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作者:莫言[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5-01
开本: 23cm 页数: 286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2.2(7.0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3960049
  • 条形码:9787533960049 ; 978-7-5339-6004-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本书特色

他讲述的中国故事,洋溢着浑厚、悲悯的人类情怀。他的作品不仅深受国内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就我所知,莫言的作品在国外也深受一大批普通读者的喜爱。 ——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 我认为真正的文化的东西确实需要一种民族的根,如果没有民族的根的话,这种文化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我一再读你的作品,就是喜欢高密。我很可惜自己没有像高密这样一个故乡,但是读你的作品呢,高密也成了组成我故乡的一部分。而且我希望大家都记住,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农民的后代。 ——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勒克莱齐奥 他(莫言)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以及他对叙事艺术的持久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了当代文学变革旅途中的醒目的界碑。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 ——2004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辞 莫言的想象力丰富,又扎根于中国传统的说书艺术,这是他超越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地方。 ——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 谢尔·埃斯普马克 在我做文学院院士的十六年里,没有谁的作品能像莫言的那样打动我。在目前仍然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仅是中国蕞优秀的作家,也是世界上蕞优秀的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佩尔·韦斯特伯格 我读了莫言的作品以后,受到了很大的感染,他的文学表现手法、对生命的描述,使我获得了很多新鲜的东西。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大江健三郎 一个对乡土和传统的悲壮命运有着血肉体认的中国作家。一个有着直觉的、身体的旺盛力量的作家。 一个狼吞虎咽、暴饮暴食的作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是脆弱,也是坚忍。是天地无情,也是天长地久。中国作家中,懂得这句话的惟莫言而已。 ——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敬泽 任何人要是想谈论中国,都应该先去读莫言的书,我认为他可以和福克纳平起平坐。 ——德国作家 马丁·瓦尔泽 我很喜欢莫言的风格,因为他的文字很锋利,能看到乡村的炊烟,闻到乡村的味道。 ——以色列著名作家 奥兹 中国要是有卡夫卡,他就是莫言。 ——2003年美国《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莫言摆脱了现实主义的窠臼,演绎出驳杂怪异的记忆和叙述流程。从天堂到茅坑,从正史到野史,从主体到身体,他以荤腥不忌、百味杂陈的写作姿态,以及充满瑰丽文采与奔放想象的文字象征,展现一位世纪末中国作家的独特情怀。 ——学者、评论家 王德威 莫言携带的是远程核弹头。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异、历史的异化、民族认同……等等,莫言的小说可以找到当代国际学界蕞热门的所有的主题,既是现代性的表达,又充满后现代的蛊惑人心的意味。 ——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莫言自创作之初至2012年荣获诺贝尔奖期间的36篇演讲。本部演讲集主要收录了莫言在国外作家作品的研讨会, 及中外文学论坛上的演讲。演讲内容主要涉及莫言对外国文学的认识, 文学作品的翻译, 外国文学对莫言创作道路的影响, 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等等。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目录

**辑

3漫谈斯特林堡

——在北京大学斯特林堡研讨会上的发言

8一个人的“圣经”

——在阿摩司·奥兹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

13大江健三郎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在大江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23我是唯一一个报信人

——在大江健三郎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6保存和发展独特多样的亚洲文化

——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得奖感言

28两个与食物有关的童话

——在福冈市饭仓小学的演讲

33我的文学历程

——在第十七届亚洲文化大奖福冈市民论坛的演讲

41土行孙和安泰给我的启示

——在韩中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46离散与文学

——在韩国全州亚非文学庆典上的演讲

51让我受益匪浅的韩国小说

——在首届“韩日中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60读书就是读自己

——在“21世纪年度*佳外国小说·微山湖奖”

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64影响的焦虑

——在中美文学论坛的演讲

第二辑

73写出触摸人类灵魂的作品

——在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感言

76高贵而孤独的灵魂

——在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

78我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在台北图书馆的演讲

85用耳朵阅读

——在悉尼大学的演讲

91小说的气味

——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演讲

97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的演讲

107作家与他的创造

——在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演讲

116个性化的写作和作品的个性化

——在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119中国小说传统: 从我的三部长篇小说谈起

——在鲁迅博物馆的演讲

129关于小说的写作

——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151检察题材电视剧创作刍议

——在检察题材电视剧讨论会上的发言

158试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九大关系

——在第七届深圳读书论坛上的演讲

第三辑

199华文出版人的新角色与挑战

——在台北出版节上的发言

204城乡经验和写作者的位置

——在台北出版节“作家之夜”的发言

209书香人更香

——在香港书展的发言

211幸亏名落孙山外

——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获奖感言

213我的文学经验

——在山东理工大学的演讲

244翻译家功德无量

——在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250文学与世界

——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256文学与我们的时代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

