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美国简史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41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2.5(5.5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美国简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285179
  • 条形码:9787568285179 ; 978-7-5682-851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美国简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发现新大陆前的欧洲社会背景讲起,进而介绍了殖民地美洲的情况,以及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书中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进行了分析,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西方文明、科技发展、美国的政治生活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房龙用通俗生动的写法、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的样貌,进而了解一个现代化的美国是怎样炼成的。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句式,采用简洁、准确的词汇进行表达,以期让读者认识到历史并不晦涩难懂,它可以像故事一样生动,从而培养读者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能以史鉴今,获得启发。

美国简史 目录

1.便宜的香料需求大增 2.未知的世界 3.信仰、黄金与印第安人 4.没有价值的土地 5.尚普兰借助独木舟探索新道路 6.加尔文博士探索当今与未来的世界 7.异教徒成了劫持犯 8.印第安神草 9.零下20摄氏度的新天堂 10.在大西洋西岸建立一个更幸福的新英格兰 11.荷兰西印度公司的错误投资 12.瑞典人二百年前就来过美洲 13.各民族共同拥有的自由殖民地 14.靠运气和推测开拓殖民地 15.依据国王的法令建立帝国 16.充满希望的地方 17.国王和帝国抢夺土地的游戏 18.1769年1月5日,人类步入现代纪元 19.乔治·格伦维尔成为“效率专家” 20.荷兰茶叶和法国糖浆 21.边境质朴的智慧 22.亚当斯和堂兄塞缪尔转向现实政治 23.殖民军司令不得不报告的坏消息 24.乔治·华盛顿将军重新穿上了军装 25.托马斯·杰斐逊证明传统教育的优越性 26.英王乔治三世在自己国家成为备受欢迎的英雄 27.诺斯勋爵不得不保持清醒 28.著名的费城印刷匠富兰克林拜会圣路易的后人 29.卢梭的著作,拉法耶特的研究 30.宗主国与边疆人民的博弈 31.拯救了一个国家并缔造了一个帝国的妥协 32.汉密尔顿商业兴国,华盛顿返回故乡 33.亚当斯明白此革命并非彼革命 34.杰斐逊与拿破仑的购地交易 35.宗主国的*后一次造访 36.门罗主义与玻利瓦尔的新世界 37.新的信仰 38.独裁 39.无聊的杂耍演员和无用的吹笛手 40.墨西哥总统圣安纳学到的真理:自然界痛恨真空 41.“汤姆叔叔”与“冒烟比利” 42.令人厌烦的契约 43.一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无名律师 44.案子交给了陪审团 45.案子尘埃落定 46.*后一位征服者 47.犹他州打下一颗金色道钉 48.美洲文明第三阶段的衰亡 49.埃利斯岛和普利茅斯礁石 50.物质的统治 51.争夺更多廉价的原材料 52.一个未知的世界 53.美国的新道路
展开全部

美国简史 节选

1.便宜的香料需求大增欧洲的杂货商们面临着令人窒息的困境,他们发现自己的香料供应近乎耗竭,而香料市场的需求量却前所未有的大。商会面临如此处境却束手无策,由此,一个有关香料的故事展开了。一个去里兹大饭店吃过很多次晚餐的人是不会愿意再回到杰克??穆哈利这种小餐馆吃饭的,尽管他家的鱼杂烩汤和豆子远近闻名。这个道理是那些政治经济教授和法庭法官都公认的。当然,如果有确切的需要,他们还是愿意吃些简餐的,但是不到他们必须承认被生活击垮的*后一刻,他们都会拼尽全力进行抗争,以维持他们早已习惯的高贵体面的生活标准。公元10世纪以前,西欧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野蛮人,他们的品位很普通,这通常意味着他们丝毫没有品位可言。对于他们来说,数量远比质量重要。这样一个自冰河世纪以后就保持着未被开垦状态的大陆,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木凳、油脂丰富的大块牛肉和取之不尽的麦芽酒。尽管如此,在这片大陆上还是有很多事需要人们去做,但能做事的人太少了,他们过剩的精力被日常琐事消耗殆尽。