这方面无人能及,但如果有人给你一些火药,而你从没有使用过它的经验,那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怎么用它。也就是说,仅仅告诉你火药遇上火花会爆炸是不够的,你只能通过经验学习如何使用它(*好保持安全距离)。而且不仅仅是一次或几次经验,而是需要大量经验,慢慢地,对火药有了足够观察后,你开始能够对火药可能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我们对因果性的知晓,即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一般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大量经验。你知道当你用球杆以某种角度击打台球后它会朝这个或那个方向运动,这是因为你在酒吧待的时间足够长。 好啦,那我们由经验得出的结论的基础是什么?休谟说大量因果关系的经验使我们产生预期:将来这些因果关系仍然存在。我们多次看到摩擦火柴(原因)后有火焰冒出(结果),检视下一根火柴时,为什么会知道摩擦它就会有火焰出来?经验是如何支撑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推断,使我们看到因就会想到果?休谟认为答案是归纳法(induction)。 休谟说所有从经验出发得来的结论都基于归纳的原则:不管是关于未来还是关于过去。我们看到过很多次擦火柴,当我们又一次看到擦火柴时,我们觉得会出现同样的结果。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期待是因为我们在用归纳的方法思考。归纳法从某些特定的事实出发(擦这根或那根火柴冒出火焰)得出普遍结论(擦任何火柴都会冒出火焰)。使我们由特殊事实得出普遍结论的是对未来和过去一样的信念:未来的火柴会和过去的火柴都会有同样的表现。 宣称未来会和过去一样,不可能是一种观念之间的关系,因为否认它不产生矛盾。完全可以想象未来和过去不一样这一命题,我们所发现的因果原则在未来会变,并不是不可能的,想象擦一根火柴后没有火焰冒出来也并非不可能。 宣称未来会和过去一样也不可能是基于经验事实。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就等于说,未来和过去一样是因为在过去未来和过去一样,那么这就成了循环论证,即用归纳法的原则来支持其原则本身,并不能说服人。 现在是时候暂停一下这一系列的思考了。休谟说我们之所以能从已有的感知和记忆推出将来是基于因果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依赖于经验,且需用归纳得出结论。归纳依赖于归纳原则,而休谟说这一原则无法在理性中找到根基,因为它既不是出于反思也不是出于感觉。那么如果不是植根于理性,归纳法的依据是什么?休谟的答案是风俗和习惯。看到一根火柴,长期的经验使我们对它产生能擦出火花的习惯性预期。 这样一种期待并没有来自理性的支撑,它不过是人性的一个特点,我们忍不住这样做。 对你来说这也许不够:你可能希望有一些更强大的理由,而不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仅仅出于思维习惯这样的理由。休谟认为除了数学以外,其他定义以及我们当下的经验、知识并没有理性的支撑。不清楚这对休谟本人来说是不是也足够有说服力。他说哲学使他产生怀疑,不过人给他提供了驱散疑虑的解决办法—如果不是解决办法,那么起码能分散他的注意力。端坐在书斋中,怀疑主义占了上风,但一旦他走出书斋“与朋友们寻欢作乐”,黯淡的结论便消褪,甚至看上去有些可笑。虽然人性在本质上并不是理性的,但是至少它可以推着我们不让我们过多担忧我们的非理性。也许这是一种慰藉,不过不是很大的慰藉。

伟大的哲学书:20本 作者简介

詹姆斯·加维(James Garvey),美国哲学学者,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哲学家杂志》(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编辑,常年致力于撰写哲学通识读物,主要著作有《气候变化的伦理》(The Ethics of Climate Change)、《西哲小史》(The Story of Philosophy:A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等。 张雁,1994—199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