272写作时应该忘记翻译家

——在第二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闭幕式上的

致辞

275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仪式上的发言

278翻译家要做“信徒”

——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282喧嚣与真实

——在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上的演讲


展开全部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节选

一个人的“圣经” ——在阿摩司·奥兹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 时间: 2007年9月 地点: 北京 阿摩司·奥兹先生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文版前言里说:“假如你一定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书中所有的故事,我会说: 家庭。要是你允许我用两个词来形容,我会说: 不幸的家庭。”十年前,奥兹先生的五本著作的中文版同时推出时,他也曾经说过:“我的小说主要探讨神秘莫测的家庭生活。”是的,奥兹先生在他浩瀚的著作中,的确始终保持着对家庭生活的探索热情,的确以他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家庭生活中触目惊心或者激动人心的奥秘。读完奥兹先生的作品,尤其是读完这部《爱与黑暗的故事》后,我感到奥兹先生太谦虚了。在这部长达五百多页的巨著中,奥兹先生不仅写了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百年历史,而且始终把这个家庭——犹太民族社会的细胞——置于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之中,产生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惊人效果。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显示了奥兹先生作为小说家的卓越才华,也为世界文学的同行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光辉样本。奥兹先生不仅仅是个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个优秀的社会问题专家;尽管他并没有刻意地表现自己小说之外的才华,但这部书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民族问题上、语言科学上、国际政治方面的学养和眼光。 《爱与黑暗的故事》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但我在阅读时,还是把它当作一部纯粹的小说。巴勒斯坦问题大概是世界上*复杂的问题,以色列与阿拉伯诸国的关系大概是世界上*复杂的关系,犹太民族与欧洲各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矛盾也大概是世界上*棘手的矛盾;要用文学的方式来展示、描绘这些问题、关系和矛盾,的确是个巨大的难题。这里的确是人类灵魂的演示场,这里也的确是人的光荣和人的耻辱表现得*充分的地方,这里毫无疑问是文学的富矿,这里应该产生伟大的文学,但写作的难度之大也是罕见的。阿摩司·奥兹先生担当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文学代言人,用他一系列作品,尤其是这部《爱与黑暗的故事》,完成了历史赋予文学的使命。正如他在这本书中勇敢地表白的那样:“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当然,这个世界中心是文学意义上的。全世界的文学目光,都追随着奥兹先生的笔,聚焦在小说所描写的这个犹太家庭上。周围一团漆黑,奥兹先生的笔写到哪里,哪里就闪闪发光。 作为一个身为小说作者的读者,我习惯于首先从技术层面上来解读这部作品。奥兹先生是塑造人物的高手,他娓娓道来,不动声色,用他细腻、准确的语言和无数生动的细节,将一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闻其声如见其人的人物,引领到我们面前。幽默、活泼、对女人充满真正爱心的爷爷,每日进行卫生大扫除、开朗、热情的奶奶,慷慨大度的外祖父,絮絮叨叨的外祖母,学富五车的伯祖父,善良温存的伯祖母,聪明、软弱、怀才不遇的父亲,美丽冷傲、多愁善感、心如大海一样神秘莫测的母亲,像钢铁一样坚硬、武断专横的本·古里安将军……奥兹先生在这部书里写了数十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的人物仅仅出场一次,但奥兹先生也能以画龙点睛般的描写,赋予他生命,让他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奥兹先生善于营造场面,他的人物总是处在运动中。他把人物的行动、人物的语言、人物的丰富感受、许多极富象征意义的细节,与一个又一个独特的场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连绵不绝的生活和历史画卷。我们跟随着他的笔,跟随着他小说中的人物,穿越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进入约瑟夫·克劳斯纳的书房;我们跟随着面孔通红的格里塔阿姨进入迷宫般的服装店,进入黑暗的储藏室;我们嗅到了樟脑球的气味,看到了那个脖子上挂着裁缝皮尺,和善的眼睛下有两个大眼袋的阿拉伯父亲。我们跟随着他们进入阿拉伯的富人区,见到了浓密的眉毛连成一线的阿拉伯少女阿爱莎和她的弟弟;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爬上树梢,体验着他的被友爱和虚荣充溢着的少年心境,以及误伤小男孩之后那种悔恨交加的心情。我们跟随着他们进入那个惊心动魄的联合国表决之夜,众多的犹太人仿佛变成了石头,黑暗的街道,灿烂的星空,颤抖的空气,危机四伏而又充满希望,然后是灾难性的喊叫。我们仿佛看到了主人公的父亲,这个能讲多种语言、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男人站在那里吼叫,没有词语的吼叫,“好像那时还没有发明文字”。