粗略地讲,他们花了一千年的时间才安定下来。平和安宁终于重归这片土地。老一辈享受这样的平和和安宁。他们的后代却想要出去游荡。在此之前是十个世纪的平静。然后人们开始热衷于走向外面的世界,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混乱。但西方民众再一次承认了一位主人。这位主人无意于统治世界,不过他的精神武器就足以歼灭整支瑞士雇佣兵大军。他发出的一纸号令可以穿透*坚固的城堡。单单是他一点点的不如意,便比君主或国王发动的战争威胁更令人胆寒。他身边有着*有谋略的外交官和*精明的政客。他们将民众的那份日益高涨的不安转化成实际意义上的对外扩张。由此引发了向东的大规模移民浪潮,即众所周知的十字军东征。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历史片段常常被选作浪漫主义文学狂想的主题,以至于我们都忘了它的真实面目——平平无奇,毫无浪漫主义色彩的战争冲突。古代欧洲指的便是地中海区域。谁要是获得了这一片广阔水域的控制权,谁就可以主宰整个世界。这是一项野心勃勃的事业,是那些住在摩洛哥、的黎波里和埃及浅海岸,侵扰西班牙、希腊和意大利半岛的深海湾的不入流的海盗们无法企及的。他们*多也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小胜利,想要干成大事是不可能的。千万年来因社会、经济和宗教发展而凝聚起来的众多人群——“族群”,只有凝聚成巨大规模,才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他们深知自己面临的危险。战争无论是对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来说,都是灾难。欧洲在爆发大规模分裂之前,只发生过两次小动乱。**次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击溃了不断扩张的波斯,在连续几场精彩的抗击之后,他们把波斯远远地驱逐到了印度河畔,从此希腊成了西方霸主。第二次是此后的两百年,罗马人为了避开灾难,以举国之力粉碎了迦太基人的*后要塞,代价是自己的国家也几近消亡。接着,在八百多年的时间里,欧洲大体上处于和平之中。但是公元622年,在一位新的预言家号召下,亚洲重振旗鼓后开始了新的斗争。这场斗争达到了真正巨大的规模。穆斯林大军占领了西班牙,并借道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向君士坦丁堡进发。到了这样的时刻,基督教的首领才感到恐惧,从而引发了圣战。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但它的社会影响力却巨大而深远。自罗马帝国消亡之后,欧洲各国**次接触到了一个几乎在各方面都比自己优越的文明。于是他们向东进发,屠杀异教徒,剥夺他们的财产。他们带着对舒适和奢侈的全新认识回归故土,对自己贫瘠、粗糙的生活感到不满。总的来看,这样的突变很快便体现在了西方大陆民众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上,从他们的娱乐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可以看出他们受到了影响。老一辈人还在承袭着祖先们的生活习惯,继续谈论着先人们的美好品质。年轻人对于这些则是耸耸肩,一笑了之。他们曾经去过东方的大城市,他们更了解那里。他们静静地等待着,老一辈们一离世,他们便赶紧装修屋子,招几位会做异域料理的厨子,把他们的孩子送到邻近镇上去学习,让他们学习如何成为银行家或工厂主。这样孩子们很快便可以在短暂的一生中获得祖先们在土地上呕心沥血一千多年也无法企及的财富。这时候教会有意见了。它根本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上帝啊!那些得胜归来的英雄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们一样对上帝有着无条件的热忱,他们也不那么虔诚了。朋友之间越是熟悉越容易相互蔑视,而敌人之间越是了解反而越容易相互尊重。结果就是,教堂里越来越萧条。私人宫殿和富丽堂皇的市政大楼却平地而起。我不认为这是个好现象。我也不认为这是件坏事。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罢了。如果你想得出什么结论,请便吧。与此同时,在地中海的另一边,人们信仰宗教的热忱也在锐减,之前他们通过屠杀俘虏的数量来衡量对真主的热忱,而现在他们与基督教双方都接受了这样一个僵局——愿意达成妥协,为了彼此商人口袋里的金钱。于是,那些一度被铁骑践踏的古代商路得到了修缮。耐心的骆驼们再次驮着货物往返于喀什噶尔和大马士革。威尼斯的小帆船和热那亚的大帆船也再次恢复旧时状态,定期穿梭于亚历山大港和法马古斯塔港之间。此后世界变得一切安好,一场成功的黎凡特(东方)交易带来的利润率激增,从以前的近乎为零到现在翻了两番。在这之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了,但这件小事却能够改变历史。