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4-01
开本: 21cm 页数: 101页,8页图版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11.0(5.5折) 定价  ¥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646040
  • 条形码:9787511646040 ; 978-7-5116-460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内容简介

本文在介绍华北地区鲜食玉米主栽品种和鲜食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的基础上, 精选了对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18种病害和19种虫害, 以彩色照片配合文字辅助, 系统的介绍了鲜食玉米病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 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目录

**章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管理技术
**节 鲜食玉米概述
一、鲜食玉米的起源
二、鲜食玉米的食用特点
第二节 鲜食玉米主要品种
一、京科糯928(京审玉2013012)
二、密花甜糯3号(京审玉20170013)
三、美珍204(京审玉2008011)
四、BMB380(蒙审玉2016049,北京引种备案)
第三节 鲜食玉米种植技术模式
一、露地一年两茬高效种植模式生产技术要点
二、日光温室多茬种植模式生产技术要点

第二章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一、玉米瘤黑粉病
二、玉米褐斑病
三、玉米大斑病
四、玉米小斑病
五、玉米圆斑病
六、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七、玉米普通锈病
八、玉米丝黑穗病
九、玉米纹枯病
十、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十一、玉米粗缩病
十二、玉米灰斑病
十三、玉米茎基腐病
十四、玉米顶腐病
十五、玉米穗腐病
十六、玉米苗期根腐病
十七、玉米鞘腐病
十八、玉米细菌性叶斑病

第三章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
**节 地下害虫
一、蝼蛄
二、地老虎类
三、金针虫
四、蛴螬类
第二节 地上害虫
一、玉米螟
二、棉铃虫
三、甜菜夜蛾
四、桃蛀螟
五、二点委夜蛾
六、黏虫
七、斜纹夜蛾
八、双斑长跗萤叶甲
九、褐足角胸叶甲
十、玉米蚜
十一、灰飞虱
十二、绿盲蝽
十三、赤须盲蝽
十四、大青叶蝉
十五、小绿叶蝉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节选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1.分布与为害玉米粗缩病(图版2-7)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国内*早于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部各省有所发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黄河中下游玉米产区和云南等省发病面积明显扩大,多次暴发流行,需严密注意和加强防治。2.症状粗缩病在鲜食玉米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苗期受害*重。病株节间缩短,异常矮小,不能抽穗结实,严重时毁产。病株在5—6叶期即表现明显症状,*初在心基部和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断续褪绿条斑,称为“脉明”。后逐渐波及整个叶片,呈细线条状。病株叶背、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有长短不等的蜡白色突起,称为“脉突”。病株上部节间短缩粗肿,叶片对生,顶部叶片簇生,株高常不及健株高度的一半,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肥厚。多数病株不能抽穗结实,有的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很少,雄花发育不良。病株根系少而短,易从土中拔出。3.病原玉米粗缩病的病原物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eakdwarf virus(RBSDV)]。该病毒粒体球状(二十面体),直径约75nm,双层外壳,无包膜;其基因组由10条线性的双链RNA组成:由飞虱持久性传毒,不能汁液传毒;病毒在飞虱体内繁殖,可终身带毒,连续传毒,但不能经卵传毒。该病毒只侵染单子叶植物,自然寄主有水稻、玉米、大麦、小麦、黑麦、高粱、苏丹草、谷子、看麦娘、稗草、马唐、黑麦草、狗牙根、金狗尾草、画眉草、山羊草、白茅、早熟禾等57种禾本科植物。4.发病规律在我国北方,粗缩病毒在冬小麦以及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上越冬,也可在传毒飞虱体内越冬。冬小麦栽培面积广大,是主要的越冬寄主翌年春天3月下旬至4月上旬玉米出土后,借传毒昆虫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梁、水稻、杂草上,辗转传播为害。灰飞虱有趋绿性,小麦收获后向玉米上迁移,一般于6月上中旬迁入玉米田取食为害、传播病毒,使玉米幼苗发病。无论在春玉米区,还是在夏玉米区,都主要以第1代灰飞虱成虫进行传毒,其他几代灰飞虱多不为害玉米。7月上旬为第2代灰飞虱活动盛期,正值晚播玉米苗期,灰飞虱再度传毒为害。秋季灰飞虱转移到小麦与杂草寄主上为害,病毒感染小麦和禾本科杂草,引起秋播小麦苗期发病,并随小麦和禾草越冬。5.发病因素玉米3—7叶期为易感时期,特别是5叶期前尤为敏感,两叶一心时*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病性增强,发病减轻。(1)播种时期玉米播期选择不当,苗期与传毒灰飞虱迁飞高峰恰好相遇,发病严重。春玉米、套种玉米和早播夏玉米发病较重。麦田套种的夏玉米播期偏早,苗期正遇上**代灰飞虱成虫盛期,发病严重。(2)气候条件冬季、春季气候温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于灰飞虱发生,病害发生严重。(3)耕作方式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灰飞虱虫口多,发病趋重。6.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选择种植抗病杂交种。②调整作物布局,把感病杂交种安排到不种冬麦或远离冬麦的地区,以大大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初侵染来源。避免单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病区要压缩麦田套种玉米面积,调整播期,适期播种,使玉米苗期避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期。播种前或出苗前,整地灭茬,清除田头地边杂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压低灰飞虱虫口基数,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初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缩短玉米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适当多下种,早间苗,晚定苗,拔除病苗。增施有机肥,调节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增施锌、铁等微肥,能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2)种子拌种或包衣可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按种子质量的0.4%~0.6%用药,也可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20g,对水500mL,拌种lOkg,可明显减轻发病。……

华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作者简介

班丽萍,女,1979年生,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技术学院。主要从事草地害虫防治方面的研究和工作。曾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瑞典农业大学,英国洛桑国际工作站等地开展合作研究。 研究方向:植物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农业害虫,筛选生物防治制剂,探究安全有效的控制害虫危害的技术。基于分子生物学对害虫发生机理的研究:针对害虫本身的习性,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害虫的致害原因及其分子机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