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母亲,这个冷漠矜持的妇女,**次与她的形同路人的丈夫相拥相抱,民族、国家的命运和个人家庭的命运如此动人地交融在一起;而在犹太人居住区外,无数的阿拉伯人,正在沉默中,准备迎接被驱逐出家园的悲惨命运,并准备着流血、战斗、牺牲。——这个场面,是阿摩司·奥兹为世界文学做出的贡献,它必将成为经典,它已经成为经典。——我们跟随着主人公进入被骄阳曝晒着的基布兹,进入基布兹的鸡场与会所,嗅到集体食堂的饭菜香气,看到拖拉机颠簸奔跑时激起的烟尘,看到那位父亲面对着皮肤黑红、故作粗野状的儿子的尴尬神情。我们跟随主人公,战战兢兢地进入本·古里安将军简陋的办公室,感受到了这位铁腕人物既令人恐惧又令人亲近的独特魅力。我们跟随主人公和他的母亲去图书馆寻找父亲,领略了这对夫妻之间病态的感情和这个家庭里压抑的氛围,以及在冷漠、敌视中依然存在的爱与温暖。母亲之死是全书的核心,也是*后的高潮。作者以“基因和染色体”的忠实,再现了母亲那两次漫长的雨中漫步,如同一个超长的电影镜头,追随着这个因为过于美丽、过于聪明、过于敏感、过于痴情而与那片战火频仍、被鲜血浸泡过的土地格格不入的女人的一生。她从远处走来,从眼前走出,往远处走去,只留给我们一个难以言说的背影。 读奥兹先生的这部小说,可以感受到他对耶路撒冷这个光荣的、同时也是多灾多难的城市了如指掌。他熟悉这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和小巷,熟悉这城市的每一座建筑物和每一棵树,当然,他更熟悉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这部书兼备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微妙和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精确,就像根据《追忆似水年华》可以感受十九世纪法国贵族的生活,根据《尤利西斯》可以复制都柏林这个城市一样。读过《爱与黑暗的故事》,我们这些没有到过以色列的人,就仿佛是一个耶路撒冷的居民,并与小说主人公的家族是多年的朋友。 除了奥兹先生精湛的小说技艺,我更加欣赏奥兹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他宽容、理智,充满爱心;他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俯瞰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搏斗着、挣扎着、艰难生存的人们。他说:“在个体和民族的生存中,*为恶劣的冲突经常发生在那些受迫害者之间。受迫害者与受压迫者会联合起来,团结一致,结成铜墙铁壁,反抗无情的压迫者,不过是种多愁善感、满怀期待的神思。在现实生活中,遭到同一父亲虐待的两个儿子并不能真正组成同道会,让共同的命运把他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是把对方视为同病相怜的伙伴,而是把对方视为压迫他的化身——或许,这就是近百年来的阿以冲突。” 奥兹先生是犹太人,但他的目光超越了犹太民族;奥兹先生是以色列国民,但他的胸怀包容了全人类。犹太人几千年来流离失所,希特勒屠杀他们,斯大林也屠杀他们;同样,阿拉伯人也是苦难深重。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希望有一块安身立命的土地,这是正当的正义要求;但阿拉伯人捍卫自己的家园也是庄严的行为。于是冤冤相报,兵连祸结,血流成河,经久不止。两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犹如僵持在一座独木桥上的两头山羊。 奥兹先生发出的声音是清醒的、智慧的声音。他的《爱与黑暗的故事》充满忏悔精神,充满包容性。这本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但好人带给好人的痛苦也许更加难以忍受。正如作者自述:“它并非一部黑白分明的小说,而是将悲剧与喜剧,欢乐与渴望,爱与黑暗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些,正是伟大作品的内在本质。 我认为《爱与黑暗的故事》具有《圣经》般的宽容与诚实,这是奥兹先生一个人的“圣经”,但我希望它能成为所有善良的人们的“圣经”。因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自己的灵魂的秘密。 大江健三郎先生给我们的启示...大江健三郎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在大江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时间: 2006年9月11日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大江健三郎先生连续推出了《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二百年的孩子》《别了,我的书!》这样四部热切地关注世界焦点问题、深刻地思考人类命运、无情地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并且在艺术上锐意创新的皇皇巨著。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这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功成名就的大江先生,完全可以沐浴在巨大的荣光里安享晚年,但他却以让年轻人都感到吃惊的热情而勤奋工作,这样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同行敬仰、钦佩,也让我们感到惭愧。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大江先生不懈地创作?我想,那就是一个知识分子难以泯灭的良知和“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们报信的人”的责任和勇气。大江先生经历过从试图逃避苦难到勇于承担苦难的心路历程,这历程像但丁的《神曲》一样崎岖而壮丽,他在承担苦难的过程中发现了苦难的意义,使自己由一般的悲天悯人,升华为一种为人类寻求光明和救赎的宗教情怀。