13世纪,令人闻风丧胆的鞑靼人发动了战争,从阿穆尔河到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居民们见到这些咧着嘴的矮小黄种人便陷入恐慌,盲目逃窜。这些难民中有一小支游牧民,*多两三百户。他们以前一直和平安宁地住在中亚地区。而现在他们逃到了地中海地区,而后听说危险过去了,便决定返回家园。想要回去,他们就必须渡过幼发拉底河。但一场意外发生了,他们的首领失足从马上摔下,溺水身亡。其他还在河西岸的人感到恐慌,他们认为这次意外是神的警告,于是便请求当地的国王允许他们留在那里。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到一百年时间,这些游牧民就变成了曾好心地接纳过他们的王国的主人。过了一代人后,他们成了伊斯兰世界公认的统治者,开始了侵略战争。*终,他们把自己的战旗插在了维也纳的城门上,还给“土耳其人”这一名词永久赋予了凶悍勇猛的含义。如果这场狂热的伊斯兰复兴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倒也不至于那么糟糕。然而这场精神狂热却横扫了整个西亚。先知穆罕默德已经去世多个世纪,原来的那些狂热的信徒们慢慢冷静下来。祖先们的信仰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有胡椒、肉桂和靛蓝染料在运输过程中获得的极具诱惑力的利润。贸易迫使虔诚的穆斯林与地中海彼岸的异教徒心平气和地交往起来。做生意就是做生意,只要是在做生意,就不能与基督教划开界限。不过那些住在小村庄和偏远山谷的人们却不是这样。他们极为认真严肃地对待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受到土耳其首领在军事和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功的鼓舞,决定帮助那些大城市里误入歧途的同胞们回归真正的信仰。这些穆斯林东奔西走,足迹遍布整个伊斯兰世界。他们有的祈祷,有的跳舞,有的忙得团团转,有的大声号叫。他们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带领同胞们回归原始教义和信仰。起初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的商人们都笑了。但那些“清教徒”们极度热诚,很快这些商人们就笑不出来了。邻居们被杀害的命运警醒了他们,不久之后,他们便收敛了自己的从商范围,只跟同信仰的人进行商业交易。就这样,当欧洲人刚开始依赖亚洲产品的时候,这条供应链却断了。当然这绝非是一天、一周或者是一年之内就能出现的情况。这些两百年间源源不断流向欧洲市场的产品,现在却开始慢慢消失了。投机者们立刻控制了所有的供应源,价格开始飙升。信贷撤销,交易开始用黄金支付。这一切对于西方来说都是全新陌生的。中世纪欧洲的日常交易从未要求必须用现金支付。当时人们住得很近,交易很方便,可以用一家的牛羊肉去换另一家的鸡蛋,一家修道院的蜂蜜可以换另一家的醋。但可以确定,对外贸易总是依赖一定数量的金币和银币。用一片片的牛羊肉和一桶桶的盐是不可能满足卡利卡特的香料商们了。在授权吉达港和亚丁港的香料代理商们发货之前,他们要求必须用威尼斯达布隆和西班牙八里尔银币付定金。但是现在欧洲市场开始要求货到付款。这极大地复杂化了交易流程。因为,黄金这个神秘的、金灿灿的,似乎可以公然挑衅教会和朝廷的东西,是需要从海外进口的。整个欧洲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银矿,以及在奥地利、萨克森和西班牙的山脉中发现的少量的金矿。但这些存量远远不够满足那些投机者和香料商的贸易需求。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前所未闻的恶性链条: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越发旺盛——商品供应越发稀少——商品价格越发疯涨——黄金需求暴涨——黄金产量减少——西亚和北非的国家陆续被不断扩张的异教徒占领——贸易链条被陆续切断——欧洲新兴的、强劲的资本主义体系要寻求生路。公元14世纪上半叶爆发的这场贸易危机,近乎可以毁掉西方商业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恶名昭著,但就算是它的死对头也没有办法斥责它无用,也无法否认在危急关头它能迸发出近乎超自然的力量。我在前面讲到过的困境中的杂货商,在抗议中*积极声音*大。这个时期,整个欧洲的经济(有分析认为是整个欧洲的宗教、社会、文学、艺术和科学)体系都处于崩坏的边缘。但直到哥伦布去世后十二年,叙利亚和埃及(一直以来由东向西的主要贸易商路都从这两个国家经过)才被土耳其人占领。但是精明的商人们是不会坐等灾难到来的那一天的,他们会提前行动起来。我们听说过很多现代社会 那些商业巨鳄精明睿智的故事。我们吹嘘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才会出现如此超群的人。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中世纪的商人们都坐在密不透风的小屋子里用天平称着钱币,口述着信件内容,由两位书记员听写(这样他可以留存信件的副本)。然后等上半年的时间,才从维堡或者诺夫哥罗德的代理商那里收到回信。这都是我们处在快乐时代的谬见。我们喜欢自吹自擂,就像鸭子喜欢在水里游泳一样。公元1927年的世界和公元1427年或者427年的世界,其实没有什么差别,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有些人很聪明,有些人没那么聪明,还有些人很愚蠢。愚蠢的人往往占大多数,他们对任何事都没兴趣;没那么聪明的人有时候隐约感觉到应该做些什么,但他们被自己的胆量吓到了,*后什么都没有做;而极少数的聪明人行动力极强,他们脱下大衣和马甲,撸起袖子便干了起来。通往收益颇丰的东方的贸易之路被封了,没关系,他们便从南边或西边寻找新的道路。要在那个地图上没有航路的时代开辟出新的航道,看上去希望渺茫,难度不亚于今天我们要乘飞机去月球旅行。确实,现实操作面临的重重困难,只有梦想家才能去克服。世界上不缺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他们可以根据风湿病发作时关节的疼痛来预告暴风雨即将来临;也不缺训练有素的天文学家,他们看星象图就像我们看时刻表一样简单;同样不缺少冒险家,他们为了追求刺激或者金银财富可以赌上自己的性命。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另外一种人——一个能从混沌复杂的《以斯拉书》中获得启示的奇特天才;一个毫无妥协余地的专业谈判者,直到签署合约以保证在大洋彼岸的土地上所发现的贵金属的十分之一属于自己,方才罢休;一个虚荣的、喜欢被人尊称为“海洋上将”的人;一个谦逊神秘、去世时只穿着破烂的方济会修道服的人。 2.未知的世界他在热那亚的邻居都知道他的名字平平无奇,叫克里斯??皮金。那些靠着他的发现赚取数十亿财富的西班牙人,在他的奖赏上做手脚,称他为克里斯托瓦尔??科隆老爷,之后在他发现委内瑞拉北部的金矿后,给他冠了一个浮夸的委内瑞拉公爵称号。后来世人大多称他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他就以这个名字出现在我们的故事里。他出生在哪一年?1446年?1447年?1448年?还是1449年?或者1450年?我们不清楚,但这并不是很重要。他出生于热那亚还是科格莱托,我们也不知道,但这也不重要。然而在他死后的四个世纪内,他的尸骨先后被移葬了七次。这就有故事可以说了。灵魂永无宁日,*后只得到一副铁铐和一口六块板子拼成的木棺材。哥伦布的父亲从事羊毛生意,是纺织工人也是商人,不过生意还算好,能赚到钱把儿子送去一所好学校读书。如果按照计划一切顺利的话,孩子之后应该会继承他的衣钵,过上体面的生活,受人尊重,有着自己美满的小家庭,这看上去是理所当然会发生的事情。天哪,作为平平之辈受到的尊重对于哥伦布的一生而言不值一提。他觉得自己属于这个世界但又不那么属于这个世界。他想要赚一大笔钱来实现自己的计划,完成自己的研究,购买喜欢的书籍。他想要全世界都承认,他与其他普通的放牧人不同。他,一个纺织工的儿子,他的胆识、他的坚持、他的才华使他能够与世界上有权有势的大人物齐头并肩。除此之外,我们也很难看出他究竟想要什么。然而在生活中,哥伦布其实是一个相当笨拙的人。但他却能乘着一艘漏水的船,仅凭着一个自制的导航工具,穿越地图上未做标记的茫茫大海;他能够将囚犯和海盗出身的水手们哄骗得像模像样,举止得当,让他们可以在航行中找到他想找的地方。偶尔他会比别人更耐饿耐渴,睡得也可以比别人少,甚至得了败血症也比别人撑得久。天知道,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来说,这些品质足够使他成名了。有一件事哥伦布永远不会去做,那就是写作。这看上去似乎有点遗憾。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是一件好事。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系列关于《我是如何发现新大陆》的连载文章,再配上几张瓜纳阿尼酋长妻女们的独家照片,或者有几份有着他的签名的关于《我是怎么成为探险家》的采访稿……不,还是没有这些的好。虽然我们有的时候想要去了解他,但我们对他有限的了解也避免了让他人生中的其他事情模糊了他事业上的光彩。他完全坚信如果一直向西航行就会从地平线的边缘掉下去,或者被热带的太阳光烤焦。但同样不可撼动的是,他也坚信这样能够到达中国,然后再经过印度返回欧洲。事情并没有哥伦布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一片广阔的陆地,将欧洲、亚洲之间的海洋隔了开来。这个事实之前从未有人预料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能遮掩这位衣衫褴褛、饱经风霜的热那亚航行者的荣耀。他是**个提出“能到达东方”这个想法的人,并且真的到达了。中世纪比我们现代多了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当时的人们对工作精益求精,他们把这种态度当成检验一个人好坏的标准。这也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部分。成功路上从来没有捷径。