他继承了鲁迅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牺牲精神和“救救孩子”的大慈大悲。这样的灵魂是注定不得安宁的。创作,唯有创作,才可能使他获得解脱。 大江先生不是那种能够躲进小楼自得其乐的书生,他有一颗像鲁迅那样疾恶如仇的灵魂。他的创作,可以看成是那个不断地把巨石推到山上去的西绪福斯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不合时宜的浪漫骑士堂吉诃德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夫子的努力;他所寻求的是“绝望中的希望”,是那线“透进铁屋的光明”。这样一种悲壮的努力和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更强化为一种不得不说的责任。这让我联想到流传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海力布能听懂鸟兽之语,但如果他把听来的内容泄露出去,自己就会变成石头。有一天,海力布听到森林中的鸟兽在纷纷议论山洪即将暴发、村庄即将被冲毁的事。海力布匆匆下山,劝说乡亲们搬迁。他的话被人认为是疯话。情况越来越危急,海力布无奈,只好把自己能听懂鸟兽之语的秘密透露给乡亲,一边说着,他的身体就变成了石头。乡亲们看着海力布变成的石头,才相信了他的话。大家呼唤着海力布的名字搬迁了,不久,山洪暴发,村子被夷为平地。——一个有着海力布般的无私精神,一个用自己的睿智洞察了人类面临着的巨大困境的人,是不能不创作的。这个“唯一的报信人”,是不能闭住嘴的。 大江先生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写作之初,即立志要“创造出和已有的日本小说一般文体不同的东西”。几十年来,他对小说文体、结构,做了大量的探索和试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又说:“写作新小说时我只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面对所处的时代;二是如何创作唯有自己才能写出来的文体和结构。”由此可见,大江先生对小说艺术的探索,已经达到入迷的境界,这种对艺术的痴迷,也使得他的笔不能停顿。 *近一个时期,我比较集中地阅读了大江先生的作品,回顾了大江先生走过的文学道路,深深感到,大江先生的作品中,饱含着他对人类的爱和对未来的忧虑与企盼,这样一个清醒的声音,我们应该给予格外的注意。他的作品和他走过的创作道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将他的创作给予我们的启示大概地概括为如下五点: 一、 边缘——中心对立图式 正像大江先生2000年9月在清华大学演讲中所说:“我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随笔,都反映了一个在日本的边缘地区、森林深处出生、长大的孩子所经验的边缘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在作家生涯的基础上,我想重新给自己的文学进行理论定位。我从阅读拉伯雷出发,*后归结为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方法论研究。以三岛由纪夫为代表的观点,把东京视为日本的中心,把天皇视为文化的中心;针对这种观点,巴赫金的荒诞写实主义意象体系理论,是我把自己的文学定位到边缘,发现作为背景文化里的民俗传说和神话的支柱。巴赫金的理论是植根于法国文学、俄国文学基础上的欧洲文化的产物,但却帮我重新发现了中国、韩国和冲绳等亚洲文化的特质。” 对于大江先生的“边缘——中心”对立图式,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我个人的理解是,这实际上还是故乡对一个作家的制约,也是一个作家对故乡的发现。这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大江先生在他的早期创作如《饲育》等作品中,已经不自觉地调动了他的故乡资源,小说中已经明确地表现出了素朴、原始的乡野文化和外来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对峙,也表现了乡野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双重性。也可以说,他是在创作的实践中,慢慢地发现了自己的作品中天然地包含着的“边缘——中心”对立图式。在上个世纪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大江先生一方面用这个理论支持着自己的创作,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作品,不断地证明着和丰富着这个理论。他借助于巴赫金的理论作为方法论,发现了自己的那个在峡谷中被森林包围着的小村庄的普遍性价值。这种价值是建立在民间文化和民间的道德价值基础上的,是与官方文化、城市文化相对抗的。 但大江先生并不是一味地迷信故乡,他既是故乡的民间文化的和传统价值的发现者和捍卫者,也是故乡的愚昧思想和保守停滞消极因素的毫不留情的批评者。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创作,更强化了这种批判,淡化了他作为一个故乡人的感情色彩。这种客观冷静的态度,使他的作品中出现了边缘与中心共存、互补的景象,他对故乡爱恨交加的态度,他借助西方理论对故乡文化的批判扬弃,*终实现了他对故乡的精神超越,也是对他的“边缘——中心”对立图式的明显拓展。这个拓展的新的图式就是“村庄——国家——小宇宙”。这是大江先生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他的理论,对世界文学,尤其是对第三世界的文学,具有深刻的意义。他强调边缘和中心的对立,*终却把边缘变成了一个新的中心;他立足于故乡的森林,却营造了一片文学的森林。这片文学的森林,是国家的缩影,也是一个小宇宙。这里也是一个文学的舞台,虽然演员不多,观众寥寥,但上演着的却是关于世界的、关于人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戏剧。 大江先生对故乡的发现和超越,对我们这些后起之辈,具有榜样的意义。或者可以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与大江先生相同的道路。我们可能找不到自己的森林,找不到“自己的树”,但我们有可能找到自己的高粱地和玉米田;找不到植物的森林,但有可能找到水泥的森林;找不到“自己的树”,但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图腾、女人或者星辰。也就是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来自荒原僻野,而是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血地”,找到异质文化,发现异质文化和普遍文化的对立和共存,并进一步地从这种对立和共存状态中,发现和创造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共寓一体特征的新的文化。 二、 继承传统与突破传统 大江先生早年学习法国文学,对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深有研究。在他的创作的初始阶段,他立志要借助存在主义的他山之石,摧毁让他感到已经腐朽衰落的日本文学传统。但随着他个人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和他对拉伯雷、巴赫金的大众戏谑文化和荒诞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他重新发现了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文学传统的宝贵价值。读大学时期,他对日本曾经非常盛行的“私小说”传统进行过凌厉的批评,但随着他创作的日益深化,他及时地修正了自己的态度。他“泼出了脏水,留下了孩子”。许多人直到现在还认为大江先生是一个彻底背叛了日本文学传统的现代派作家,这是对大江先生的作品缺乏深入研读得出的武断结论。我们认为,大江先生的创作,其实是深深地植根于日本文学传统之中的,是从日本的传统文学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文学森林。这森林里尽管可能发现某些外来树木的枝叶,但根本却是日本的。 大江先生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日本“私小说”的元素,当然这些元素是与西方的文学元素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的。大江先生的小说,无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个人的体验》,还是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还是近年来的“孩子系列”,其中的人物设置和叙事腔调,都可以看出“私小说”的传统。但这些小说,都用一种蓬勃的力量,涨破了“私小说”的甲壳。他把个人的家庭生活和自己的隐秘情感,放置在久远的森林历史和民间文化传统的广阔背景与国际国内的复杂现实中进行展示和演绎,从而把个人的、家庭的痛苦,升华为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 正像大江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其实,我是想通过颠覆‘私小说’的叙述方式,探索带有普遍性的小说……我还认为,通过对布莱克、叶芝,特别是但丁的实质性引用,我把由于和残疾儿童共生而带给我和我的家庭的神秘感和灵的体验普遍化了。” 其实,所谓的“私小说”,不仅仅是日本文学中才有的独特现象,即便是当今的中国文学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类似风格的作品。如何摆脱一味地玩味个人痛苦的态度,如何跳出一味地展示个人隐秘生活的圈套,如何使个人的痛苦和大众的痛苦乃至人类的苦难建立联系,如何把对自己的关注升华为对苍生的关注从而使自己的小说具有普世的意义,大江先生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小说都是“私小说”,关键在于,这个“私”,应该触动所有人、起码是一部分人内心深处的“私”。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 作者简介

莫言 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76年参军离开故乡,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曾先后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检察日报影视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12年10月,因为“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荣获这项大奖的中国作家。 莫言迄今为止的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拇指铐》《欢乐》《爆炸》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戏曲、影视剧剧作多部;另有散文集、演讲集、对话集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匈牙利、阿拉伯等五十余种语言。 莫言及其作品曾获得冯牧文学奖、联合文学奖、大家??红河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金狮编剧奖、中华艺文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国内重要大奖,以及法国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韩国万海文学奖、阿尔及利亚“国家杰出奖”等国际重要奖项。 此外,莫言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和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智利迭戈波塔莱斯大学等中外十余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拥有北京师范大学首位“京师杰出教授”、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荣誉院士等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