千年前的希腊人就说过,众神愿意用他们全部的秘密来交换一定量的诚实汗水。 15世纪的人们把宙斯奉成守护神,但他们固执地坚信勤劳致富的准则。所以当年轻的哥伦布下定决心放弃继承父亲的羊毛产业而立志当一名水手时,他便立即在船长手下当学徒,从船舱打杂和厨房帮工开始,学习如何做生意。之后的四年里,我们听说他到过地中海东岸的每个港口。随后我们在葡萄牙和英格兰发现了他的踪迹。他还去了当时新发现的几内亚海岸。然后不久他就结婚了。他的妻子并不富有,不过她继承了父亲的航海日志和所有笔记。她的父亲正是葡萄牙亨利王子手下的船长——巴托洛梅乌??佩雷斯特雷略,圣港岛(马德拉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的**任总督。就这样,哥伦布直接接触到了航海先驱的伟大成果(尽管先驱已经逝世三十年了)。这位先驱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被现代从事探险与发现的人奉为真言。这位先驱为一位能力在自己之上的后辈铺平了道路,但自己却没能够亲眼看到*终的胜利。葡萄牙的亨利王子,通常人们都称他为“航海家亨利”。他的母亲是英格兰人。年轻时他是一名伟大的战士,对自己很严格,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清教徒。当战争走向尾声,葡萄牙不再被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的异教徒侵略后,亨利就离开了王宫,来到故土海角的一个荒山上,在靠近萨格雷斯小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修道院式的远离尘嚣的城堡。这个城堡后来变成了历史上首个航海学校,也是中世纪*重要的天文观测台。在这个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城堡里,皇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以及地图绘制专家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奇特资料,并筛选分类。这些素材曾经是水手们口述的一些知识和故事,时间久远,可以追溯到迦太基的汉诺时代。其中还有关于神秘猿猴的记载,它们走起路来跟人类很像,被称作“大猩猩”。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位王子的兴趣点完全不在商业上。他不想着赚钱。他是约翰??冈特的外孙, 是极其富有的圣殿骑士团的领袖,根本不必为金钱发愁。此外他还是个极度虔诚的教徒,不会关注世间的俗事。无论是昏暗无光的博哈多尔角的异教徒们加入教会,还是教会内的商人和经纪人靠黑人交易谋利,他都不会去管。但如果他能在探险中寻找到普雷斯特??约翰(一位12世纪的神秘人物,传说是头发卷曲的阿比西尼亚的国王)的踪迹,他愿意献出所有积蓄。也许没有什么比萨格雷斯研究院更能清晰明了地展现出中世纪探险的艰辛。著名的萨格雷斯研究院代表着航海科学技术的前沿,不用担心研究资金的问题,但即使这样,它的进展也十分缓慢。我们现在蒸汽船几天就能到的地方,当时的船队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每次成功绕过一个海角之后,人们都会大喊“哈利路亚”并高唱赞美诗。当时一位能多测绘出非洲西岸海岸线几百海里的葡萄牙船长,要比如今一位从北极归来的探险家更受认可。真正伟大的人与一般伟大的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绝不会心急。“航海家亨利”绘制海图就像克莱斯勒 演奏小提琴一样不急不躁。他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整个世界。他没有理由急切亢奋,也没有理由拖拖拉拉。慢慢地,非洲西海岸线逐渐成形。长久以来消失的亚速尔群岛被亨利王子再次发现。马德拉群岛几乎被人们遗忘了一个世纪。现在它不再是英国浪漫爱情小说中生动的故事背景,而成了地图上标示出来的确定的地点。博哈多尔角也不再是地理知识的极限,因为接下来亨利还发现了布兰科角。1445年,亨利王子又发现了佛得角。在他去世前,他手下的一位船长航行到了塞拉利昂角,这些发现为后来迪亚斯发现好望角以及达??伽马航行到印度做了充分的准备。亨利王子通过许多间接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事业。科学的雨露经常净化人类的无知和偏见。在萨格雷斯研究院的影响下,人们对航海的认识不再止步于妖魔鬼怪、漂浮的岛屿、会下沉的陆地,以及早期爱尔兰传教士用来愉悦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教徒们的传说故事。罗盘和六分仪逐渐取代了古老的靠“上帝指引和猜测”来确认航向的方法。对于被吹离航线的水手们带回来的奇闻异事,人们也不都信以为真,而是仔细检验,或当场驳回,或留待日后考证。人们总之更相信有事实依据的事了。在这些航海的奇闻异事中,有一件是哥伦布和他远航的同伴们一定都熟悉的,那就是一个全新世界的探险故事——相传在北极圈以北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哥伦布听说的这些北极航海到底走了有多远我们不知道。但他曾告诉一些朋友他*远到达过世界的尽头。然而他口中所说的“世界的尽头”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可能是冰岛,也可能是法罗埃群岛。但要记住,在哥伦布的那个年代,还有着格陵兰大主教,欧洲大陆与这座岛屿的交通往来不过才被切断百年,冰岛人正在搜集着古老的传说,这些传说讲述了冰岛祖先的英勇事迹,还提到了神秘而遥远的西方大陆的一些细节。在历史学家们寻找文献资料的时候,有时会忽略一些细微的因素,如洋流或者信风。如果我们面前有一张大西洋海图,我们就不会再问“北欧人到底有没有到达过美洲海岸”,而是问“欧洲人为什么花了这么久才到那里”。如果一艘法国或者英国船驶离了航线,它的结果可能是沉到海底,或者回到出发的港口。这都要看墨西哥洋流的情况。如果维京海盗从挪威驶往北极圈,他们所面对的则是随时被格陵兰洋流卷走的危险。如果足够幸运,他们可能会躲过格陵兰洋流,然后被卷入拉布拉多洋流,之后就可能发现自己身处北美大陆的西海岸。请记住,格陵兰和挪威之间曾有过四个多世纪的直接和不间断的沟通交流(983—1410),那段时间,成百上千的民众在没有海图、没有罗盘的情况下朝西方的岛屿驶去。他们任凭北极洋流的操控,所面临的危险是我们这些连墨西哥湾洋流都觉得不值一提的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终,他们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极佳的文采,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关于这些探险的翔实的记载。我提到这些并不是为了引发那个古老而又愚蠢的争论——谁才是真正的美洲大陆的发现者?是豪卡达卢尔探险者埃里克的儿子莱夫,还是热那亚纺织工多米尼克的儿子哥伦布?我只是想通过古挪威人的这段历史告诉大家,在哥伦布的那个时代,大家普遍认为在海的另一边一定有些什么。只要有人愿意冒险,一路向西航行三到四个星期,就一定能找到这些东西。不幸的是,尚未有足够证据证明坐船就可以到达那些地方(可能是印度或中国海岸边的一连串岛屿)。需要有人提供很多船只,耗费很多钱财。这就引出了哥伦布作为航海事业领军者的第二段人生故事。15世纪下半叶唯一值得提及的能提供资金支持的国家只有意大利。但假设罗马教皇或者美第奇家族资助了哥伦布,或者哥伦布说服了威尼斯或热那亚政府,那么对意大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西班牙控制着欧洲通往大西洋的海上大门。西班牙国力强盛,政权高度集中,是意大利城邦小小的海军所无法媲美的。因此,西班牙成为哥伦布可以寻求到赞助的*合适的选择。于是,哥伦布来到西班牙,开始紧锣密鼓地为他的伟大西部远航做准备。当今我们会为了取得军事上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小胜利而不惜花费几百万美元,所以对我们来说很难理解那个还没有引入黄金储备和信用制度的资本主义体系所表现出来的笨拙和无助。一百多年前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就是因为18世纪*富有的君主和他所有的大臣、忠诚的内阁以及当时*有经验的金融顾问加一起,都没有办法筹集一

美国简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20世纪美国历史学家,影响数代人的人文启蒙作家。他曾获得慕尼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但与一般的历史作家不同,他的历史类著作大多幽默诙谐,轻松易懂,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因此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人类的故事》(又名《人类简史》)《房龙地理》(又名《地球简史》)《宽容》《圣经的故事》等。 译者简介陈玉立,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学专业硕士。热爱语言艺术,热爱文字工作,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喜欢图书翻译并参与了多部图书的翻译工作。在翻译的时候,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尽量减轻英文翻译为中文的痕迹。语言轻松,可读性强。颜震,历史学专业博士,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讲师。喜欢图书翻译,兴趣所在,曾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参与翻译工作,译作包括《乌克兰史》《英国学派理论导论》《早期现代世界的国际秩序》等。他的历史知识扎实,英语专业,语言功底深厚,在翻译的时候很注重语言的通俗性。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